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糖脚(糖尿病脚怎么治理)

医者老徐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足只能截肢?真相是:这样做能保住脚!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胡大爷五年前查出糖尿病,一直觉得“药吃着就行”,偶尔血糖高点,也没太当回事。直到去年,他脚趾头开始发黑、流脓,走路一瘸一拐。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糖足,病情严重,建议尽快截肢。那天,他整个人呆住了,觉得天塌了一样。后来他辗转了解了一些保守的干预方式,配合医生的建议,脚竟然慢慢好转了,保住了。

听起来像奇迹,但其实不是。糖足真的不是“只能截肢”那么简单的事。

很多人一听“糖足”,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要截肢了”。脑子里直接浮现出病床、轮椅、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画面。但糖足的严重程度和结果,并不是一上来就决定的。不是说一旦得了,就只能认命。

先讲清楚一个基础概念。糖尿病足,说白了,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神经出问题,脚部供血不足、感觉迟钝,容易受伤,伤口还不好愈合。久而久之,小伤变大伤,感染扩散,局部坏死,这才到了不得不截肢的地步。

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那种“怎么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要截肢”的说法,其实大多数是之前的忽视、延误、麻木堆出来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脚疼、脚麻、脚凉,觉得就是“老毛病”,忍一忍就过去。可这些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特别是脚底没知觉了,踩到小石子都不疼,这不是“神经大条”,是警告。

如果这个时候不重视,继续任高血糖放飞自我,末梢循环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脚部组织得不到养分,哪怕是一个小水泡,都可能发展成感染、溃烂,甚至骨髓炎

而截肢,其实往往是最后一步,医生也不愿意轻易做。因为一旦截了,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并且不代表病就解决了。糖尿病还在,血管问题还在,若不改变,伤口还可能继续恶化。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截不截”,而是“能不能早点发现、早点干预”。其实在病变早期,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避免严重后果的。

比如控制血糖,这听着像废话,但真的太多人没做到。稳定的血糖是预防糖足最根本的保障。不是“偶尔测一下”,而是要真正做到长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是每次体检前一个月开始“吃好点”,那没用。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鞋子。很多人穿那种很硬的皮鞋、拖鞋、不合脚的运动鞋,一穿就是一整天。脚趾前端被挤压,脚底压强过大,走几步就起水泡。对于一个感觉迟钝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简直是慢性伤害。

穿鞋这件事,听起来很琐碎,但真的很重要。选择合适的、软底的、透气的、无缝的鞋,可以大大减少外伤的风险。脚每天都在走路,是最容易忽略、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再说饮食。别一听饮食就想到“忌口”。饮食管理不是单纯的“不能吃”,而是吃得科学。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合理搭配蛋白质,这些都可以帮助维持血糖平稳。不是不能吃面,而是要搭配蔬菜和蛋白;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注意升糖指数和时间点。

还有一点很关键但常被忽略的是——足部每天检查。很多患者连自己脚底是不是破了都不知道,因为根本看不到。其实每天洗完脚,照一照镜子,检查一下有没有划痕、红肿、水泡,是个非常实用的习惯。

如果发现异常,比如局部发红、肿胀、温度升高、甚至有异味——这已经是感染的信号了。这个时候,及时处理比什么都重要。不是抹点药膏敷一敷就完了,而是要明确病因,规范处理。

在这之前,其实还有个更早期的环节——糖尿病前期。很多人血糖刚偏高,医生一说“注意饮食、多运动”,就当耳旁风。等到真正发展成糖尿病,甚至并发糖足,那代价是成倍地增加。

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得多。很多人对健康的重视,都是等到出问题才开始。但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没有事的时候,就把“事”提前干掉。

心态上也不能一听“糖足”就慌了神。不是得了就完了,而是得了之后还有很多事能做。比如改善血糖管理、加强足部护理、调整生活方式、监测神经功能……这些都不是摆设,而是真正能延缓病情、甚至逆转早期损伤的关键。

好多人听到“要运动”就摇头,说“脚不好,哪能动”。但其实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坐式力量训练、太极,有时候比吃药还重要。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液循环,是对抗糖足最温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说到底,糖足不是“突如其来”,也不是“无法逆转”。它更像是一个被忽视太久的警告信号,一步步走向极端的结果。真正的问题,不是它多可怕,而是我们对它有多不了解。

人总是这样,等到事情变严重了,才来后悔“早知道”。但健康这事,从来都不是“晚点再说”能解决的。它不像工作能加班补回来,错过了,代价就是一辈子的改变。

不管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都值得了解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为了在该做决定的时候,不再犹豫、不再盲目。对身体的感知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之一。太多人连“哪里不对劲”都感觉不到,更别说处理方式了。

糖足并不等于截肢。关键在于早干预、早管理。不是只有医生能救你,而是你每天的习惯正在决定你未来能不能走路、能不能独立生活。

脚,是支撑整个人生的底盘。忽视它,最后就要为这份忽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伟,王海燕.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6):432-436.

2. 李琳,赵春燕.糖尿病足的综合管理策略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8):712-716.

3. 刘建国,高嵩.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干预对预防糖足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19):3452-3455.

得了糖足没办法只能截肢?真相是:这样做或许能保住脚!

糖尿病足,是不是等于截肢?为什么有人说“糖尿病伤脚比伤心还可怕”?脚上一个小水泡,竟然能发展成坏疽、感染,甚至命悬一线?难道糖尿病患者注定逃不开截肢的命运?

很多人听说“糖足”就色变,一旦破溃不愈,家属便焦急地向医生发问:“是不是只能截肢?”大众普遍误以为糖尿病足毫无办法,一旦感染,就无法逆转。这种观点并不准确。糖足确实凶险,但并非不治,只要及时干预、科学治疗,是完全有机会保住双脚的。

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人,其中15%~25%会发展为糖尿病足病。而糖足患者的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30倍。可怕的不是糖足本身,而是认知不足与处理不当。

西医认为,糖足的根本机制是神经的病变与下肢血管供血障碍。高血糖状态导致末梢神经功能受损,足部感觉迟钝,一旦受伤不易察觉;再加上下肢动脉硬化,血流减少,伤口难以愈合,继而感染、坏死。

中医则将糖足归为“消渴兼痈疽”范畴,认为多因“气阴两虚、瘀毒阻络”。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使肌肤失养,感受湿热毒邪,久而成疮。若气血进一步亏虚,毒邪内陷,则疮疡难愈,甚至形成“腐肉”。

临床中,医生常见患者一开始只是脚趾红肿、破皮,因无明显疼痛被忽视,直到出现脓汁、异味、发热才被送入医院。此时往往已发展为中重度感染,甚至合并骨髓炎。若不及时处理,病情进展迅速,不得不考虑截肢。

控制血糖,是糖足防治的第一步。高血糖是糖足的源头。长期血糖管理不良,会破坏血管内皮,引起神经退行性变。临床研究表明,HbA1c每增加1%,糖足风险上升20%以上。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稳定血糖水平,是预防糖足恶化的关键。

日常足部护理,是另一个防线。患者应每天检查双足是否有裂口、水泡、红肿或色泽变化,尤其是脚底及趾缝处。洗脚时避免用热水泡脚,水温不宜超过40℃,以防烫伤。穿鞋应合脚,避免硬边或异物造成压伤。

医生特别强调,糖足患者必须杜绝赤脚走路的习惯。许多患者因足部感觉迟钝,赤脚踩到利器却毫无察觉,等发现时已伤口感染。穿戴合适的防护鞋,是保护足部的重要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足,可以取得协同增效的结果。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清创、负压吸引、血管介入术等方法控制感染、改善供血,同时辅以伤口敷料促进愈合。中医则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气养血等方法,改善局部微循环,提升机体修复能力。

常用中药如黄芪、丹参、红花、当归等,具备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的作用。中医外用药膏如七厘散、生肌散等,在清创后使用,可促进肉芽生长,缩短愈合时间。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偏方误治。

血管重建,是保住患足的关键手段。当糖足患者出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仅靠抗感染和换药无法根治。此时应及时行CTA检查评估血流情况,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提高末梢灌注,促进创口愈合。

医生指出,很多患者对“打通血管”有误解,担心风险。实则这一类微创介入技术已日趋成熟,成功率高,术后改善显著,是保肢治疗的重要手段。

心理因素在糖足治疗中不能忽视。部分患者因长期病痛、伤口不愈,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放弃治疗。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心态积极的患者,配合度更高,创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目前,国家已高度重视糖尿病慢病管理,基层“糖足筛查”逐步推进。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足部检查设备,早期发现神经的病变、血流障碍,有助于提前干预,降低截肢率。

医生强调,糖尿病足并非判死刑,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截肢往往是延误治疗的结果,而不是糖足的唯一结局。只要科学管理,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避免截肢的。

公众需警惕“糖足等于截肢”的误区,避免消极应对。应积极参与治疗,建立科学的自我护理意识,配合医生进行个体化管理。通过血糖控制、足部保护、伤口处理和血管干预等多手段联合治疗,可有效提升保肢成功率。

医生呼吁,广大糖尿病患者应将足部健康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中,与控糖并重,做到“足未病而防之,足已病而治之”。

从“足下”开始守护健康,从科学认知中重拾希望。糖足并非宿命,关键在于行动。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0):793-805.
[2]王延群,张雷,王立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5):735-738.
[3]李志刚,赵宏斌,郭艳.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48-252.

体内糖高,脚部遭殃,双脚出现4个迹象,警惕糖尿病足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糖尿病和脚的关系。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没啥大不了的 但你知道吗?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带来的并发症,我们脚部是比较敏感的部位,因为足部有较多的神经末梢,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让这些神经末梢受损,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让身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当出现以下4种症状,一定不能忽视。

1. 脚部麻木

双脚偶尔发麻是正常现象,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能这样想,如果你经常感觉脚麻,像是有蚂蚁在爬,或者穿袜子都感觉不到触感,这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除此以外,双下肢还会出现烧灼感,冰冷感;如果脚麻持续不缓解,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尽快查血糖;别拖到神经严重受损!

2. 脚部疼痛

如果糖尿病人脚部出现疼痛,尤其是夜间加重,像火烧一样,无法长时间行走,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典型表现,这种疼痛往往难以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3. 脚部溃疡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循环会变差,导致皮肤破损或外伤愈合变慢,出现伤口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溃疡。甚至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因为没及时处理,最终发展成严重感染;

4. 颜色改变

糖尿病不仅伤神经,还会导致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后,足部供血不足,皮肤和组织的营养供给受阻。具体表现在皮肤上是足部皮肤干燥、脱屑、弹性差,甚至出现皲裂;肤色可能苍白、发紫或暗红,提示局部缺氧或淤血。 高危信号是足部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或趾端冰凉,都是末梢循环严重受损。

出现以上症状,并不一定是血糖超标,但如果糖尿病人脚部出现这些表现,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尽早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免造成靶器官的损害,诱发一系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