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突然头晕(糖尿病突然头晕是怎么回事)

西楼风 0
文章目录:

必须马上住院!糖尿病患者出现5情况要警惕,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哥有糖尿病二十年了,前几天突然说头晕、恶心,还不停口渴,但他死活不愿意去医院,我看着真怕,像他这种情况是不是得马上住院?”

提问的是个四十出头的女人,嗓音不大,讲话有点急。她站在急诊科门口,眼里明显带着焦虑。

天气很热,她手里拿着一瓶水,但一直没打开。显然比起渴,更让她难受的是不确定。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住院这件事有抵触。

觉得自己吃药吃了多年,啥都能挺过来,何必住院?但糖尿病不是靠意志力扛得过去的病,它的危险来自病情突变时的隐匿性。

有些症状看起来像是小事,其实可能是身体代谢系统已经开始崩溃,拖下去就不是能不能自己缓解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性命的问题。

比较常见的一个信号是血糖飙高到极限,有些人血糖值已经超过25毫摩尔/升,自己却没感觉,还能正常走路吃饭。

这种状态其实极其危险,叫做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身体已经严重脱水,细胞间液体被抽离,电解质混乱,大脑灌注减少。

如果此时还继续靠口服药控制,效果几乎为零。

因为肠胃吸收功能已经下降,药物进不了血液系统,控制不了血糖。

很多病例在急诊中一测,血糖爆表、钠离子严重紊乱、血酮阴性,但人已经开始昏迷。

这种情况只有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持续泵注才能逆转,再拖一分钟就是器官出问题。

另一个必须注意的信号是酮症酸中毒。

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知道这个概念,它出现在1型糖尿病人群中更常见,但2型患者也可能因为饥饿、感染、停药等诱因引发。

典型表现是腹痛、恶心、呼吸变深、有烂水果味的口气,但早期不一定明显。

有些患者只是觉得疲乏、嗜睡、有点喘气,就以为是天热没休息好。

等到真正开始呕吐、意识模糊的时候,血液中的酮体已经大量堆积,酸碱平衡被破坏,血液pH下降,心跳开始不规则。

这个时候还不送去医院就等于放弃治疗。

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分析显示,酮症酸中毒住院死亡率在10%以内,而未及时住院者死亡率超过30%。

数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身体发烧超过38.5℃,合并血糖波动不稳定,也是必须住院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本来就差,特别是肺部、泌尿系统、皮肤等部位,一旦有细菌感染,很容易迅速发展成败血症。

而高热会使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下降,糖代谢彻底紊乱,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

一些老年患者在这种状态下甚至不会出现典型的高烧,只是精神变差、不愿进食、血糖忽高忽低,身体看起来“软塌塌”的。

如果这时候还认为“多休息就好”,是极其危险的判断。

在南方某三甲医院的感染科统计中,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住院患者中,有17%在入院48小时内发展为呼吸衰竭,绝大多数是在家拖了两三天才来的。

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双眼对焦困难,短时间内看不清东西,也必须马上住院。

这种情况可能是高血糖引发的急性眼底病变,最严重的是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毛细血管脆弱到几乎一点压力就破裂,出血进入眼球内部就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有些人短时间内视力模糊,以为是眼疲劳或者干眼症,用点滴眼液就过去了,但等再去医院,眼底已经出血成片,医生根本没法手术处理,只能保守观察。

眼科医生在门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早来三天,我还能救得回来”。

住院不是为了治眼,而是为了全身控制血糖、降低眼压、减少进一步出血几率。

这是系统治疗,不是局部操作。

身体出现持续性剧烈腹泻也是警告信号。

糖尿病本身会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影响胃肠蠕动。

很多人只知道它会造成胃轻瘫,却不知道也会引发小肠运动失调,造成肠道吸收紊乱。

这种时候吃任何东西都会腹泻,水、电解质和药物吸收全乱套。

更可怕的是,一些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本身就有肠道副作用,遇上肠炎或者胃肠道感染,副作用放大,会引发乳酸中毒。

这个过程不带高热、不带抽搐,但一旦开始,会发展得极快。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曾出具一份警告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腹泻且继续服用二甲双胍,发生乳酸中毒的风险提高约8倍。

这种案例不少,但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住院的意义在于停药、监测乳酸、及时补液纠正代谢异常,而不是“熬过这几天”。

这些情况的共性,是身体已经进入了代谢崩溃的临界点。

这不是靠吃好睡好能缓解的状态,更不是多监测几次血糖就能判断的程度。

问题不在血糖本身,而在血糖引发的一系列系统性混乱。

糖尿病不是“高血糖”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系统病。

只要一个系统失控,比如免疫、心血管、神经、肾脏,就会迅速连锁反应,拖着不处理,能量耗尽、细胞坏死、器官功能丧失,只需几天。

但最根本的问题不在症状,而在认知。

很多人把“住院”当成了一个失败的标志,觉得只要进了医院就是自己没控制好,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住院是为了重新调整治疗结构,是系统修正,而不是临时“挂水”。

这也解释了一个常见但被忽略的现象:很多糖尿病患者看起来控制得挺稳定,但每年都要住一次院,这种人反而活得更久,合并症也少。

原因就是他们的治疗策略每年都在根据身体变化动态调整,不是靠老经验硬撑。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依靠家用血糖仪和日常监测就完全掌控病情,避免住院?

答案是——不行。

血糖仪只能监测一个静态点的数值,不能提供动态变化趋势。

它不能识别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过程、不能监测乳酸积累、不能发现电解质紊乱,也不能评估肝肾功能的衰退。

而这些恰恰是糖尿病真正的杀手。

临床上有太多病人血糖正常却进入糖尿病肾病晚期的案例,还有人在家看着血糖“控制很好”,却突发心梗甚至猝死。

血糖仪不是治疗工具,它是一个提醒装置,但真正要掌控病情,必须靠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影像评估、系统功能测试和医生干预,而不是一台仪器就能搞定。

盲目依赖血糖仪是一种错觉,真正的控制来自医学系统支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糖尿病患者突然晕倒,警惕!晕倒背后的两大“健康刺客”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如同一场细致的“平衡术”,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其中晕倒就是让患者和家属们揪心的紧急事件之一。当糖尿病患者突然晕倒,最常见的诱因集中在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两种情况。了解这些诱因的症状、发生机制和应对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无声的“甜蜜陷阱”低血糖

低血糖,堪称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隐形杀手”。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维持在稳定水平,为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持续供应能量。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注射后未及时进食)、过度节食、空腹运动等原因,会导致血糖快速下降。当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 时,就会触发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强烈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大脑因缺乏能量供应,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便会突然晕倒,甚至诱发昏迷、抽搐 ,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危及生命。

面对低血糖引发的晕倒,及时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让其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果汁等。若患者已经晕倒,失去吞咽能力,切勿强行喂食,以免造成窒息。(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此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到来,可在原地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定时定量进餐、规律运动的习惯,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和急救卡,注明自己的病情和家属联系方式,防患于未然。

代谢紊乱的危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严重并发症,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若遇到感染、胰岛素突然中断或剂量不足、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时,也可能诱发。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供能,就会分解脂肪产生能量,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在体内堆积过多,超过身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导致血液酸性增强,引发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初期患者会感到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呼吸会变得深快,呼出的气体带有烂苹果味,严重时出现脱水、意识障碍,直至晕倒、昏迷。这种情况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

如果怀疑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在等待就医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安静休息,适量补充水分。医院通常会采取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措施,以尽快恢复患者的代谢平衡糖尿病患者日常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尿酮体,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避免病情急性加重。

糖尿病患者突然晕倒绝非偶然,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两种情况都有着明确的诱发因素和症状表现。作为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做好日常血糖监测和健康管理。一旦发生晕倒等紧急情况,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预防,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减少突发风险,享受健康、有质量的生活。

头晕手抖三天ICU,夏至糖尿病信号别忽视,你中了几条?

夏至刚过,头晕了两天的小李突然被送进医院,医生一查,血糖高得吓人。几天前他还在街上走得稳稳当当,现在却躺在ICU里。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医生说,夏天糖尿病患者出状况,太常见了。

高温一来,身体容易脱水,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小李觉得自己只是“热得慌”,没当回事,结果血糖失控,差点酿成大祸。医生提醒,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糖”高,而是那些不起眼的信号,比如头晕、手抖、口渴、脚麻,藏着大问题。

头晕可不是简单的累了。糖尿病人血糖低了,脑子没能量,头就晕得站不住;血糖高了,血液粘稠,大脑缺氧,也会晕。小李那天觉得自己“歇一歇就行”,结果晕倒在路边,幸好被邻居发现送医院。

手抖也是个警告。夏天热,身体出汗多,血糖容易乱。低血糖会让人手抖得像筛糠,高血糖时间长了,神经也会受损,手指开始不听使唤。医生说,手抖不光是糖的问题,可能是神经系统在求救。

口渴更得当心。夏天谁都渴,但糖尿病人渴得跟别人不一样。血糖高,身体拼命通过尿液排糖,水分和电解质一起丢,喝多少水都不解渴。小李老觉得“多喝点水没事”,结果身体脱水更严重,差点引发脑水肿。

脚麻更不能忽视。糖尿病人血管和神经本来就脆弱,夏天血流更差,脚部容易麻木,像踩在棉花上。医生见过太多患者,脚麻了不当回事,后来伤口感染,发展成糖尿病足,处理起来麻烦大了。

为什么夏天容易出事?高温让胰岛素效果变差,药物吸收也不稳定。加上很多人夏天吃水果多、作息乱,血糖管理直接崩盘。医生说,夏天不是糖尿病变厉害了,而是大家放松了警惕。

糖尿病不是光看血糖高低,背后是整个代谢系统出了问题。头晕是脑子缺能量,手抖是神经喊累,口渴是细胞喊渴,脚麻是感觉系统掉线。这些信号,身体早就发出来了,可惜很多人没听见。

临床数据吓人: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每年夏天因并发症住院的不在少数。急性并发症像高渗状态、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进展快得按小时算。医生说,很多“突发”问题,其实早就埋下隐患。

年轻患者尤其要注意。小李才30岁,觉得自己身体好,平时不测血糖,药也随便吃。结果热天一折腾,血糖飙到20多,直接昏迷。医生感慨,年轻人病情进展比老年人还快,因为他们太不当回事。

怎么防?别靠“感觉没事”判断。每天测血糖,热天多喝水但别猛灌,饮食规律点,药得按时吃。头晕、口渴、手抖、脚麻一出现,赶紧去医院查,别硬扛。医生说,糖尿病管理就像看孩子,得时时盯着。

这事儿也提醒大家,糖尿病不是慢性病那么简单。平时没事不代表真没事,一旦出问题,可能几天就翻车。身体的信号,就像家里的报警器,响了就得查,别等火烧起来了才后悔。

你说,这么多信号摆在眼前,咱是不是得学聪明点?别老觉得“没事”,多留个心眼,测测血糖,找医生问问。身体的警告,可比天气预报准多了。你家有糖尿病人吗?平时咋管的?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