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水果玉米糖尿病(水果玉米糖尿病人吃了会升血糖吗)

商谈伪科学 0
文章目录:

水果玉米是转基因物?还敢吃水果玉米吗?到底什么是转基因?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各种蔬果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种类越来越多了?

爱吃玉米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玉米品种的变化?

更脆更甜的水果玉米一问世,就俘获了大批吃货们的心,但同时也传出了许多质疑的声音!

水果玉米一定是转基因食物,吃不得!

水果玉米的基因不稳定,吃了小心有后遗症!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要想分清楚水果玉米是否是转基因物,咱们就要先了解到底什么是转基因。

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变了该物种的遗传物质。

这就意味着要想用转基因技术,就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结合,可以理解为在原有的物种中加入新的DNA。

比如在咱们生活中糖尿病患者离不开的胰岛素,就是一种转基因药物,是用基因“碎片”人工合成的。

但咱们所说的水果玉米和转基因技术是没有半点关系的,水果玉米本身没有任何非玉米的基因。它是通过杂交培育出来的,根本不需要转基因。

杂交是用亲属关系相近的两种植物,通过自然或者人为授粉的方式,再经过选择和培育,形成下一代,从而产生新品种。

产生的新品种可以将双亲控制的不同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也可以理解为这种新品种“遗传了”它父母的优点。

杂交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无论是动物之间还是植物之间都会出现杂交现象。

而且这种行为并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就是运用这样的技术培育出来的。

水果玉米不仅口感佳,它的营养价值也极为丰富。

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它还富含亚油酸,能够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含有的谷氨酸对大脑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其实水果玉米并不是突然爆火出世,它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了。

只是由于种植技术、销售方式和运输成本等问题,让很多种植户不愿意种植水果玉米。

目前我国允许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也只有抗虫棉和抗病毒木瓜,任何一项没有经过重复实验和审定的转基因作物,是不会被商业化种植的。

未知带来恐惧,揭开了水果玉米身世面纱,你们还担心食用它会有“后遗症”吗?

玉米营养多多,糖尿病人能吃吗?医生:注意3个细节,放心吃

玉米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粗粮类作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尤其是维生素的含量,是小麦以及稻米的五到十倍。而且玉米当中含有非常多的核黄素、粗蛋白、纤维素等成分特别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好的保健效果。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不少人都喜欢吃一些玉米,包括糖尿病患者。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糖尿病患者吃玉米会导致血糖升高。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到底能不能吃玉米呢?

糖尿病可以吃玉米吗?

玉米当中含有的粗纤维、蛋白质、可溶性纤维以及维生素和各类矿物元素非常丰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能够起到促使体内糖代谢的作用。而且在玉米当中含有的皂苷类物质,有着一定的辅助降糖功效。另外,在玉米当中所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当中胆固醇含量,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玉米的。只要糖尿病患者在吃玉米的时候,记住以下三个细节,就不会使得血糖值升高。

糖尿病患者吃玉米要注意些什么?

一、当成主食食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一日三餐一定要控制好食物总热量的摄入。如果在进食之前,或者在进食之后,把玉米当成零食来食用,而在进食的时候依旧维持原来的量,就会导致进入机体内的总热量增加,从而影响到血糖值的稳定。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食用玉米,就要将主食的量减掉,才不会导致主食进食之后血糖上升的情况。

二、注意烹饪方法

肾病患者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水煮玉米,或者是将玉米与一些杂粮面混合,做成一些面饼或窝头食用。如果将玉米做成一些含糖或含盐零食,或者是与一些肉类搭配煲汤的话,这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玉米热量非常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也不要将玉米做成玉米粥。玉米粥很容易被肠道吸收,很容易出现进食之后血糖值快速升高的现象。

三、避免食用水果玉米

在水果玉米当中含有的糖分含量特别丰富,而且还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糖分和淀粉进入糖尿病患者体内,就会导致血糖值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这种玉米当中的粗纤维含量比较低,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很容易被肠道吸收。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话,就会出现进食之后血糖值快速飙升不易控制的现象。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每天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玉米,但要记住以上三个细节,就不会导致血糖值升高,对于心脑血管还有着一定的保护功效,可以达到避免患上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另外,糖尿病患者在吃玉米的时候,要适当搭配一些蔬菜食用,不要一次性大量进食玉米。否则,不但会导致血糖值不稳,还会导致体内缺乏一些营养元素,对健康反而不利。

来源: 健康周谈

怎么吃才能管理好血糖?专家说出了“12345饮食秘诀”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实习生 杨楚滢
通讯员 金小洣

老“糖友”一顿早餐吃了稀饭、玉米、鸡蛋和牛奶,致血糖“爆表”……出院后没症状就不吃药,不测血糖,血糖突然飙升致不适……糖尿病患者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但不少患者还会陷入各种误区,导致病情加重。

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在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举行了一场以“护士与糖尿病”为主题的宣教活动。内分泌科主任莫伟提醒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要有足够的重视,在衣食住行的细节上多加注意,配合护士随访,管理好血糖。

预防“烂脚”,从每日检查足部开始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20岁至79岁成人患糖尿病,中国患者数排名第一,约为1.164亿人。糖尿病已不再罕见,但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更多是来自一系列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一种。

糖尿病足是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而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可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俗称“烂脚”。有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部溃烂引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病并发症之一。内分泌科护士李玉玲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伤口愈合比正常人慢,哪怕一个很小的伤口,也可能半年到一年也无法愈合。如果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45%-85%的糖尿病足患者可以免于截肢。

义诊现场测血糖

不过,有病人对糖尿病及足部溃烂重视不足,用“土方子”治疗足部溃烂。莫伟介绍,有一位从事体力劳动的50岁患者,一年前确诊糖尿病,但日常饮食照旧,出现足部溃烂亦没有到正规医院治疗,仅用草药敷在患处,导致病情发展迅速,10天内一只脚的组织和神经全部坏死。

“糖尿病患者如果足部暗红、发紫,温度明显降低,出现水肿、足趾间皮肤糜烂等症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李玉玲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管进行评估,若检查结果显示血液状况不佳,可服药、泡脚或按摩穴位改善血液供应。

在预防糖尿病足方面,李玉玲强调,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患者,都要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如有擦伤、水泡、湿疹等,要及时处理。日前气温下降,市民开始重拾泡脚的习惯,李玉玲提醒,水温最好不要超过37°C,避免烫出水泡,亦不要长时间浸泡双脚,以免皮肤变薄产生皮损。

此外,应选择舒适的鞋袜,以及采取正确的运动方法,如每周进行150分钟慢跑或快走,避免足部出现损伤。

水果吃多了,就要减少主食

在义诊现场,不少老人家都来排队测血糖和咨询饮食问题。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测得餐后血糖15.7mmol/L,“我早上吃了一碗剩饭、一根玉米、一颗鸡蛋和一杯牛奶,这不算多的。”内分泌科护士李微解释:“玉米也是碳水化合物,您只能吃一点碳水化合物。在蛋白质方面,摄入了鸡蛋和牛奶,也过多了。”

怎么吃才不算多?内分泌科医生陈悦解释,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如果患者体重正常,没有并发症,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饱是合适的。

专家提醒糖友们要简单饮食

有一部分患者吃多了,还有一部分病人却吃少了,陷入了“什么都不敢吃的”误区。“有些病人吃东西很谨慎,瘦到人都没力气了。这种情况下,测出来的血糖数值再漂亮也没有用,一定要营养均衡,否则抵抗力就会下降。”莫伟强调,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并不枯燥,要保证生活质量,想吃的东西可以吃,前提是把量控制好。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果同样是可以吃,但有条件亦有技巧。摄入水果前提条件是,血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达标,且在进食前血糖低于8mmol/L。在两餐之间摄入含糖量低的水果,并适当减少主食量。若吃完水果一小时后,血糖低于10mmol/L,则说明摄入水果的种类和分量是合适的。

出院后还要配合护士,紧遵医嘱

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亦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糖尿病治疗手段。与往年不同,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这一主题乍看与糖尿病治疗关系不大。

“‘五驾马车’不是一个治疗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莫伟解释,医生只在药物治疗方面占主导,而如何饮食、如何运动、怎么打胰岛素这些具体操作都是由护士去和病人沟通,护士处于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位置。

护士指导患者打胰岛素

护士除了对病人进行宣教外,还会对院后病人进行随访,提醒病人注意监测血糖、定期回来复诊等。若病人能向护士及时反馈血糖情况,医生则可以根据治疗效果,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不过,莫伟指出:“绝大部分病人对随访置之不理,认为出院以后没有什么症状就不用管。于是药不吃了,血糖也不测了。这是很危险的,等到再有症状出现,病情就被耽误了。”

莫伟表示,大部分糖尿病是终生的,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医生、护士和病人相互配合,环环相扣。“我们医生和护士苦口婆心,希望病人的病情维持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也希望病人能够配合我们,紧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