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饮食视频(糖尿病饮食视频动画)

妙手回春白先生 0
文章目录:

“控糖饮食”火了!医生:这样吃,糖尿病少一半,血管健康5倍!

这年头,谁还没个糖高点、血脂厚点的亲戚朋友?有人刚过四十,肚子鼓得跟小皮球似的,血糖一查,吓一跳——空腹血糖都飙到9了!医生一听,眉头一皱,糖尿病前期。

如今,“控糖饮食”成了热词,朋友圈刷屏,短视频铺天盖地,一口一个“控糖餐”,一顿一个“低升糖指数”。有人说吃糙米能抗糖,有人说戒主食才是王道,还有人喝醋、吃代糖、数碳水,忙得不亦乐乎。

可到底有没有用?真的能让血糖病少一半、血管健康翻五倍?别急,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控糖饮食”的门道,先说句大实话: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是“懒出来”的病,也是“惯出来”的病。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早就敲响警钟:全球每11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更吓人——将近1.4亿人,等于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人!

但更扎心的是:将近一半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一项大规模流调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而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更是接近35%。

也就是说,三个人里,有一个血糖已经开始出问题了!那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讲得很清楚:吃得太精、动得太少,情绪又上火,三高齐齐找上门。中医怎么看?

中医讲,“糖尿病”对应的是“消渴”病。典籍里说得明明白白:“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这就是典型的“三多一少”。

《黄帝内经》早有记载,“五脏皆热,则为消中”,意思是五脏失调,内热炽盛,津液耗伤,才会出现消渴。

而现代人饮食油腻,情绪焦躁,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阳气不升,阴液亏耗,脾胃虚弱、肝火旺盛、肾阴不足——这不就是糖尿病的根源吗?

看到这里,有人又问了:“那我不吃糖,是不是就不会得糖尿病?”嘿,这就扯远了!真正害你的,根本不是你嘴里那一颗糖,而是你碗里的精白米面、炸鸡奶茶、甜面包和碳酸饮料。

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吃下去,血糖唰唰唰地升,胰岛素拼命分泌,久而久之,胰岛素疲劳,血糖就控制不住了。这时候,“控糖饮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白了,“控糖”不是不吃糖,而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质量与量,保持血糖平稳,不让它上蹿下跳,这才是王道!那怎么吃才不踩雷?别急,咱一个个讲。

第一,主食要“换个活法”吃。别再总是大米饭、白馒头、油条包子了。中医讲“谷为养命之本”,但也强调“粥饭为养,杂粮为宜”。换成糙米、燕麦、小米、荞麦、藜麦这些粗粮,升糖慢,饱腹感强。

现代营养学也有数据支持:粗粮的升糖指数普遍低于精制米面,比方说白米饭升糖指数高达88,而糙米只有55左右。

第二,蔬菜“吃够量”,先吃好。很多人吃饭只顾着肉和主食,蔬菜只是点缀。中医强调“肝主疏泄,青菜入肝”。

多吃绿色叶菜,不仅清热解毒,还能延缓碳水吸收速度。西医也证实,饭前先吃蔬菜,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第三,蛋白质要有,不能少。中医说“脾为生化之源”,气血生化靠脾胃。蛋白质摄入不足,脾胃就没料加工,气血生不出来,身体就容易虚。优质蛋白,比如鸡蛋、豆腐、瘦肉、鱼类,不仅营养足,还能延缓胃排空,稳住血糖。

第四,油脂要选对,吃得巧。别老用猪油、植物调和油。换成橄榄油、亚麻籽油、茶籽油这类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对心血管健康更有益。

中医讲“血脉通畅,气行则顺”,现代研究也发现,控制油脂种类和量,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第五,管住嘴,更要迈开腿。光吃好不行,得动起来。中医讲“动则生阳”,气血流畅,阳气升腾,脾胃运化才有力。

现代研究早就指出,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再说个扎心的真事。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发表一则临床研究,追踪了1200名糖尿病高危人群。

发现坚持“低升糖指数、定量碳水摄入、每日步行6000步”的人群,在2年内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低了将近50%!而且这些人的血压、血脂、体重也普遍下降,血管硬化进展减缓。

这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数据!那“血管健康5倍”又从哪来?糖尿病最怕的,其实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管“烂”!眼底出血、肾功能衰竭、下肢坏疽、心梗脑梗,全是因为血管被糖“泡烂”了。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到5倍,但如果血糖控制得好,血管保护得当,这个风险可以显著降低。

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维持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下,心梗风险可降低68%!所以说,控糖,不只是为了血糖,更是为了保命!

中医讲“未病先防”,意思是病还没得,就该防着点。不是等到血糖飙了、眼睛模糊、脚指发黑了才想起改变,那就晚了。

一个老中医曾说:“人这一生,三分靠吃,七分靠养。吃得对,不如养得好。养得好,吃得再多也不怕。”

是不是糖尿病的病根都一样?不是。有的人是脾虚湿盛,吃一点就胖,血糖飙得快;有的人是肝火上炎,暴躁易怒,血糖也跟着上蹿;还有的人是肾阴虚,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血糖总是控制不住。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绝不是“一个公式万人吃”。所以那些网络上流行的“控糖食谱”,看个大概可以,但真要调理,还是得找专业的中医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下好药、吃对法。

文章写到这,可能有些人心里嘀咕:我血糖正常,是不是就不用管这些?错!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得的,是你几十年饮食习惯堆出来的。

别等到查出糖尿病才后悔不早做准备。今天不控糖,明天控你。最后,再用一句江湖话做个了结:“饭是养命的,糖是催命的;嘴上不留情,命上才有余。”愿你我都能活得清清爽爽,吃得明明白白,血糖稳、血管通、身体好,走路有风,笑里带光。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李志刚. 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3):342-345.

[2]陈庆春,李晓东.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1):12-16.

[3]周宏,刘娟. 中医辨证分型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22,28(9):110-11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宁远县人民医院推出糖尿病营养餐

本网讯(通讯员 谭晗菲)在推进“医疗服务提升年”活动中,宁远县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正式推出“全流程个性化糖尿病营养餐”服务。通过“智能点餐—科学配餐—安心制餐—床旁送餐”一站式服务,为患者量身定制营养膳食方案,助力治疗与康复。

该服务涵盖便捷点餐、科学配餐、安心制餐、暖心送餐四大环节。患者及家属可通过护士站二维码、营养食堂微信群或服务热线一键下单,实时对接营养师团队;营养科医生依据患者病情、检验指标、康复需求及临床医嘱,动态调整膳食方案,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营养”;该院食堂设营养餐专用操作间,采用少油低盐烹饪工艺,食材每日溯源留样,菜品经审核后制作;每餐定时配送至病房,护士协助卧床患者用餐,行动不便的患者优先配送。服务优化方面,临床营养科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结合患者反馈意见,及时优化菜品库。个性化糖尿病营养餐上线以来,广受患者好评。

“个性化糖尿病营养餐”是将专业的医学营养治疗转化为看得见、尝得到的健康关怀,让患者在治疗期间也能享受“舌尖上的健康”。

剑桥研究发现:糖尿病可以吃的粮食排名,不知道的糖人亏哭了!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劝告:“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听起来像是句“圣旨”,搞得不少人一听“饭”字就打哆嗦,仿佛碳水就是血糖的“死敌”。

但今天这篇文章,要给你翻个“案底”。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最近在营养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水花:不是所有的主食都对糖尿病人不友好,有的甚至可以帮忙控糖

你没听错,今天我们不讲大道理,专门来聊聊“糖友”可以放心吃的粮食排行榜。看完这篇文章,不光你能吃得明白,还能吃得开心,关键是——吃得健康。

那些年我们误解的“饭”

在不少人的脑子里,糖尿病人跟米饭、面条、馒头这三样东西,简直是“相爱不能相守”。尤其是白米饭,简直成了“升糖大魔王”。

有位老大爷看了抖音养生博主的视频,直接把米缸封了,天天啃黄瓜、喝清水,结果不到一个月,体重是下去了,但血糖也跟着乱套了

糖尿病人并不是不能吃主食,而是要挑着吃。这就跟交朋友一样,不能因为有个“渣男”,就把所有男的都拉黑了。

剑桥大学2024年一项关于“低升糖指数主食对2型糖尿病管理的影响”的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主食,可以帮助稳定血糖,甚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谁是控糖界的“主食之王”?答案可能让你怀疑人生

如果我告诉你,燕麦片荞麦面在这项研究中得分极高,你会不会有点惊讶?再说个更离谱的——冷米饭,也能上榜!

你没看错。冷米饭,也就是放凉后的米饭,里面的抗性淀粉含量会升高,这种淀粉在肠道中不会被快速吸收,升糖指数(GI)会显著下降。这就像是米饭穿上了一层“防弹衣”,在血糖面前变得温柔了不少。

燕麦这种东西,虽然在超市货架上被摆得高高在上,价格也比大米贵点,但它的β-葡聚糖可不是盖的。

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像蜗牛一样慢慢往上爬,不至于突然飙升。

为什么很多人控制不好血糖?不是不努力,是方向错了

有个患者阿姨特别委屈地跟我说:“我天天喝杂粮粥,怎么血糖还高?”我看了她煮粥的方法,差点泪目:八宝粥加红枣、花生、糯米,煮得黏黏糊糊,这一碗下去,简直比白米饭还猛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人把“杂粮”等同于“健康”,但烹饪方式和搭配决定了它的“血糖战斗力”。

比如说,糙米饭比白米饭好?不一定。糙米虽然保留了麸皮和胚芽,营养更高,但如果煮得太烂,升糖速度也会加快

红薯看着健康,其实含糖量不低,尤其是蒸软了以后,一口一个甜,好吃归好吃,血糖也跟着“蹭蹭”往上爬。

粮食界的“控糖五虎”:今天就把底牌亮出来!

剑桥那项研究中,表现优异的主食有几个“老面孔”,但也有“黑马”。我就挑几个最靠谱的,给大家讲讲。

荞麦,这个听着像是“乡下来的表亲”,其实是个“控糖高手”。它不是真正的谷物,却富含芸香苷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它不像小麦那样含有麸质,对一些有麸质敏感的人也友好

藜麦,这货虽然长得像米,却是“伪装成粮食的种子”,蛋白质含量高,升糖指数低,还能补充镁、铁、锌这些微量元素,妥妥的“粮中爱马仕”。

还有个“冷门选手”——绿豆粉条。这东西在北方人家的火锅里常见,但你不一定知道,它比红薯粉条升糖慢多了。绿豆本身就低GI,加上粉条的结构让其消化慢,真是控糖人的小确幸。

为什么这些“粮食”控糖效果好?背后其实是个科学“套路”

说到底,还是升糖指数(GI)和食物的加工方式在起作用。GI越低,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越小。而加工越精细、煮得越烂,往往GI越高。

而像燕麦、荞麦、藜麦这类主食,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质含量高、自然结构坚实,胃肠要花更多时间“啃”它们,糖分释放得也就慢。就好比你走楼梯和坐电梯,前者虽然累,但稳;后者虽然快,但容易摔。

除此之外,搭配蛋白质或脂肪一起吃,也能“拖慢”糖分吸收。比如燕麦粥里加点鸡蛋,荞麦面配点豆腐,不仅营养更全面,还更稳血糖。

吃主食也要讲“时辰”,不是饿了就猛吃

同样一碗饭,晚上吃比中午吃升糖更快?这不是错觉,而是人体生物钟在作怪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在傍晚会下降,也就是说,晚上吃主食更容易让血糖飙升。

建议糖友们主食最好放在早上或中午,晚饭可以适当减少主食的比例,增加点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胸肉、豆制品等,这样更有利于夜间血糖平稳。

有些饭,冷了比热的好;有些“健康粮”,其实是糖衣炮弹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冷米饭吗?其实这背后是一个冷知识——抗性淀粉(ResistantStarch)。它不会在小肠被吸收,而是像膳食纤维一样进入大肠,被肠道菌群“啃食”。

这不但帮助控糖,还对肠道菌群有益处。不过要注意,冷饭可不是“隔夜饭”。放在冰箱过夜的饭,再加热温度别超过60℃,这样抗性淀粉不容易被破坏。

反过来,那些看起来“健康”的全麦面包、黑米粥、杂粮饼干,如果加了大量糖、油、甚至麦芽糖浆,那升糖速度也是飞一样的感觉。别被花里胡哨的包装骗了,看配料表,永远是第一步

小结?不,我们聊点你没听过的

有个研究很有意思,说的是人在看着食物吃饭的时候,血糖反应比“边走边吃”来得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专注进食能帮助大脑更好地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肠道菌群对血糖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吃富含膳食纤维的主食,比如燕麦、荞麦,可以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生长,这些好菌能帮助调节葡萄糖代谢,从“根”上帮你控糖

写在最后:别让“不能吃”毁了你的生活

糖尿病不是“饮食的死刑”,而是一张“精挑细选的菜单”。控糖,不是绝食;健康,不是清汤寡水

如果你因为血糖高,把所有主食都砍掉,那就像是听说阳光会晒伤皮肤,就永远不出门。

吃得对,胜过吃得少;吃得稳,远胜吃得快

糖尿病其实就是一场跟生活的“磨合期”,你不是病人,而是自己的营养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李雪,周文浩.不同主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9):712-717.

[2]张志强,刘颖,陈楠.抗性淀粉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32(03):154-158.

[3]王英杰,赵琳.低GI饮食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5):405-408.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