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早期糖尿病预防(早期糖尿病预防与治疗)

肾病医生滕福斌 0
文章目录:

滕福斌:糖尿病肾病前期预防与病情延缓实用指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悄无声息,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增。中医在糖尿病肾病的前期预防和延缓病情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调理体质、疏通经络、改善代谢,能为肾脏筑起 “防护墙”。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肾病:根源在 “脾肾亏虚,瘀浊内停”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肾病属 “消渴病肾病” 范畴,其发生与糖尿病(消渴病)久病不愈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像 “温水煮青蛙”,最初损伤的是脾胃和肾脏:

  • 脾失运化:脾胃是 “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高血糖会耗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反而变成 “湿浊” 在体内堆积,加重肾脏负担。
  • 肾失封藏:肾为 “先天之本”,负责过滤体内代谢废物。消渴病久则肾阴亏虚,就像 “过滤器” 逐渐老化,无法锁住精微物质,蛋白质等营养随尿液流失,形成蛋白尿,这也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 瘀血阻络:高血糖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肾络,就像肾脏的 “微血管通道” 被堵塞,进一步加重肾损伤,形成 “虚→瘀→损” 的恶性循环。
前期预防:中医 “未病先防”,护住肾脏 “防线”

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 “早”,前期预防需从调理体质、改善生活习惯入手,切断损伤肾脏的源头。

1、饮食调理:健脾补肾,少甜少咸控 “湿浊”

中医认为 “病从口入”,糖尿病肾病的预防首先要管好饮食:

  • 健脾食材常吃:脾功能弱的人可多吃山药、莲子、芡实、小米等健脾食物,山药可煮粥或炒菜,莲子能煲汤,这些食材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减少湿浊生成。
  • 补肾食材适量吃:黑芝麻、枸杞、核桃等有补肾作用,每天吃一小把枸杞或用黑芝麻打豆浆,能滋养肾阴。
  • 忌口“伤肾”食物:高糖食物会加重消渴,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辛辣、油腻食物易生湿热,需尽量避免。烹饪时少用酱油、味精,多用天然香料如葱、姜、蒜调味。

2、穴位按摩:按对穴位,通经络护肾脏

通过按摩穴位可调节脾肾功能,疏通肾络,每天坚持 5-10 分钟,简单有效:

  • 足三里穴(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健脾第一要穴,用拇指按揉至酸胀,能增强脾胃运化,减少湿浊堆积。
  •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补肾要穴,用食指或拇指轻轻按揉,滋养肾阴,改善肾脏功能。
  • 三阴交穴(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同时调理脾、肝、肾,用拇指垂直按压,促进气血循环,预防瘀血阻络。

3、运动养生:温和运动强体质,不耗伤气血

糖尿病患者适合 “低强度、长时间” 的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不加重肾脏负担:

  • 八段锦 “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这两式动作可健脾补肾,每天早晚各练 10 分钟,动作缓慢柔和,适合中老年患者。
  • 散步或太极拳:每天散步 30 分钟,或打一套太极拳,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抵抗,间接保护肾脏。运动后以微微出汗、不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延缓病情发展:中医 “既病防变”,阻断肾损伤进展

若已出现微量蛋白尿、腰膝酸软等早期症状,中医通过 “辨证调理” 可延缓病情,避免肾功能快速下降。

1、中药调理:辨证用药,补亏虚通瘀络

中医根据不同证型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证型及调理方向:

  • 脾肾气虚型: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轻微蛋白尿,常用 “参苓白术散” 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减少精微流失。
  • 肾阴亏虚型:出现口干、腰膝酸软、尿多泡沫,用 “六味地黄丸” 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养肾阴,固摄精微。
  • 瘀血阻络型:伴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可在健脾补肾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药材,疏通肾络。

2、中药足浴:温通下肢,改善肾循环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气血不畅出现下肢发凉、麻木,中药足浴可改善血液循环,间接保护肾脏:

配方:丹参 15g、川芎 10g、红花 10g、艾叶 10g,加水煮沸后放温(水温不超过 40℃),泡脚 15-20 分钟,每周 2-3 次。

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若足部有溃疡或皮肤破损,需暂停足浴,以防感染。

2、情志调节:少焦虑少生气,护肾先 “护心”

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肾脏损伤:

  • 冥想或深呼吸:每天睡前静坐 5 分钟,闭眼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解焦虑情绪。
  • 培养兴趣爱好:养花、下棋、练书法等轻松活动,能让人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思虑,减少对脾肾的消耗。
中医强调 “中西医结合”,不替代基础治疗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需建立在 “控制血糖” 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需坚持正规治疗,按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肾功能(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中医方法作为辅助,通过调理体质、改善症状,与西医形成 “1 1>2” 的效果。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前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中医通过 “健脾补肾、疏通经络、调节生活习惯”,能从根源上减少肾脏损伤,延缓病情进展。只要坚持科学调理,糖尿病患者也能保护好肾脏,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预防##中医养生##滕福斌#

糖尿病早期不干预,并发症“步步紧逼”!这份科学管理指南速收好

当你拿到体检报告,看到空腹血糖那一栏的数字超过正常范围时,会怎么做?是觉得“只是有点高,没事”,还是立即重视起来?

今年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揭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状: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人仅占32.9%[1]。这意味着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近6人未能得到规范治疗。糖尿病就像潜伏在体内的“沉默杀手”,早期管理正是阻止它肆虐的关键防线。

早期放任不管

糖尿病的并发症远比你想象的可怕

先来说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码”。简单来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工厂,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管理员”。当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β细胞“罢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时[1],就会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一旦干预不及时,血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从而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就是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腹痛等症状[2],若不及时救治,可能陷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更严重的还有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会导致严重高血糖、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死亡率极高[1]。这些急性危机,往往就源于对早期血糖异常的忽视。

慢性并发症则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持久战,如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血糖长期失控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大大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糖尿病肾病也不容小觑,从微量蛋白尿到肾功能衰竭,一旦发展到终末期,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还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让患者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失明[1,2],很多糖友因为忽视早期治疗,最后追悔莫及。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会大大增加致残、致死的风险

从今天开始

掌握糖尿病早期干预的“黄金法则”

面对糖尿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及时的早期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饮食 运动 作息”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还有科学的药物干预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夯实控糖“基石”

“管住嘴”是控糖的第一关。日常饮食应定时定量[1],要和高糖、高热量食物“划清界限”,比如奶茶、蛋糕、精制米面等。不妨把白米饭换成糙米饭、燕麦饭,把精白面馒头换成全麦馒头,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有助于控制血糖[1]。每餐主食量控制在自己一个拳头大小[3](生重约50-75g),多吃深色蔬菜,蛋白质选择鱼虾、瘦肉、豆类等优质蛋白[1]。

“迈开腿”同样重要。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每周应至少抽出150~300分钟[1],进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哪怕每天挤出30分钟,也能积少成多。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h),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1]。建议可以约上朋友一起快走,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聊天解闷;也可选择周末去游泳,享受运动的同时放松身心。

良好的作息是控糖的“隐形帮手”。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建议每天最好23点前入睡,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4]。同时,一定要戒烟戒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干扰血糖代谢,增加控糖难度。

药物干预:

二甲双胍“打头阵”,联合用药“稳控糖”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则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种类繁多,以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为例来说,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高危风险、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1]。

其作用机制十分巧妙,一方面能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1],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1],从源头上降低血糖。而且二甲双胍价格合理、可及性强、安全性高[1],还具有一定的减重效果、心血管保护作用[5],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性价比之选”。

不过,糖尿病治疗也讲究“因人而异”,如果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理想,别担心,还有“后援部队”。如SGLT2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能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从而促进尿糖的排出[1];口服GLP-1RA(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1]。二甲双胍与这些药物联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帮助糖友更好地管理病情。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擅自增减药量。

总而言之,糖尿病早期管理就像给即将失控的列车“踩刹车”,生活方式干预是“辅助刹车”,药物治疗是“手动刹车”,两者缺一不可。坚持科学管理,能显著延缓并发症发生,让你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此外,还要提醒每一位糖友或高危人群要重视定期筛查,一旦发现血糖异常,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请记住,你今天对健康的每一分投入,都会在未来转化为远离并发症的底气。

来源:家庭医生

内容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旦查出糖尿病,晨起这些事就别干了,预防糖尿病,一定管住自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糖尿病不是病,拖着拖着真要命。”这句老话,说得一点不夸张。早上起床那几个小时,是糖尿病人控制病情的关键时间窗口,稍不注意,不仅血糖飙升,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而更让人警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早上的习惯,正悄悄地把自己推向糖尿病的深渊

临床上见得多了,越是年纪轻轻就查出糖尿病的,越是生活上毫无节制的人。医生常说一句话:“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更是懒出来的。”可惜,很多人直到身体出问题,才开始后悔。

第一件绝不能做的事,就是早上醒来就躺着刷手机。不少人一睁眼就开始刷新闻、看视频、回微信,一躺就是半小时。看似休闲,实则是“慢性自杀”

清晨是血糖波动最剧烈的时候,这时候久躺不动,会让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下降,糖友尤其不能犯这个错误。

第二件事,别空腹喝浓茶或咖啡。很多人图个提神,起床就来一杯浓茶、黑咖啡,以为是健康的养生方式。

空腹摄入刺激性饮品,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使血糖升高,对糖尿病人简直是“火上浇油”。

第三件事,不吃早饭。一些人觉得不饿,或者故意节食减肥,习惯性跳过早餐。

血糖本来就不稳,这样做反而让身体进入“饥饿应激状态”,肝脏会自行释放葡萄糖,血糖不降反升。长期不吃早饭,还会破坏胰岛功能,加速糖尿病进展

第四件事,起床就猛喝蜂蜜水或果汁。很多老年人受“蜂蜜养生论”的影响,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点蜂蜜水润肠通便。

可蜂蜜的升糖指数非常高,果糖含量也不低,对于糖友来说,简直是“甜蜜的陷阱”。果汁同理,哪怕是鲜榨的,也不能空腹喝。

第五件事,晨练过猛。不少人喜欢清晨快走、跑步甚至跳操,动得汗流浃背才觉得锻炼到位。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晨起空腹状态下剧烈运动,容易诱发低血糖,甚至晕倒

正确的做法是:吃点东西,休息10-15分钟,再进行适度运动。

第六件事,早上起床后情绪激动、生气发怒。晨起后是交感神经活跃的时段,血压和心率本就偏高,如果这时候再情绪激动,会使应激激素升高,刺激肝脏释放葡萄糖,加重血糖波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友一大早就头晕、心慌。

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细节,其实每一件都可能成为推高血糖的“导火索”。而早晨的这几个小时,正是糖尿病控制的“黄金窗口期”。稍有不慎,白天的一整天都可能血糖不稳

临床上曾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空腹血糖长期在7.5左右,自认为“问题不大”,每天早上习惯空腹喝咖啡再晨练,结果突然在晨跑时昏倒,送来时已经血糖低到3.1,差点酿成大祸。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慢性破坏力”。它不像心梗那样突然发作,却一点点蚕食着人的视力、肾功能、神经系统。等到并发症来了,再好的药也救不回原本的健康状态

不少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血糖失控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运动量的不足、以及生活节奏的紊乱

一项国内研究显示,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5年内,体重都有明显增加,尤其是腰围、内脏脂肪堆积

这说明,“管住嘴,迈开腿”不是口号,是救命的底线。糖尿病的防与控,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严格把控。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吃降糖药就万事无忧,这种想法极其危险。药物只能控制血糖,根本无法逆转胰岛功能的恶化

真实世界的数据也在提醒人们警惕: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1.4亿,占全球近四分之一。40%以上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就医

而早期干预,恰恰是糖尿病能否稳定控制的关键。

晨起行为的改变,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起床后5分钟内喝一杯温开水,轻轻活动四肢,10分钟后吃一顿有蛋白、有粗粮、有蔬菜的早餐,再去散步20分钟,这才是科学的“糖尿病式早晨”。

而对还没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这些习惯同样重要

预防糖尿病,不是等血糖高了才来焦虑,而是从年轻时就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环境和生活方式才是决定糖尿病是否“爆发”的导火索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早已被古人观察记录。

但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压力过大,才是现代“消渴”的源头

很多老年人听信各种养生偏方,吃偏门中药、喝葛根粉、吃苦瓜素,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血糖监测和饮食管理。

更有甚者,擅自停药、换药,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科学控糖,必须以医生指导为基础,不能靠“偏方土法”

在药物选择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胰岛功能、体重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适合的药物组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二甲双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胰岛素

那些看似健康的“养生法”,往往暗藏风险。有人每天喝红枣泡水养血,却不知道红枣含糖量极高;有人觉得水果是自然糖分不怕吃,却没意识到一份西瓜的升糖指数和可乐差不多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一时的努力,而是点滴习惯的累积。从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起,控制血糖的战役就已经打响。

懒床、乱吃、情绪失控,每一件小事背后,都是糖尿病失控的风险因子

很多人问,糖尿病能不能彻底治愈?答案是: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可以长期稳定控制,甚至逆转糖前期状态。关键在于,认清它的本质,抓住生活的“牛鼻子”。

养成良好的晨起习惯,不仅是控糖的需要,更是整个代谢系统的修复之路。身体不会骗人,所有的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的回音。

简单来说,不想得糖尿病,就别把“懒、乱、惯性”当自己生活的主旋律。管住嘴、迈开腿、稳住情绪,从早上开始,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别等糖尿病来了,才开始“悔不当初”。从明天早上起,别再做那6件事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

3.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9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