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自测有没有糖尿病(怎么自测有没有抑郁)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检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隔夜空腹(禁食8-10小时)次日早晨测的血糖值。
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的第一口开始计时到餐后2小时进行的血糖测定值。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空腹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液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需要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是目前为止评估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正常成人(孕妇除外)的血糖范围: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发生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不仅预示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还提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肿瘤、痴呆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糖尿病起病较隐匿,不易被察觉,大部分患者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如果只检测空腹血糖的话,部分空腹血糖正常但其他血糖指标异常的人群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还有部分患者,虽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但无不适症状,所以并没有在意。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展为糖尿病,需要通过OGTT进行检测。 根据血糖数值再加上专科医师的临床判断,糖尿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管理。一旦确诊糖尿病,需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并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等多方面专业的指导。 (via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怎样知道自己有没有得糖尿病?
经常有患者问:“我用家里的血糖仪测得空腹血糖是7mmol/L,饭后12mmol/L,这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静脉血糖用于诊断:
诊断糖尿病需要抽静脉血测血糖,而且必须是血浆(指将全血离心去除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血糖,而血糖仪测的是末梢毛细血管的血糖,与静脉血糖存在偏差,通常是偏低的,因此,如果用血糖仪的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很容易漏诊那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因此,在家用血糖仪测的血糖值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必须去医院测静脉血浆血糖才可以。
“双轨制”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项指标共同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以血糖作为诊断标准
(1)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75g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糖≥11.1mmoI/L,或随机血糖≥11.1mmoI/L,便可确诊为糖尿病。
(2)如果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则需要择日再重复化验一次血糖,两次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同样可诊断为糖尿病。
2.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标准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CDS)分别在2010年和2020年正式批准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但是,当有一些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存在时,HbA1c数值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按照上面的标准,确诊糖尿病似乎不难。但事实上,医生诊断糖尿病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OGTT诊断糖尿病时要排除“应激因素”
有些情况下患者存在应激因素,如高烧、重症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均可刺激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血糖升高,但是,这种血糖升高往往呈一过性,随着应激状态的解除,血糖可随之完全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属于“应激性高血糖”,而非真正的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也很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非常突出的疾病,临床分为1型、2型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都不一样。
因此,医生确诊了糖尿病之后,还要对糖尿病进行分型,以便给患者精准施治并预测其未来转归,这时往往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其他检查,比如胰岛素抗体检测等。
如果忽视糖尿病分型,把不典型的“1.5型糖尿病”当成“2型糖尿病”治疗,就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