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糖尿病(糖尿病的中医养生)
中医视角下的糖尿病调理:科学认知与实用方法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调理讲究整体观和个体化。对于中年糖友而言,理解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掌握正确的调理方法,能有效帮助控糖并提升生活质量。
- 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 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 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 上消-肺热津伤型: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 中消-胃热炽盛型: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 下消-肾阴亏虚型: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 下消-阴阳两虚型: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1. 饮食:平衡五味,远离“三高”
- 推荐食材:
- 苦瓜、山药。苦瓜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苦瓜苷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临床研究显示,苦瓜提取物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功效,它富含黏液蛋白,这种物质能够包裹肠道中的食物,减缓糖分的吸收,从而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山药还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尤为适宜。
- 黑豆、枸杞。黑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异黄酮、花青素等,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滋补肾阴的作用。枸杞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保护肝脏和肾脏,现代研究发现,枸杞中的枸杞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保健作用。
- 燕麦、荞麦。燕麦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其所含的β-葡聚糖能够在肠道中形成一种黏性物质,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从而使血糖上升的速度较为缓慢。荞麦同样是一种优质的低升糖主食,它含有丰富的芦丁和膳食纤维。芦丁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管弹性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
- 忌口重点:
- 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饮食。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也可能含有较高的糖分、脂肪或盐分。例如,市面上的一些果汁饮料,虽然打着“纯天然”的旗号,但实际上添加了大量的糖分;一些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等,为了延长保质期和增加口感,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盐和脂肪。
- 限制荔枝、龙眼等高糖水果。这些水果口感鲜美,但它们的糖分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来说,更应该谨慎食用。
- 食疗方:
- 玉米须30g煮水代茶。玉米须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临床实践表明,玉米须煮水对于轻度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黄芪山药粥。既能补气又能滋阴,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黄芪山药粥还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运动:动静结合,微汗为度
- 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八段锦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心肺功能,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力量,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等。
- 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后及时补水。空腹运动时,身体内的血糖水平相对较低。如果此时进行运动,尤其是较为剧烈的运动,很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在运动后应及时补充适量的水分。最好选择饮用温开水,因为温开水更容易被身体吸收。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3. 穴位保健:简单易行
- 胰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刺激胰俞穴,可以促进胰腺周围的气血流通,改善胰腺的微循环,为胰腺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进而增强胰腺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通过按摩或针灸胰俞穴,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 足三里(膝盖外侧下方约3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它还能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
-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刺激三阴交穴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降低血糖。同时,它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 “纯中药根治糖尿病”不可信: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理人体的体质、缓解症状。通过中药的配伍、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轻糖尿病带来的诸如口渴、乏力、多尿等不适症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完全根治的慢性疾病。中医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监测和治疗。如果患者盲目相信“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的说法,而停止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引发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 “饥饿疗法”伤身:
过度节食会导致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过度节食还会引起代谢紊乱,代谢紊乱还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增加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应保证营养均衡,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 “偏方盲目跟风”风险大:
如苦瓜素、桑叶茶等仅作辅助,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如果患者仅仅依靠这些偏方来治疗糖尿病,而不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此外,一些偏方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偏方可能含有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与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还有些偏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最后,如您喜欢本文,可点赞、关注、踊跃转发并发表评论呀,下篇文章将会更加精彩!
糖尿病牢记3味搭配,一生津、一健脾、一补肝肾,血糖稳稳降!
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病与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阴虚燥热、脾肾亏虚等都是常见病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使得血糖难以平稳控制;今天分享3味:葛根、山药、枸杞。这三味搭配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调理血糖问题;
第1味:葛根
葛根性凉,味甘、辛,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糖尿病患者往往脾胃功能不太好,清阳不升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葛根让脾胃运转更顺畅,也有助于血糖的调节。而且还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缓解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的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循环以及降血糖、降血脂、
第2味:山药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山药可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益精固肾等,是药食两用的滋补食物。糖尿病患者经常控制不住饮食,而病程久了又容易消瘦没力气。如果经常适量吃山药补脾胃,再搭配蔬菜、鸡蛋、鱼肉等食物,既吃得饱,血糖还能控制得好。同时山药中的黏液蛋白可以降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食品。
第3味:枸杞
枸杞性平味甘,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尤其是对肝肾不足、视力模糊、腰膝酸软的人,特别适合。它还能提高身体的耐力,改善眼干眼花的问题。同时辅助调节血糖。而且还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过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也要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夜起8次变1次!三味药材,金匮名方,糖尿病肾双调理!
►
本文20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什么比失眠还让人崩溃吗?——半夜醒来八次,每次都要摸黑找厕所。”
尿频,尤其是夜尿频,不仅影响睡眠,还让人白天头晕脑胀、精神恍惚。更糟糕的是,这背后可能藏着两个“隐形杀手”——糖尿病与肾功能损伤。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起夜八次变一次”的真实案例背后的秘密武器——三味中药材与金匮名方,如何在调理糖尿病和肾病之间“左右开弓”。
夜尿多不等于肾虚,也不一定是前列腺问题。
事实上,糖尿病是夜尿频的重要元凶之一。当血糖控制不好时,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会通过“渗透性利尿”机制,把水分一块带走。于是——尿多了,尤其是夜里,频繁起夜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长期的高血糖,还会伤到肾小球微血管,诱发糖尿病肾病。这是导致透析的头号原因之一,占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近40%。
糖尿病与肾病之间的关系,就像两辆绑在一起的车,一辆失控,会拖垮另一辆。
高血糖会破坏肾脏微血管屏障,导致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功能损伤又会影响胰岛素代谢,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
这种“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让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变得棘手——既要控糖,又要护肾,而传统西药往往更侧重于控制指标,忽略了整体调理。
三味药材 金匮名方:中医的双调思路中医在调理糖尿病肾病时,有一个核心思路:“益气养阴,健脾利水”。而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经典方剂——肾气丸,被誉为“治肾家圣方”。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减法”融合三味核心药材,打造出一个现代适用的“双调”方案。
1. 山药:补脾养肾,稳住糖“底盘”
山药入脾、肺、肾三经,兼顾气阴双补。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黏液蛋白、多糖类物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糖。
临床观察发现,坚持山药辅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而且胃口更好、体力更足。
2. 茯苓:健脾利水,减轻肾负担
茯苓是“利水渗湿”界的扛把子。
它可以温和地利尿,减少水肿,尤其适合糖尿病早期出现的“泡沫尿”“下肢浮肿”等肾病前兆。
研究显示,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有助于保护肾小球滤过功能。
3. 黄芪:扶正固本,护肾抗糖双保险
黄芪的地位,相当于中医界的“万能充电宝”。
它能够通过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增强免疫屏障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黄芪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显著降低,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肾气丸原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组成,后经《金匮要略》加味,发展出包括桂枝、附子等温补药物,强化了“温阳利水”的效果。
现代中医临床常在此基础上加入黄芪、葛根、桑寄生等药材,构建“糖肾双调”的复方。
这类复方的特点是:
- 温补不燥,适合长期调理
- 兼顾控糖、护肾、改善夜尿
- 副作用小,适合糖尿病前期或早期肾损者
65岁的张大爷,糖尿病史8年,近两年夜起夜8次,白天没精神。检查发现其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
在系统评估后,医生建议其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加味肾气丸”(山药 茯苓 黄芪)调理三个月。
三个月后,张大爷夜尿次数从8次降到1~2次,尿蛋白下降,血糖更稳定,整个人精神焕发。
这不是特例,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验证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中的潜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 中药并非万能钥匙,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不同患者的病机不同,方剂需要个体化加减
- 不能自行停用降糖药或替代西医治疗
金匮名方再神,也得看怎么用、用在谁身上。中西结合,是目前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最佳路线之一。
药物重要,但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根本。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 控制血糖目标:空腹7.0 mmol/L以下,餐后10.0以下
- 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建议<130/80 mmHg
- 饮食控制蛋白摄入:每日0.8g/kg体重左右为宜
- 适度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定期检测:至少每6个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eGFR
糖尿病肾病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代谢病变过程。
中医的调理并不是取代西医,而是在合理配合、个体化使用的前提下,成为“糖肾同调”的一把钥匙。
要想夜里少跑几趟厕所,不是靠憋尿,而是靠早发现、早干预、早调理。金匮传承千年,三味药材虽小,却能撬动糖肾管理的大格局。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5): 321-330.
②. 王军, 李红.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4): 202-205.
③. 朱明. 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3): 512-516.
④. 李楠. 茯苓多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保护作用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0, (16): 40-4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