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肾炎哪个严重(糖尿病和肾炎哪个活的久些呢)
一定要谨慎糖尿病肾病,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中医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方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中医在预防糖尿病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来降低其发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弘扬国医文化,传承国医智慧,福报芸芸众生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气阴两虚,进而阴阳两虚,久病入络,血脉瘀阻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预防上,首先注重饮食调养。遵循低糖、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甘甜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助湿生热,加重病情。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芡实、黑豆等。例如,日常可将山药煮粥食用,山药味甘性平,既能补脾胃,又可益肺肾,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机体代谢。
其次,运动锻炼不可或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都是较为适宜的运动方式。每周坚持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长期坚持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但运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正气。
再者,情志调节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常因疾病困扰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情志不舒可导致肝郁气滞,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压力,调节情志。
此外,中药调理也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于糖尿病早期气阴两虚者,可采用益气养阴之法,选用生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若兼见血瘀之象,可加用丹参、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
V 黄俊臣主任 yty1660
医案分析:患者张某,男,50 岁,患糖尿病 5 年,血糖控制尚不稳定。近期自觉乏力,腰膝酸软,双下肢轻度浮肿,夜尿频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肾虚水泛。治以益气养阴,补肾利水。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生黄芪,太子参 ,生地黄 ,山药,山茱萸 ,茯苓,泽泻,牡丹皮 ,丹参,怀牛膝。患者服用 14 剂后,乏力、腰膝酸软症状减轻,浮肿消退。继续服用上方加减调理 3 个月,血糖控制平稳,未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肾病症状。此案例表明,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上述方剂因人而异,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仅供参考,具体请以面诊建议为准】
糖尿病患者或将成为慢性肾病的“主力军”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华报道:在未来5-10年,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将主要是糖尿病患者。3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肾脏病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的首位病因是肾小球肾炎,但是糖尿病会诱发肾损伤,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以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的迅猛升高趋势,推测5-10年后,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主要是糖尿病患者。
“糖肾”将会是尿毒症首位病因
据称,过去几十年间,在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糖尿病一直以人数过半的压倒性优势作为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预计这种情况很快也会在我国上演。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余学清说:“据统计,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如果他们控制不好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十年、二十年后很大可能会患上糖尿病肾病(简称‘糖肾’),甚至进展至肾衰竭。而从糖尿病发展到‘糖肾’,再从‘糖肾’发展到肾衰竭一般是10-15年的病程,所以对我国而言,‘糖肾’最终会位居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这个过程只需5年或是10年而已。”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在部分医院的肾病科显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病科,由于“糖肾”最后成为尿毒症需要透析的病人占全部透析病人的25%。另外,每年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中约有8%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说,近年来,“糖肾”患者是明显增加了。
大多数“糖友”对肾病认识不足
即便目前“糖肾”的发病率已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大多数“糖友”们对肾病还是认识不足。余学清说:“现在大多数慢性肾脏病都是隐匿性的,早期没有太多症状,不像以前急性肾炎会出现眼肿、脚肿等症状。所以,很多‘糖肾’患者都是症状比较明显了才被发现。”
糖友们该如何能够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呢?余学清指出,实际上,要早期发现肾病最重要的还是体检,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体检项目尿常规呈现尿蛋白阳性( )时,“糖肾”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所以,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肾病时,已经进展到了肾衰竭。专家强调,体检的时候,“糖友”一定要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定量检查),这可以尽早发现肾脏的损伤。
调查显示药物性肾损伤比例高
除了糖尿病会诱发肾脏病变外,肾脏本身因其结构及功能的特点也易遭受药物性损伤。研究显示,10余年来我国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率最高,达36%,另外,一些中草药具有的肾毒性不容忽视。而广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所有肾损伤的致病因素中,药物性肾损害(包括西药和中草药)的比例稍高。
余学清指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尽管其呈现低的肾毒性,但是滴水穿石,最终还是造成了肾损伤。其次,原本就有肾损伤的人群,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时,肯定要比其他人更为敏感。第三就是使用了肾毒性比较强的药物,那就很快会造成肾脏的损害,比如常见的有中药材马兜铃、雷公藤、川木通、广防己等。另外,服用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材也会造成肾损伤,所以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正规途径购买。
来源: 羊城晚报
余学清: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中国慢性肾病“主力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让糖尿病患者意想不到的是,如果控制不好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十年、二十年后也许就患上了糖尿病肾病(简称“糖肾”),甚至进展至肾衰竭。
3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肾脏病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首位病因还是肾小球肾炎,但是以目前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迅猛趋势,推测5-10年后,“糖肾”将会排在慢性肾病的第一位病因。也就是说,在未来,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主要是糖尿病患者。
在欧美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间,糖尿病一直以人数过半的压倒性优势作为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预计这种情况很快也会在我国上演。
谈起近年来亚太地区慢性肾病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余学清语重心长地指出,“亚太地区,比如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地在肾病发病的疾病谱上有一定的差别。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首位病因是肾炎,但是日本、韩国等地,‘糖肾’已经跃居首位病因。根据国家卫健委病案首页的统计和分析,糖尿病已经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所以,近年来糖尿病肾病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从糖尿病到糖肾,再从糖肾发展到肾衰竭一般是10-15年的病程,所以无论我们与其他国家是否有差别,从糖尿病患者增多以及病程发展的趋势看,最后糖肾都会位居肾衰竭(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这个过程或是5年或是10年而已。”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在部分医院的肾病科显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病科,由于“糖肾”而发展成为尿毒症、需要透析的病人占全部透析病人的25%。另外,每年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中约有8%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说,近年来,“糖肾”患者是明显增加了。
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 图/受访者供图
筛查“糖肾”,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即便目前“糖肾”的发病率已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大多数糖友们对肾病还是认识不足。余学清说:“现在肾病患者的发病整体情况与以前不太一样,大多数慢性肾脏病都是隐匿性的,早期没有太多症状,不像以前急性肾炎会出现眼肿、脚肿等症状。所以,很多糖肾患者都是症状比较明显了才被发现。”
糖友们该如何能够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呢?余学清指出,实际上,要早期发现肾病最重要的还是体检,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体检项目的尿常规、尿蛋白是正常的。当尿常规呈现尿蛋白阳性( )时,“糖肾”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所以,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肾病时,已经进展到了肾衰竭。专家强调,体检的时候,糖友一定要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定量检查),这可以尽早发现肾脏的损伤。
据记者了解,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启动了慢性肾脏病管理创新计划,对广东21个地市的社区和医院的10万人群进行尿常规、血肌酐、尿酸、血压、血糖等大规模筛查,了解广东省肾病发病情况、肾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慢性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
除了糖尿病会诱发肾脏病变外,其本身结构及功能的特点也易遭受药物性损伤。
研究显示,10 余年来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率最高,达36%,另外,一些中草药的肾毒性不容忽视。而广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所有肾损伤的致病因素中,药物性肾损害(包括西药和中草药)的比例稍高。
余学清指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尽管其呈现低的肾毒性,但是滴水穿石,最终还是会造成肾损伤。其次,原本就有肾损伤的人群,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时,肯定要比其他人更为敏感。此外,就是使用了肾毒性比较强的药物,就很快会造成肾脏的损害,比如常见的有中药材马兜铃、雷公藤、川木通、广防己等。另外,还有注意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正规途径购买,因为服用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材也会造成肾损伤。
专家还强调,尽量不要相信祖传秘方或者偏方,有病就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所谓“是药三分毒”,在医生的指导下,该吃药的时候就吃药,该停药的时候就停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