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影响寿命(糖尿病影响寿命多少年)
糖尿病人的寿命大概是多少年?看看药师怎么说
小区门口小卖店的周姐今年46岁了,最近确诊患者糖尿病后一直心情很差,郁郁寡欢,对于生意和生活均提不起兴趣……据说是有人告诉她说得糖尿病后,寿命都受影响,吓得周姐是茶不思饭不想,晚上还失眠……
像周姐姐这样被糖尿病吓到严重影响生活的朋友笔者很少遇见,相信不少的恐惧是源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所致,那么到底糖尿病是否会影响寿命呢,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小知识。
正确认识糖尿病
近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也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并且有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可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较多的是2型糖尿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2型糖尿病本身不是我国人群主要的致死原因,但它可通过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对人群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糖尿病几乎不可能被治愈,但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只要能够科学合理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和并发症风险,糖尿病同样也可以健康长寿。
糖尿病患者管理好血糖预防并发症,能同样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糖尿病管理技巧和方法如下:
(1)糖尿病教育:全面认识糖尿病,学会如何控制饮食,如何锻炼,如何应对低血糖反应及急性并发症等。
(2)血糖监测:每月完整监测2天到3天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根据结果调整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同时每年监测血压、体重、血脂的变化,并根据结果调整降压和降脂治疗方案。
(3)饮食控制:不吃易使血糖、血脂、胆固醇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糖类等,适当多饮水。
(4)运动治疗: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并坚持,如快走、跑步等。
(5)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用量。
做好以上五点,血糖控制越早(保持血糖长期稳定以及在24小时内的平稳),身体健康受糖尿病影响就越小,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其影响寿命长短
结语
糖尿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并非不可控制的绝症,因此,确诊糖尿病的朋友不必过度担心。日常坚持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寿。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01):4-67.
糖尿病影响寿命?医生直言:糖尿病人想长寿,这5点很关键
“医生,我爸查出糖尿病,是不是活不了几年了?”
这句话在诊室里并不罕见。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立刻蹦出“终身吃药”、“并发症”、“截肢”、“透析”这些吓人的词。
糖尿病,这四个字,像一把沉甸甸的锤子,压在了几千万中国家庭的心头。可糖尿病真的等于“慢性死刑”吗?生活还能不能像从前一样自由?人还能不能长寿?这些问题,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
目前,我国有超过1.4亿糖尿病患者,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很多人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成人型”糖尿病,跟遗传、肥胖、不动、饮食不当息息相关。
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已经是“糖友”了,却全然不知。等到眼睛模糊、脚发麻、伤口难愈,才恍然大悟:原来糖尿病早就悄悄潜伏在身体里了。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要比普通人短6-10年,尤其是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的人,并发症一多,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甚至还会影响家庭经济。
可怕的不是病,而是对病的忽视。很多人不重视早期预警信号,把糖尿病当成“小毛病”,拖着拖着,拖成了“大灾难”。
糖尿病是命中注定的吗?是否真的无法逆转?有没有办法让糖尿病患者活得长、活得好?
医生坦言: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管不顾!只要把握住几个关键点,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活得有质量、有尊严,甚至比普通人更长寿。
第一个关键,就是管住嘴。饮食结构的变化,是现代人糖尿病高发的重要诱因。油炸、甜品、精加工食品泛滥,吃得多,动得少,身体的代谢压力越来越大。
吃得清淡点、规律点、均衡点,真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控制总热量摄入和碳水比例,对血糖平稳至关重要。很多人一顿饭不吃主食就心慌,其实只要搭配合理,适量摄入粗粮、高纤维蔬菜、优质蛋白,血糖不但更稳,身体也更轻松。
第二个关键,迈开腿。别小看每天那几千步,运动对控制血糖的作用,堪比吃药!运动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糖更容易被细胞“吃掉”。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能显著降低血糖和并发症风险。而且运动还能改善情绪、促进睡眠,一举多得。
第三个关键,是控制情绪。很多“糖友”一旦确诊,心态就崩了,焦虑、抑郁、暴躁接踵而来。殊不知,情绪波动本身就会影响血糖波动。
长期心情郁结,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激素分泌紊乱,血糖更难控制。学会放松、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糖路”上最强大的武器。
第四个关键,监测血糖。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感觉不错”,就懒得测血糖,结果一查已经高到天花板。糖尿病是个“沉默的杀手”,不痛不痒,却能悄悄毁掉身体。
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指标。只有掌握了身体的“数据”,才能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策略。
第五个关键,是科学用药。很多患者怕药物“伤肝伤肾”,宁愿去喝偏方、吃保健品。科学规律用药,才是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强调,2型糖尿病治疗要个体化,根据病情选择口服药、胰岛素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才最好。千万别自己停药、擅自加量,这比糖尿病本身更危险。
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它更像一个“需要长期相处的老朋友”。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听它“说话”,懂它的“脾气”。很多人说,糖尿病人生活太苦,其实真正的苦,是来自无知和懒散。懂一点医学常识,改一点生活习惯,换一份从容心态,糖尿病人照样可以活得精彩。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外卖、熬夜、久坐、暴饮暴食成了常态,这些都在无形中推高了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不从源头上改变生活方式,就算现在没病,未来也难逃“糖魔”追击。
要想避开糖尿病这道“坎”,平时就得多“打扫战场”——注意体重、合理膳食、规律作息、戒烟限酒,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才是守护健康的大事。
糖尿病,是一场“慢性较量”,不是一朝一夕的战斗。它考验的是人的耐力、意志力和执行力。那些能活得久、活得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身体最强的,而是最自律、最有耐心、最愿意学会和疾病“谈判”的人。
糖尿病像是一辆开往未知终点的列车,你不能跳车,但你可以选择是坐在驾驶位,还是被甩在车厢后面。选择权,始终在你手里。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已经和糖尿病打了照面,不妨从今天开始,调整心态、优化生活、加强管理。别让糖尿病偷走了你的岁月,也别让它剥夺了你活得精彩的权利。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学、医生、家人,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糖尿病治疗的合理方案与临床路径》,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5.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生活方式干预分析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糖尿病影响寿命?医生:糖尿病人想长寿,这7点很关键
糖尿病会不会缩短寿命?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注定比别人活得短?很多患者拿到诊断结果的第一反应,不是怎么治疗,而是直接开始担心余生。但这些担心,有多大是真实风险,有多少又是认知误区?
在门诊中,不乏血糖控制得当、寿命超过9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有年纪轻轻,因并发症反复住院的病例。医生指出,糖尿病本身并不直接致命,真正“致命”的,是血糖控制差、并发症频发、生活方式混乱。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发病率高达11.9%。这不仅是一个慢性病问题,更是影响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群体中,控制得好的与控制差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差异极大。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但实际远不止如此。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眼底、肾脏、神经、心脑血管产生慢性破坏,甚至引发失明、尿毒症、脑梗、心梗等严重后果。而这些并发症,才是影响寿命的关键所在。
医生强调,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轻视它、忽视它、放任它发展。真正让糖尿病患者活得长、活得好,并不是靠某种特效药,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细节管理。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属“消渴证”,多因阴虚燥热、肺胃津亏、肾精不足而成。《黄帝内经》早有记载:“五脏伤,消渴生。”中医主张辨证施治,调理脾胃、滋阴降火、益气养阴,强调内调与情志并重。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调节、长期血糖监测的理念高度契合。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患者想长寿,需做到七个关键点:第一是控糖达标,第二是规律运动,第三是饮食结构优化,第四是睡眠充足,五是心理平稳,六是避免感染,七是定期复查。
控糖达标,不是把血糖压得越低越好,而是稳。现代研究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是较为理想的控制目标。
医生指出,血糖波动大,比血糖高更危险。很多患者吃药规律,但饮食随意、情绪起伏、睡眠紊乱,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反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每次30分钟以上,最好选择餐后1小时进行,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日常饮食中,应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如白米饭、面包、甜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绿叶蔬菜、豆类,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降低胰岛素负担。
医生临床中观察发现,饮食结构调整比单纯控制热量效果更好。尤其是在“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的进食顺序下,餐后血糖峰值明显下降。
睡眠质量与血糖波动关系密切。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或多于9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且睡眠紊乱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干扰血糖控制。
建议糖尿病患者保持规律作息,晚间少看电子屏幕,避免睡前激烈运动或摄入咖啡因,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心理调节也是长寿的关键。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干扰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波动。医生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如有明显情绪症状,应及时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干预。
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高血糖环境下,免疫功能下降,伤口愈合慢,易引发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肺炎等。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脚部卫生,避免穿硬底鞋,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皮、红肿、麻木等症状。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早治疗。
定期复查是基础,但很多人却容易忽视。除了常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外,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心电图、血脂四项、尿微量白蛋白等多项评估。
这些检查并非“多余”,而是为了尽早发现并发症的蛛丝马迹。一位55岁的糖尿病患者,外表健康,血糖控制也尚可,但因连续3年未查眼底,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受损。医生指出,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悄无声息、不可逆转。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正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医生看来,糖尿病不仅是血糖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综合考卷”。控制得好的人,不仅能活得长,更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逐渐从“控糖”向“控风险”过渡。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不仅降糖,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肾病进展风险。医生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这类药物对高风险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糖尿病的管理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从基因检测、动态血糖监测,到人工胰岛技术、数字健康干预,科技正在重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习惯仍是关键。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绝症,你的每一个日常选择,都是对寿命的投资。”
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稳定的血糖曲线,规律的作息与饮食,构成了糖尿病患者走向长寿的底色。不是某一顿饭决定命运,而是每一天的坚持,积累出一个好的结局。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赵文华,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
[2]王建华,王志强.糖尿病血糖波动与并发症关系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2):145-14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本文。如果你或家人也是糖尿病患者,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控糖经验,让更多人知道:糖尿病可以管理,长寿也不是遥不可及。关注健康,从每天一点点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