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肿 糖尿病(眼睛肿是糖尿病引起的吗)
糖尿病会伤害眼底,如果眼睛出现这5种情况,千万别拖延
近年来,由于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引起的眼病攀升,眼睛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健康难题。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3的人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布满了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小血管,长期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这些脆弱的结构:当眼睛出现这5种情况,就应该引起注意;
1. 眼前出现"漂浮物"或"蜘蛛网":
眼前有异物:糖尿病在侵犯患者视网膜、神经之后,可出现眼前发黑、视物范围缩小、眼前有漂浮物等症状,患者总是感觉眼前方有类似小球、小蝌蚪一样的物体,但用手却无法触摸到。
2.视物模糊且时好时坏:
血糖波动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暂时性近视或远视,表现为视力时好时坏。但若模糊持续存在,特别是单眼视力下降,则可能是黄斑水肿的信号。看直线物体(如门框)出现弯曲变形,看书时字迹模糊不清。
3.视野出现"黑幕"遮挡:
当视网膜大量出血或发生脱离时,患者会感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影遮挡,如同拉上了一块黑幕。眼睛出现视力丧失或下降,短时间内有恢复正常,又称“一过性失明”
2. 夜间视力明显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就可能影响暗适应能力。患者会发现夜间视力明显变差,在昏暗环境中视物困难,从亮处到暗处适应时间延长。
3. 双眼视物颜色差异:
单眼发生病变时,患者可能发现两只眼睛看到的颜色存在差异。例如用左眼看物体颜色鲜艳,右眼则显得暗淡。这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受损的表现。
对于预防糖尿病眼病,定期筛查十分必要。糖尿病人要自己多留心,多观察身体所发出来的一些信号,并且还需要定期做眼睛检查,如果发现视力下降、瞳孔变小、视野有异状,很有可能是糖尿病眼病发生的征兆。所以,如果眼睛出现问题及早发现,及时检查,并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糖尿病眼病的发生。
“糖友”的眼睛,为啥爱“变脸”
本文作者:
许毓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刘 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眼底及视网膜科(北)主任
52岁的张先生觉得自己最近“眼睛特别好”——戴眼镜十多年的他,近几个月突然发现摘下眼镜后,看远处的物体变得更加清晰了。他对这一变化十分开心。然而,家人却感到有些担心,觉得张先生应该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经过家人的劝说,张先生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发现他血糖高得吓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由于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医生建议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然而几周后,张先生的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开始变得不清晰。这一次,他不得不再次求医,检查结果显示他不仅患有糖尿病性白内障,还出现了糖尿病眼底病变。面对诊断,张先生不解地问医生:“为什么视力在血糖高的时候会变好,而用了药后却又变差了呢?”
视力“变好”的推手——糖尿病性晶体膨胀
张先生的视力“变好”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而这与糖尿病性晶体膨胀密切相关。糖友血糖升高时,眼睛晶状体中的葡萄糖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些葡萄糖会转化为一种叫山梨醇的物质,它会改变晶状体内的渗透压,吸收过多的水分,导致晶状体肿胀,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会让患者的晶状体变得更“符合”矫正状态,因此让他们误以为视力“变好了”。但其实,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一旦血糖得到控制,晶状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视力反而可能再次变差。这种波动的过程对患者的视觉系统其实是有害的,如果长期不干预,会进一步损害眼部健康。
视力“变差”的真相——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
在张先生开始使用胰岛素后,血糖逐渐下降,但同时他也出现了视力模糊。这并非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是糖尿病未控制带来的后果——糖尿病性白内障。
当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时,多余的葡萄糖会与晶状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所谓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产物会改变晶状体蛋白的结构,使其逐渐失去透明性,导致晶状体变得混浊,即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通常会感到视力模糊,视物时颜色变得暗淡,夜间视力变差,甚至出现“光晕”现象。如果不及时干预,白内障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视网膜的威胁——糖尿病眼底病变
除了白内障,张先生的视力模糊还与糖尿病眼底病变密切相关。这种病变通常由高血糖损害视网膜的微小血管引起。由于血管壁变薄,血液等会渗入视网膜,引发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中负责清晰视觉的区域,一旦肿胀,患者就可能看到扭曲的图像或直线变弯曲。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眼底病变可能导致新生血管的异常生长。这些血管不仅脆弱,还容易破裂,造成眼底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
其他可能引起视力模糊的原因
除了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眼底病变,糖友们的视力模糊还可能由其他一些常见眼部或全身性健康问题引起。
血糖波动:糖友们开始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时,血糖水平可能会急剧波动。在血糖急剧下降时,晶状体的形状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暂时性的视力模糊。这种视力模糊通常是短期的,随着血糖的稳定,晶状体形状会恢复正常。
糖尿病性干眼症:糖尿病会影响泪腺的功能,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或泪液质量下降。这会引起眼睛干涩、灼热、发痒,甚至异物感。干眼症不仅让眼睛不适,还会导致视力模糊,这种症状在长时间阅读、使用电子设备时尤为明显。
中风或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糖友们发生中风或TIA的风险较高,TIA是中风的前兆,可能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丧失、单眼或双眼视野缺失,甚至视物模糊。中风或TIA通常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语言困难、肢体无力、头晕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青光眼:糖友们还可能面临青光眼的风险,尤其是长期高血糖的患者。青光眼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眼压升高,患者可能会感到眼痛、头痛、视力模糊,甚至视野缺失。青光眼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眼部感染或眼睑问题:糖友们免疫力较低,易发生眼部感染,如眼睑炎、泪囊炎等。这些感染可能引起眼睛红肿、疼痛和流脓,导致视力模糊。
早期干预——保护视力的关键
尽管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健康问题复杂,但并非无法预防和治疗。通过早期干预、严格控制血糖以及健康的生活式,大多数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严格控制血糖: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性眼部病变的基础。糖友们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运动计划,保持血糖稳定。避免高糖和高热量食物,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叶黄素、锌等对眼睛有益成分的食物摄入。
定期眼科检查:糖友们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即使没有视力问题,定期眼科检查仍然至关重要。若能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干眼症、青光眼和白内障等问题,并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视力丧失。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眼部健康也有重要作用。戒烟、避免紫外线暴露、保持健康体重和管理心理压力都能有效降低眼部问题的风险。
早期及时治疗:如发现糖尿病性白内障或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疗,而糖尿病眼底病变则可能需要激光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糖尿病引发的干眼症,患者可使用人工泪液、润滑眼药水等来缓解症状。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
糖尿病眼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控制好血糖、定期检查眼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及时治疗,大多数眼部问题都能预防和控制住。只要早发现、及时治疗,糖友们完全可以保护眼睛,延缓视力丧失。所以,糖友们要保持警觉,定期检查眼睛,管理好血糖,遇到问题及时就医,确保自己的眼睛健康不受威胁!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糖尿病并发症:眼睛病变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感受?一文说清
很多人总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而已”,吃吃药、控制饮食就好了。
可你知道吗?糖尿病拖着拖着,不光是血糖的问题,它会悄悄地盯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象自己眼前永远像蒙着一层雾,甚至有一天彻底看不见了吗?眼睛病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一步步“偷走”视力的?为什么那么多人直到模糊甚至失明才发现——原来是糖尿病惹的祸?
我们今天就把这事儿讲清楚。从眼睛会出现什么症状,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再到日常生活怎么尽早发现、如何保护视力,一篇讲透。
不是吓人,是提醒,别让“看不见”变成你后悔的理由。
先说清楚,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不是说今天血糖高了明天就看不见了。
它是一点一点慢下来的“侵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个词听着拗口,其实简单说就是:血糖高太久,眼睛里的血管出问题了。
眼睛后面有一层叫“视网膜”的组织,是我们看得清楚东西的关键。
高血糖会让这些血管变脆、变漏、甚至堵掉。一开始你可能什么都感觉不到,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没痛、没痒、没红肿,你甚至觉得“我眼睛挺好嘛”。
但变化已经在悄悄发生。
等你开始觉得眼前模糊、看东西变形、晚上开车看不清路灯时,可能已经是中晚期了。很多人误以为是老花眼、近视、用眼疲劳,结果根本没想到是糖尿病眼病。
等到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视野缺损、黑影飘动、眼前闪光,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玻璃体出血或者视网膜脱落。
听着吓人?但这真的不是个案。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病程超过5年的人,眼病几率会明显上升。
别以为自己年轻、平时身体挺好就能逃过,眼睛这事儿,可不看年龄。
不光是视网膜。
糖尿病还会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风险升高。白内障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糖尿病患者有时四五十岁就会出现。
青光眼更麻烦,它不是“看不清”,而是“看不见”——从视野边缘开始慢慢黑掉,你可能等到只剩中间一小块还能看见才发现异常。
很多人觉得“眼睛不好就配副眼镜”,这是个大误区。糖尿病引起的眼病不是屈光问题,眼镜根本解决不了。
你会发现,一段时间换几副眼镜都没用,视力还是越来越模糊——这时候就该警觉了。
再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单眼发病不明显。
人有两只眼睛,一只出问题,另一只还能“兜着”。但你以为“还看得见”就没事,其实已经有一只眼睛在“默默牺牲”。
等到两只眼睛都出问题,才会突然慌起来。
那种“看不清”的感觉,到底是啥样?很多患者描述是:眼前像有雾、像玻璃上蒙了层油、颜色不鲜亮、看灯光会有光圈、看人脸模糊不清、眼前总有飞蚊……这些症状可能反复出现,也可能突然加重。
有的人甚至在几天内突然出现严重视力下降,这时候已经不是“慢病”这么简单了。
还有人误以为是眼疲劳、睡不好引起的,再拖一拖就过去了。结果呢?一拖就是几年,等到医生打开眼底一看,血管已经一塌糊涂。
这就是糖尿病眼病的“隐蔽性”和“进展性”:一开始没事,后面大事。
那是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得眼病?不是,但风险非常高。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眼部并发症风险会大大增加。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个“高”凑一起,对眼底血管简直是毁灭式打击。
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误区:以为“我血糖控制得不错,就可以几年不查眼睛”。错!即使血糖控制得再好,也不能排除眼底出现微小病变。
定期的眼底检查非常关键,哪怕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每年查一次。
有些人觉得查眼底麻烦,需要散瞳,不舒服,干脆不去。
这种“怕麻烦”的心理,其实是在给视力埋雷。眼底检查是发现早期病变的第一步,它能帮你看到你自己看不见的东西。
别等看不见了才想起去查。
那日常生活中,怎么能尽量保护好眼睛?第一,血糖控制是基础,别小看这个老生常谈。
血糖波动越大,对眼底血管的伤害越狠。第二,保持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三高联动,盯住每一个指标。
第三,不抽烟、少饮酒,烟酒对血管的影响也非常直接。
再有就是,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听起来老套,但真的是管用的底层逻辑。
你越是把生活节奏稳定下来,身体的微循环越不容易出问题,眼底血管也就不容易“爆雷”。
还有人问:吃什么能护眼?说实话,没有哪种食物能逆转眼底病变。但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比如胡萝卜、深绿色蔬菜、蓝莓、坚果,对维持眼部健康有一定辅助作用。
但这不是治疗手段,只是保养辅助,别指望吃几根胡萝卜就能“看得清”。
对比来看,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远远高于其他并发症的“疼痛感”。你可能忍得了脚麻、忍得了口渴、忍得了皮肤痒,但你绝对接受不了眼前逐渐变黑的恐惧。
不要等视力出问题再重视,那时候可能已经没有退路。
总结一句话:眼睛不疼,不代表没病;视力还行,不代表安全;没症状,不代表不用查。
别拿“感觉挺好”做判断标准,糖尿病的并发症,从来不给你第二次机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试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