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吃什么药降糖效果好(2型糖尿病吃什么药好,还不伤肾)

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哪种降糖药“最好”?最新指南:【6步法】选对药物

一说起可以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除开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以外,还有至少9大类降糖药,它们分别是:

  • 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双胍类】降糖药
  • 以“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等”为代表的【磺脲类】降糖药
  • 以“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为代表的【格列奈类】降糖药
  • 以“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为代表的【α-糖苷酶抑制剂】
  • 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为代表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 以“维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为代表的【列汀类】降糖药(DPP4抑制剂)
  • 以“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达格列净等”为代表的【列净类】降糖药(SGLT2i)
  • 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为代表的【肽类】降糖药/降糖针(GLP-1RA)
  • 以及,以“替尔泊肽”为代表的最新一类【肠促胰素双重受体激动剂】

面对这么多种不同的降糖药,相信大多数患者都会问到同样一个问题:究竟哪种降糖药“最好”呢?

客观来说,医学上还无法用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具体哪一种降糖药“最好”。但是,针对不同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却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清晰的选药流程。

原则上,基于这套流程,一般都可以筛选出“针对病情需要”的降糖药。

特别是在2024年11月中下旬刚刚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26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业内的顶尖专家重磅发布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其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板块,正是介绍如何分步骤、根据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步骤一: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患病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具有“心血管保护”证据的【列净类】降糖药或者【肽类】降糖药

这里,所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常见、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冠心病与脑卒中(中风)。但除了这两种疾病以外,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小中风”)、外周动脉疾病以及引起血管狭窄≥50%的动脉斑块等等,也都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范畴。

而“患病风险较高”则指的是暂时还没有确诊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但经医生评估,认为患上这些疾病概率很高的患者。比如,除糖尿病以外,还同时合并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患者;以及,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心血管遗传风险较高的患者等等。

总之,如果除了2型糖尿病以外,还同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又或是患上这些疾病的概率很高,那么,最好是从【列净类】降糖药或者【肽类】降糖针这两类药物开始用起。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步骤二:合并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列净类】降糖药

这一步骤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算是对前面步骤的一个补充。

这是因为,有一定比例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病程很长或发生过心梗的这部分患者,他们其实已经进展到了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阶段。

而医学研究发现,相较于【肽类】降糖药,【列净类】降糖药对于心衰患者的帮助往往更大。

因此,医学指南才特别强调:对于已经合并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列净类】降糖药应该是比【肽类】降糖药更为优先的选择!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步骤三:伴有慢性肾病(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建议首选【列净类】降糖药。假如因为无法耐受的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又或是某些禁忌症而无法使用【列净类】降糖药,则考虑优先使用【肽类】降糖药

事实上,早前的一些医学指导文件,比如2020版《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就普遍认为【列净类】降糖药(SGLT2i)与【肽类】降糖药(GLP-1RA)具有相似的肾脏保护作用。

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列净类】降糖药在肾脏保护方面似乎比【肽类】降糖药更具优势一些。

因此,最新的医学指南开始强调:当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时,应尽量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

当然,与其他的常规降糖药相比,【肽类】降糖药所具有的肾脏保护效果依然是非常显著的。所以,当确实无法使用【列净类】降糖药时,【肽类】降糖药的优先级仍排在其他降糖药之前。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步骤四: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状态,也不伴有心衰与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不存在超重/肥胖(体重指数 BMI<24kg/m²),则建议优先使用二甲双胍

一直以来,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都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比方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就有强调: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然而,近年来,随着【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药的“异军突起”,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的实际地位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并且,由于二甲双胍对于体重的影响不大、不具有非常明显的减重作用,因此,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才只推荐那些既不需要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药、同时也不存在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优先使用二甲双胍。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步骤五: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状态,也不伴有心衰与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属于超重/肥胖体型(体重指数 BMI≥24kg/m²),则建议优先选择具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

那么,哪些降糖药属于“具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呢?

根据《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的总结:

  • 首先,减重效果“非常强”的降糖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肠促胰素双重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另一种则是【肽类】降糖药当中的司美格鲁肽这两种药物无疑是严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首先考虑的;
  • 其次,减重效果“比较强”的降糖药也有两种,它们均属于【肽类】降糖药,分别是度拉糖肽利拉鲁肽一般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则可以优先考虑这两种药物的其中一种;
  • 最后,减重效果“中等”的降糖药则种类更多,包括:除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与利拉鲁肽以外的其余【肽类】降糖药【列净类】降糖药;此外,在部分患者身上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也可表现出“中等减重效果”。而这些具有“中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则多半适用于超重但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步骤六:“早期联合”是重要趋势

前面的五个步骤其实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根据特定条件来选择符合要求的“单药”,但其实,在现实当中仅仅只需要服用一种降糖药的患者是越来越少了。

因为,按照最新的2型糖尿病用药理念,大多数患者从一开始就建议同时使用2种甚至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这被称为“降糖药的早期联合”。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帮助尽快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这将显著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甚至,在部分患者身上还有希望获得“糖尿病缓解”。

此外,“早期联合用药”还能充分地兼顾对自身病情不够了解的患者

举例来说,就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拿不准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是否很高,也从没做过相关检查来排除冠心病、动脉斑块等问题。那么,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起始治疗使用“二甲双胍 【列净类】降糖药”或者“二甲双胍 【肽类】降糖药”的组合,无疑就是比较保险的策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

当然了,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则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降糖药的使用进行调整。

比方说,一位在刚确诊时血糖水平就很高、甚至已经出现了酮症或酸中毒的2型糖尿病患者,那毫无疑问不能“慢慢”、“按部就班”地去选择药物。这样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先短期使用胰岛素,让血糖快速恢复正常,等到病情平稳后再来选择合适的长期用药方案。


最后,在看完了前面的内容以后,相信大家应该不难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时,“控制血糖”已经不是再是唯一的关注点了。与“控制血糖”同等重要的,还有“降低心血管与肾脏风险”以及“对体重的管理”!

因此,当我们评价一款降糖药“好不好”的时候,也不能光看它的降糖效果如何;还得同时衡量它是否具有心血管与肾脏保护效应,以及能否带来减重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26次全国学术会议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4,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5,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9):959-971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头条创作挑战赛#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头条首发大赛#

2型糖尿病患者最应该吃哪一种降糖药?

现在患糖尿病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些患者找糖尿病专科医生给制定降糖方案,但有的患者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或者是在村医那被确诊糖尿病。

他们选择的降糖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有西药也有中药,这样的人群,他们血糖往往控制不佳,自己也没有去控制自己的饮食。

在很多人的心里面认为:长期吃降糖药会产生依赖性,使血糖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肝肾损伤等副作用。

因此,他们往往抗拒服用降糖药或者是应用胰岛素降糖。

由于我国对中医中药思想的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吃一些中药,可以调节自己的血糖,甚至是没有副作用的。

但是他们又没有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血糖控制的到底达标不达标,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也很少关心。

直到他们难受的时候,例如:出现头晕脑胀、甚至四肢无力、四肢发软,心慌、出汗等一系列并发症的时候,才想到监测一下自己的血糖,此时一测才发现自己的血糖超高,甚至爆表。

其实有一种降糖药是适合绝大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而且也是医生首先推荐的降糖药,他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降糖疗效很明确,且副作用比较少,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这个降糖药之后,都能使自己的血糖得到一定的控制。

这个神药就是二甲双胍!

且最新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不仅仅能起到降糖的效果,而且具有减肥作用,对于心脑血管也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尤其适用于那些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哪种降糖药“最好”?最新指南:6步法,选对药物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绕不开的话题。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降糖药那么多,哪一种才是最适合我的?”

药物种类繁多、广告宣传不断,又加上亲朋好友的各种建议,常常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选药也没有“一刀切”的方法。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降糖药?

最新医学指南给出了一个“6步法”。这篇文章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一步步揭开答案,帮助大家科学地选择降糖药物。

糖尿病管理就像“治水”。古人说“善治者,顺水而为”,治水的关键在于找到水流的规律,合理疏导,避免泛滥。对于糖尿病来说,降糖药的选择也是如此。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顺势而为”是关键。我们需要从血糖水平、身体状况、并发症风险等多个角度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从根本上认识问题

选择药物的第一步是清楚自己的病情。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功能的减退以及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胰岛素不管用了”。

有的人刚查出血糖高,还没有其他症状;有的人可能已经出现了并发症,比如肾功能损伤、视力模糊、神经发生病变等。这些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治疗重点不同。

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勘察地基一样,糖尿病患者也要先做全面的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等指标。

这些数据就像一份“健康地图”,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选对药。

第二步: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药物只是辅助

中国有句老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糖尿病患者在用药之前,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吃得健康、动得科学、睡得规律,才是控制血糖的根本之道。

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饮食方面,应当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甜点、油炸食品等,同时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全谷物等。

运动方面,最好选择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太极拳等,每周运动4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减少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第三步:从最基础的药物开始,循序渐进

许多患者一听到“降糖药”,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担心药物会损害肝肾功能。其实,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医生会根据病情从最基础的药物开始,有必要时再增加其他药物。

最常见的起始药物是二甲双胍,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降糖药。

二甲双胍的作用主要是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释放,同时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它能“管住糖源”和“开大糖路”。

这种药物的优点是价格便宜、效果稳定、副作用少,同时还能帮助减轻体重,是许多患者的首选。如果患者对二甲双胍耐受性不好(比如胃肠道不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第四步:根据合并症选择个体化药物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千差万别,有的人血糖高但没有其他问题,有的人可能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针对不同的合并症,降糖药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最近几年兴起的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不仅能降血糖,还能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非常适合有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病风险的患者。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尿液排糖,就像“打开一个排糖的阀门”,从而降低血糖。

如果患者合并肥胖,可以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除了降糖,还能抑制食欲,帮助减重。对于老年患者或低血糖风险较高的人群,可以选择DPP-4抑制剂,这类药物降糖作用温和,不容易引发低血糖。

第五步:每种药物都有“性格”,注意不良反应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一样,每种降糖药也有自己的“性格”。在选择药物时,既要关注它的优点,也要了解它的副作用。

比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轻微的胃肠不适,SGLT-2抑制剂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造成恶心、呕吐等症状。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确保药物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如果发现药物不适合自己,可以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第六步:坚持监测血糖,长期管理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降糖药的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患者的胰岛功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的关键。

除了血糖,患者还需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综合管理健康。就像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糖尿病的治疗也需要全身心的平衡,而不仅仅是控制血糖一个指标。

很多患者都在寻找“最好”的降糖药,事实上,“最好的药”并不存在,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定期调整和优化,这才是控制糖尿病的真正秘诀。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缺乏了解和重视。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地认识疾病,合理地选择药物,再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健康而充实的生活。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活出属于自己的健康人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