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癌胚抗原会高吗(糖尿病癌胚抗原9.3严重吗)

何裕民 0
文章目录: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肿瘤复发了?

肿瘤标志物是大多数肿瘤患者定期复查的指标,每每临近复查的日子,有些患者就开始心跳加速,头皮发麻,晚上睡不着觉了。如果检查结果升高了,即使只是升高一点点,也会立马开始担心是不是肿瘤进展了或者复发了。

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肿瘤指标只是辅助判断指标,肿瘤复发及肿瘤进展的判断金标准是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PET- CT等。

那为什么医生喜欢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查呢?因为肿瘤标志检查创伤小,随机抽取几毫升血液就可以了,费用较低,又不用担心辐射损伤。

为什么当出现肿瘤指标升高的时候,很多病友就会随着指标的升高而恐慌呢?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肿瘤指标是一个预后预测因素,该指标的升高,意味着疾病有可能转移复发了。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是!指标毕竟只是指标,它只是一组数字,一种可能的征兆,并不代表就是事实结论。生物学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很多参数变化非常准确地提示了发生着的事实。温度100℃时水会沸腾,这可重复检测、确认,而生物学指标通常并不如此。一方面,生物学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它们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参数反映了多种可能性,如以最为常见的血清癌胚抗原(CEA)为例,它是非常实用的指标,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都可见血清中CEA指标的升高,故临床常首选。然而,吸烟、酒精中毒,以及肺气肿、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也会有15%~50%的患者(人群)血清CEA会有所升高。

再加上生物代谢的波动,检测试剂的稳定性,以及检测人员的技能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这类指标的稳定性,造成指标一定幅度的波动。因此,绝不能用观察物理参数的眼光来看待生物学参数,特别是肿瘤标志物高低。而应强调对这些指标的变化既重视,又不可迷信。在实际的医生工作中,我们不会通过一次简单的肿瘤指标异常,就判定疾病正在恶化。我们往往会通过对肿瘤指标的动态监测,来间接了解肿瘤的实际变化趋势,如果出现短期内肿瘤标志物迅速升高,那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如果想更加准确的了解疾病的实际情况,还是建议再借助影像学的检查,包括内镜、CT和核磁共振等,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病灶变化情况,帮助医生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陈某,崇明人,60多岁,2003年结肠癌开刀,一直中药调理得很好。2005年6月复查前一切如常。当查到血时吓坏了,一家三口匆匆找到笔者。老婆说,老头子这下不行了,好几个指标都很高。几个大医院的医生一致判断复发或转移了,必须马上做化疗。老头不肯,儿子和老婆死劝。

笔者接过化验单一看,乐了!尽管是市内一著名专科医院的检查,检测仪器却把人“耍”了。笔者注意到他一共检测了6项指标,4项完全正常,包括比较特异的CEA等,2项极不正常,且这2项紧挨着排列(第三、第四项),数值均为638个单位,即便是再敏感的检测,2个参照值完全不同的指标结果都是“638”,只有2种可能:一是40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一就是仪器“怠工”,出偏差了。而明显后者可能性更大。笔者简单做了一通解释,嘱什么都别干,中药照吃,1周后再去该医院做个复查,相信不太会有大问题。果真,复查一切正常,全家感激不尽,一个劲地夸笔者水平高!其实,笔者只是多用了点心眼而已,动了动脑子罢了。

我们说,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可能性,指标须解读,须思考,切忌迷信。否则,反而会在“科学”的旗号下误己误人。当然,还应多说一句,肿瘤标志物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指标检测并非越多越好,而且要结合相关指标综合解读,才有意义。

九种常见癌症筛查“时间表”请查收

你知道吗,癌症早已不是不治之症。接近半数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约1/3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而获得治愈机会的。而为什么很多人一旦确诊癌症就已经是中晚期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份特殊的“保养手册”,它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联系——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与预防。

没遗传史 癌症为何找上门?

恶性肿瘤,是正常细胞逐渐变异后异常增生。这种异常的增生除了表现为肿瘤本身的持续生长外,还表现为对邻近正常组织的侵犯和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增大的肿瘤组织对正常组织器官的占据、摧毁,导致器官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夺去患者的生命。

可能有人会问:“家族里没人得癌症,为何恶性肿瘤会找上我?”

人们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知,已从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等单因素学说上升到多因素多步骤的综合致癌理论。肿瘤发病率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营养、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其中,吸烟、肥胖、糖尿病、病毒感染、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防癌体检 “揪出”恶性肿瘤

不少患者,在得到确切诊断时已经是癌症中晚期了,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恶性肿瘤的诊断,是临床查体、实验室化验、影像学观测与病理检查等多元化多手段诊断的统一。由于许多癌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者患者对比较细微的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大部分癌症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

所以我们说,无论是诊断技术的进步还是治疗手段的发展,从根本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依然是“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那么,要想早点发现这个祸害身体的真凶,防癌体检很关键!防癌体检主要分为5个方面的内容,可浓缩为5个字:

体——体格检查。有些肿瘤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发现,比如肠癌、乳腺癌和甲状腺癌。

验——抽血化验的意思。很多肿瘤都有肿瘤标志物,可以通过抽血化验来捕捉。

影——主要指影像学检查,比如彩超、CT、磁共振等。

镜——主要指内镜检查,比如胃镜、肠镜、气管镜等。

理——就是病理诊断。对发现的异常组织,取其中一小块进行病理诊断,从而最终确定是不是恶性肿瘤。

要提醒大家的是,防癌体检不是一般的体检就可以,也绝不是项目越多越贵就越好,而是需要“量体裁衣”。

这些常见癌症 “对号入座”筛查

肺癌筛查人群为50岁以上人群,有肺癌家族史、吸烟史、咳嗽、胸痛、痰中带血、长期低热等。主要筛查手段为肺部低剂量CT,以及肿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及新兴标志物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

乳腺癌筛查人群为35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婚育史、月经史、与月经周期无关的乳房胀痛、乳头异常分泌物等。主要筛查手段为乳腺超声、乳腺钼靶,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

宫颈癌筛查人群为21岁以上女性,有宫颈癌家族史、月经史、生育史、不洁性生活史、白带异常、阴道出血等。主要筛查手段为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测试,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

结直肠癌筛查人群为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病史、下腹痛、便血、黏液便、大便频次等。主要筛查手段为肛诊、大便潜血、结肠镜、气钡双重造影,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

胃癌筛查人群为5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胃溃疡、胃肠息肉病史等,腹痛、腹泻、消瘦、柏油便等。主要筛查手段为胃镜检查、气钡双重造影、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胃蛋白酶元及胃泌素测定等,肿瘤标志物:癌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

前列腺癌筛查人群为45岁以上男性,有反复尿频、尿急及血尿等,特别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主要筛查手段为前列腺触诊检查、前列腺超声、肿瘤标志物,即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筛查。

肝癌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下列任一人群: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肝癌家族史者;有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致肝硬化患者;药物性肝损患者;遗传性代谢病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推荐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

甲状腺癌要同时进行甲状腺的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对于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建议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和锁骨上)。对于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检查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和锁骨上)。

食管癌对于年龄40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因素高危人群: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有恶心、呕吐、腹痛、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或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或食管癌家族史;有吸烟、重度饮酒、超重、喜食烫食或患头颈部和呼吸道鳞癌等,建议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1次。病理结果提示轻度异型增生者,每年1次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10项防癌建议 从生活小事做起

研究证明,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最可靠的方案。世界癌症领域的两大权威机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联合发布的癌症预防的最新报告,提出了10项防癌建议。

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的正常范围(BMI)最好在18.5至23之间。注意控制“腰臀比”:腰臀比例=腰围/臀围。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女性在0.8以上,就表示你的内脏脂肪过剩了。

积极参加体力活动

多走少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75分钟高强度体力活动。此外,对于久坐的人,最好每个小时都匀出几分钟起来走走。

饮食富含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

准备一顿饭的时候,目标是盘子里至少三分之二是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这些食物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被称为肠道的“清洁工”,适当增加摄入量,可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限制摄入“快餐”和其他高脂、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

限制这些食物有助于控制热量摄入,保持健康体重。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不过量食用如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加工肉类即使要吃也只能吃很少。国家推荐的红肉摄入量是平均每人每天摄入50至75克。

限制摄入含糖饮料

多喝水和不加糖的饮料。有可靠的证据显示,摄入含糖饮料会引起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后者与12种癌症有关。

限制饮酒

酒精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的蓄积会导致癌症,所以饮酒一定要量力而行。

不要靠补充剂来预防癌症

营养需求只需要饮食来满足。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有助母亲预防乳腺癌。另外,母乳喂养的婴儿超重和肥胖的可能性较低。

癌症诊断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与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将癌症死亡率降低一半。

文/王若溪 林小华(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年体检都“正常”,却还发现癌症晚期?医生:癌胚抗原不准确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位患者每年都体检,50多岁的女性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但是在一个月之前突然发现持续便血的问题。

于是去了医院检查,通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辅助检查,最后诊断为结肠腺癌,而且已经发生了肝脏转移,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癌症了。

但是每年去体检做癌胚抗原都是正常值,为什么突然就发现癌症,而且发现癌症就是晚期呢?

一、癌胚抗原靠谱吗?

其实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临床中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这类癌症人们最常用的肿瘤标记物就是癌胚抗原。

作为临床中大肠癌最主要的辅助诊断,经常用于大肠癌症的检查,是主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但是很遗憾,癌培抗原目前还不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的检测指标。

只能作为辅助的一种手段,需要结合细胞学检查,也就是大肠癌细胞的病理诊断,这样大肠癌的诊断率才会提高。

而且癌胚抗原的测定还需要进行动态观察,如果维持在高水平或者不断升高,这可能说明肿瘤是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另一方面,癌胚抗原的阳性率只有55.2%,对于大肠癌的诊断还是不全面的,阳性率并没有非常高。

很多大肠癌患者,即使经过癌胚抗原的检查,也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并不会表现为阳性。

看到这里想再重申一遍,没有任何一项检查可以确诊癌症,除了万能的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才是一切诊断的金标准。

二、当我说结直肠癌的时候,我在谈什么?

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特别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最近几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可谓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结肠癌的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中也是非常高的,在男性患者中可以排名第3位,而在女性患者中也甚至可以排到第2位。

在我国出现结肠癌的话,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7.6%而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是56.9%。

也就是说有很多患者在发现是直肠癌和结肠癌之后,生活不到5年就死亡了。

一方面很多人发现的时候比较晚,当地的医疗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大家对结直肠癌的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人都应当定期去检查,主要是包括以下几类人群特别的高危。

  • 1.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因为结直肠癌有遗传倾向。
  • 2.既往出现过肿瘤病史。
  • 3.肠道有息肉
  • 4.典型的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包括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以及慢性阑尾炎和慢性胆道疾病。

当然这里说得比较简单,具体情况应该咨询当地的医院,询问医生是最准确的。

特别是发现排便不规律或者排便里面含有血液或者黏液,这个时候尤为需要重视,很有可能就是结肠或者直肠出了问题。

推荐这类患者每年都检查一次,检查的方式可以是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也可以是通过结肠镜检查

其实对于结直肠癌的患者如果可以早发现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提高5年生存率。

目前治疗的方法分为很多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具体状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所以如果是高危人群感觉有问题的话,马上去医院进行检查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值得的。

不要觉得血液检查合格了或者正常了就没有风险了,毕竟任何一个检查手段都不会说100%绝对。

参考文献

[1].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2):1691-1698.

#哆咖医生超能团#@头条健康#健康守护者##谣零零计划#

人和植物组成一样?能量都来自太阳?医生:「产能营养素」的故事

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请注意,如何预防脂肪肝,医生教您4步走

同样是软骨,半月板和耳朵有什么区别?从人体中三类软骨谈起

493人已经感染,他们能康复吗?志贺氏菌和细菌性痢疾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