中医健康网

中华医药 糖尿病(中华医药糖尿病治疗)

儿科医生小怪 0
文章目录:

哈工大研究:上了年纪没得糖尿病的人,一般有6个共同点,你有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现在身边的人,不是血糖偏高,就是已经吃药控制。走进一个社区诊所,糖尿病患者占了一大半。

很多人都说,过了五十,不是血压高就是血糖高,好像“老了就该得糖尿病”成了默认选项。但真的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得糖尿病吗?也不尽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项横断面研究,分析了3200名55岁以上城市人群的健康数据,发现在65岁以上的非糖尿病人群中,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生活模式

这些人没有按部就班吃“降糖餐”,也没天天泡健身房,靠的却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恰恰构成了对抗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波动的天然屏障。

真正让他们“年纪大却稳住血糖”的,是这6个被忽略的共性。

他们早餐吃得早,且足量摄入蛋白质。这不是说“吃得多就行”,而是吃得准。非糖尿病老年人普遍在早上6:30~7:30之间完成早餐,并且习惯性摄入鸡蛋、豆浆、坚果、杂粮等食物。

早吃不是迷信,是和胰岛素日节律密切相关。人在清晨7~9点,胰岛素敏感性最高,这时摄入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有助于启动肝脏糖代谢通路,抑制上午血糖波动

高龄人群早餐应包含20克优质蛋白 膳食纤维,以稳定胰岛素通路。这种组合,远比空腹一杯奶茶稳得多。

他们基本不喝含糖饮料,也不迷信无糖零食。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自律,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习惯。不喝饮料、不吃代糖甜品、不追求“无糖月饼”,这些人做得最自然。

65岁以上未患糖尿病人群的日均游离糖摄入量普遍低于20克,远低于国家推荐的“控制在50克以下”的标准。

正在吃“无糖”饼干、喝“代糖”饮料的人,反倒更容易陷入“吃得少但血糖却高”的悖论。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指出,部分人工代糖成分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反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他们晚饭吃得少,且吃完就不再进食。不是刻意节食,而是节奏自然。

非糖尿病老人群体中,超过70%的人在晚上6点前完成晚餐,并且晚餐后不再摄入任何食物,哪怕是水果、牛奶、夜宵点心。

这种“晚餐早结束 夜间空腹时间延长”的模式,类似于当前热门的“轻断食”节奏,在国内研究中也被证实有助于改善空腹血糖和晨起胰岛素水平

夜间进食时间越短,血糖变异幅度越小。这批老人并没有“控糖意识”,但他们的生活节奏,自带血糖稳定机制。

他们活动量不大,但久坐时间极短。很多人以为“血糖好”的人一定运动特别多。

实际上这项研究发现,非糖尿病组的平均每日活动时间并不多,只有40~60分钟轻中度活动,他们有一个特点:基本不久坐

无论是在家、在社区、还是在户外,他们每坐30分钟就会起身活动一下,哪怕只是在阳台走两圈、厨房倒杯水。

减少静坐时间比增加有氧运动更关键,每久坐1小时,血糖变异性上升7%。这些不爱久坐的老人,无形中避开了升糖陷阱。

他们肠道菌群结构更稳定,膳食纤维摄入更足。

研究中,通过粪便样本分析对比发现,非糖尿病人群的肠道中双歧杆菌、拟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占比更高,这些菌群与葡萄糖代谢、脂类代谢密切相关。

这些人并没有刻意吃益生菌产品,但他们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普遍超过25克,主要来自燕麦、杂豆、绿叶菜、红薯等食物。

这些食物并没有特别贵,也不难获取,却是肠道菌群的“定向饲料”。菌群稳定,炎症水平下降,胰岛素信号传导也就更敏感。而糖尿病最早的信号,就是胰岛素通路失控。

他们从不靠“饿一顿吃一顿”来减肥。体重确实是糖尿病的大风险因素。这批未患病的老人中,BMI大都在22~25之间,并不偏瘦,他们从不靠“断食”“节食”来控制体重。

他们的体重维持靠的不是“吃少”,而是吃规律、吃多样、吃稳定。哈工大研究团队指出,这类饮食方式能让肝脏代谢保持节律性,避免应激性升糖反应

结语

而很多人为了减肥搞“代餐”“不吃晚饭”,血糖反而越控越乱。这不是个体意志问题,是基础代谢节奏被打乱了

这6个特点并不神秘,也很少出现在“控糖知识大全”里。但它们构成的是一个稳定、持久、低波动的代谢环境。没有哪一个细节能单独预防糖尿病,这些小习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最强的“防线”。

糖尿病不是靠某一种食物或某一瓶保健品就能预防的,而是靠每一口饭、每一次动、每一次作息背后的生理节奏

已经过了五十,还没有血糖问题,那就更要珍惜现在的状态,把这些看起来“没技术含量”的习惯坚持下去。它们不炫技,不复杂,但它们真管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3]李雪,刘海峰,王文超,等. 老年人群糖代谢状态与生活方式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4,32(03):208-212.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每天吃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从不敢放松。前几天看到网上说“糖尿病是慢性死亡”,吓得他晚上都睡不好觉。他来医院复查时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一样,明明控制得不错,但总觉得糖尿病是个“定时炸弹”。确实,这个病不能大意,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没有以下这7种情况,那问题往往没那么严重。

1. 血糖波动大,一会高一会低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还行,中午一吃饭就飙到15,晚上又掉到3。这种反复大起大落,对血管、神经的伤害比单纯高血糖更大。

长期血糖波动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你每天血糖都像坐过山车,那就得警惕了。

如果你的血糖基本稳定,餐后不上14,空腹不超7,偶尔超点也能回落,那说明控制得还不错。

2. HbA1c总是超过8%

很多人只盯着每天的血糖,却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金标准”。

如果HbA1c稳定在6.5%~7.0%,那基本说明血糖控制得合格。但如果长期高于8%,甚至超过9%,那就要警惕并发症了。

所以别光看一两次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HbA1c很关键。

3. 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

糖尿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肾病,初期没症状,但发展得快。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阳性,接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后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如果你查尿常规没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90以上,那说明肾功能还好。

但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升高,那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肾脏了。这种情况不容忽视,需要配合肾病科一起管理。

4. 眼睛模糊、看东西变形

糖尿病最容易伤的另一个部位是眼底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眼底检查也正常,那就是好消息。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早发现早干预。

5.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四肢末梢,初期表现为脚底发麻、像蚂蚁爬、针扎一样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觉丧失,容易烫伤、摔伤却浑然不觉。

神经病变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说明神经系统还没出问题。

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保护神经。

6. 总是口渴、多尿、体重下降

这几个症状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标志。血糖太高会让身体脱水,肾脏被迫“冲糖”,于是尿多、渴得厉害,还可能因为营养流失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体重稳定、精力充沛、没有异常口渴或尿频,那说明血糖控制还不错。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进入酮症状态,建议及时就医。

7. 血脂、血压都不达标

糖尿病不是“血糖的事”,更是全身代谢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往往一起出问题,这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你的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 mmol/L,血压长期在130/80以内,那就是好信号。

别等到动脉硬化、脑梗才重视血脂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多线作战”。

王大爷听完这7条,松了口气。他的血糖稳定、HbA1c在6.8%,肾功能正常,眼底没问题,也没有手脚麻木,血脂血压控制得也好。我们告诉他:“继续这样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吃药就行。”

他笑着说:“那我这病,不是快不行了,是还能过好日子?”

确实,糖尿病不是绝症,怕的是忽视管理。

总结一下:

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这7种情况:

血糖波动不大

糖化血红蛋白合格

肾功能良好

眼底无病变

没有神经病变表现

没有典型高血糖症状

血压血脂控制得当

那你确实可以松口气。

但别忘了,糖尿病是“懒不得”的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必须持续管理。控制好三高、规律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稳稳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74.

③ 张颖.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23-127.

④ 吴志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6): 89-92.

中国糖尿病治疗迎来新希望。临床试验有望减少胰岛素依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糖尿病一旦用上胰岛素,就再也停不下来?其实,部分患者真的有机会摆脱对胰岛素的依赖。这不是“自愈神话”,而是正在中国发生的临床研究成果。

一项正在开展的研究显示,一些新型治疗手段,正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延缓、甚至逆转对胰岛素的依赖。

胰岛素不是“终点站”,只是“救急车”

很多人一听“打胰岛素”,就觉得病情到了“晚期”。其实不是。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前期靠饮食、运动、口服药控制,后期如果血糖实在压不住,才会启用胰岛素。

国家卫健委早就明确,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有效工具,但不是唯一的终身手段。不少患者因为饮食混乱、运动缺乏,导致胰岛功能持续恶化,只能依赖胰岛素。而这正是当前治疗模式要打破的“恶性循环”。

中国临床研究新突破,正在重塑治疗思路,202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启动一项以“胰岛功能保护”为核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早期强化控制 生活干预 创新药物”对胰岛素依赖的逆转潜力。

研究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地进行,目标是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配合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物,激活残余胰岛功能,让身体‘重新工作’。

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患者在3-6个月后,成功停用胰岛素,转为口服药物维持血糖稳定。这意味着:糖尿病不是一条单行道,关键看治疗是否“对路”。

胰岛素依赖不是病情“终点”,而是治疗“起点”选错了

很多患者一开始血糖就控制不好,觉得反正早晚都要打针,不如早点用胰岛素“稳一稳”但问题是:一旦用胰岛素“兜底”,很多人就放弃了生活干预,吃得更随意,动得更少,结果胰岛功能进一步衰竭,真的离不开了。

这不是药物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强调,保护胰岛功能是治疗的核心目标。靠药压血糖只是表面,激活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才是根本。

而现在的新研究,正是想办法“扶一把”胰岛,让它重新站起来。生活方式才是最强“药方”,药物只是“助推器”你可能以为,这些研究靠的是高科技新药。其实不然。核心还是:吃得对、动得勤、睡得好、别焦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早已指出:合理控制碳水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限制高糖高脂,是血糖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再配合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很多轻中度糖尿病患者可以不靠药物控制血糖。

而新研究只是把这套“生活干预”与短期胰岛素强化、GLP-1受体激动剂结合起来,用药物“搭个梯子”,让生活方式的效果“爬得更高”。最终的目标,是让身体自己能稳住血糖,而不是一辈子靠打针吃药。

不是所有人都能“停药”,但大多数人都能“减负”

必须强调:不是每个人都能摆脱胰岛素。这跟病程长短、胰岛损伤程度、是否合并并发症等都有关系。但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机会减轻用药强度,减少对胰岛素的依赖,甚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这需要专业医生评估,但更需要患者自己“挺住”。有些人血糖刚稳定一点就“躺平”,饮食又乱了,运动停了,结果过几个月血糖飙回来,反而比以前更难控制。血糖不是靠药压下去的,是靠你自己“稳”出来的。

别再相信“糖尿病不可逆”,你做对一步就能改变未来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一旦得上,就只能“慢慢拖”。但中国的大样本研究早就给出答案:

超过50%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阻止病情进展;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出现“临床缓解”。

这不是“治愈”,但确实可以让血糖恢复正常范围,不用药也能稳定控制1年以上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开始?能不能坚持?

治疗糖尿病,不是拼药,而是拼“谁更主动”

糖尿病的对抗,从来不是医生和药物的战斗,而是你和你自己的博弈。药物是辅助,生活才是主角。临床研究带来了希望,但真正的改变,还是靠你每天的选择——吃什么、动不动、几点睡、心态好不好。

别等血糖飙高,才想起来控制;别等胰岛素打上了,才后悔没早干预。从现在开始,稳住血糖,争取让胰岛素“下岗”。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