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特征有哪些(糖尿病的特征有什么)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

6个症状说明血糖在报警!糖尿病该如何防治?

不知从何时开始,糖尿病不再被叫做富贵病,它开始变成一种世界流行病。不知从何时开始,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代社会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让糖尿病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你是否还觉得糖尿病离你很遥远?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初期有哪些症状

01

口腔问题

常见的糖尿病引起的口腔问题就是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牙龈炎等等,如果不适是因为口腔疾病导致的,那么就考虑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范畴。

02

四肢麻痹

如果平时出现了手腿麻痹或者阵痛的情况,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它们都属于糖尿病初期症状。此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夜间小腿抽筋。

03

时常饥饿

饥饿感可以说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一大特色,并且这个症状很有可能会一直伴随糖尿病患者。如果说一个正常人突然表现出食欲大增,并且非常喜欢吃甜食的时候,那么此时就需要特别留意了,可能是身体出现糖尿病引起的症状。

04

体重减轻

当你没有运动,没有吃减肥药,体重却突然减轻的时候,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这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初期症状。因为在糖尿病初期,血液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得体重突然减轻。

05

口干舌燥

口渴,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典型表现。一般平时不怎么喝水的人,现在突然间水杯不离手,这时就要当心了。

06

便秘腹泻

糖尿病初期症状有个特点,那就是腹泻之后便秘,便秘之后又腹泻,如此循环往复。倘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最好能够及时去医院确诊。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01

睡眠少或睡太多的人

经常熬夜、睡眠较少的人或睡得太多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研究普遍认为,这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让生物钟紊乱,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02

久坐不动的人

久坐和不运动的人更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研究发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小时,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5%~89%。而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人也更容易长胖。

双重作用下,得糖尿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如果一整天就坐,即使下班去健身、锻炼,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会比正常人高。

03

乱吃饭的人

如果以下几点,你中招了,那就要小心了。

有事没事就出去撮一顿,尤其爱吃夜宵,吃完就睡;

无肉不欢,每餐都要有肉,油越多越好;

不爱吃蔬菜、水果;

偏爱重口的菜;

吃饭速度贼快;

主食从来不吃粗粮,每顿都是精米白面。

04

家人患糖尿病的人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不仅爸爸、爷爷,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妈、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家里有好几个糖尿病患者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如何控制血糖

那么,要如何控制血糖呢?我们有一个策略叫做“五驾马车”:

1

糖尿病健康教育

第一驾马车是糖尿病健康教育,每一个糖尿病人包括他的家属,都应该去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这个疾病。

2

医学营养治疗

第二驾马车是医学营养治疗,主要指的是饮食上的管理,确定合理的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理想体重。

3

运动治疗

第三驾马车是运动治疗,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

病情监测

第四驾马车是病情检测,一是要养成在家自己测量血糖的习惯,评估血糖管理是否良好。不仅要控制,更要控制达标,空腹血糖值小于7,餐后血糖值小于10是比较合理的血糖水平。

二是要注意定期筛查心、肾、眼等各个器官有无糖尿病引起的病变。

5

药物治疗

第五驾马车是药物治疗,对于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早期需要口服药物,晚期则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

来源: 约见名医

医学界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大都有这7个特征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约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对于糖尿患者来说,并发症是可怕的威胁,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问题,长寿已经是奢望。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长寿的,跟着小艾一探究竟吧。

一、糖尿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关于糖尿病,常有一些认知误区搞得患者不知真假,有时候傻乎乎地相信了,反而不利于疾病的管理控制。

误区1:糖尿病是遗传的

不一定!虽然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即使有家族糖尿病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只是潜在的风险,后天的生活方式是决定因素。

误区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误区3: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总之,对于糖尿病这一常见慢性疾病,我们需要摒弃那些不准确的观念,不要被误区所困扰,而是要以科学、健康的方式来对待它。

二、糖尿病“逆转”最佳时机

有人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须终身依赖降糖药物。然而,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表示,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糖尿病的逆转,且逆转后的血糖水平基本接近正常。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并发症,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也表示,临床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能够长期保持正常范围的血糖,甚至无需药物维持。

过去认为胰岛β细胞无法再生,长期暴露在高糖环境下会导致大量凋亡,从而引发糖尿病。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不仅具备“后备军”,而且有些细胞对血糖的敏感性只是稍微减弱,而非完全凋亡。

此外,虽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数量在患病10年后会减少50%,但只要仍有30%的细胞正常工作,血糖就可以保持在正常水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的逆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BMI高

对于超重和腹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超重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在肝脏中积聚,进而可能对胰岛或胰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伴随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通过减肥和增加肌肉质量,体重减轻约10%左右,就有很大机会逆转糖尿病。

2.病程短

高血糖状态长时间存在会对胰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病程越长,胰岛细胞恢复功能的可能性就越低。通常来说,新被诊断出或病程不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机会较高。

3.无胰岛细胞的抗体

一些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胰岛细胞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如果患者体内存在这三种抗体,那么2型糖尿病的逆转可能性较低。因此,新被诊断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相关抗体检测,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4.C肽水平高

C肽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的物质,其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通常被用作反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指标。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在1.1纳克/毫升以上,两小时C肽水平在2.5纳克/毫升以上,这表明胰岛功能并未严重受损,逆转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来说,满足超重/肥胖、C肽水平高、无抗体的2型糖友,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尤其是在确诊后前两年启动积极治疗,逆转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三、高寿糖友,大多有7个共同点

事实上,如果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中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指出,那些在八九十岁高龄仍然健康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具备以下7个特点。

1.体重相对标准,不胖不瘦

一项刊登在著名期刊《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发现,体重与寿命呈现U形关联,因此糖尿病患者宜保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即BMI在20~24之间,男性脂肪百分比不超过25%,女性不超过28%。

2.控好血糖、血压、血脂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小于7%,但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标准可以放宽至8%。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根据情况降至低于2.6、1.8或1.4毫摩尔/升。

3.肠胃好、消化好、大便通畅

从口腔卫生开始,仔细清洁牙缝,减少牙周感染的风险。餐食方面,要注意进餐的顺序,先汤菜后主食,并细嚼慢咽。如果出现腹泻或便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调节。此外,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以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4.心脏好、循环好、手脚温暖

统计数据显示,大约6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相关问题。因此,保护心脏功能至关重要,需要控制各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除了体重控制,糖友需要监测心率,维持最佳心率在每分钟60~70次,如有必要,医生可以建议药物控制,以防止心动过速。

5.营养均衡、戒烟限酒

在选择食物时,要确保膳食均衡,多样化,包括混合米饭或薯类在主食中,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如瘦肉、大豆、水产品和蛋奶制品,同时避免油炸食品以及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延长糖友的寿命。戒烟2~6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7%,从不吸烟的糖友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1%。

6.适当运动

长寿者几乎都有每天运动的习惯,而糖友需要特别关注防止肌肉流失。踮脚和深蹲有助于增强下肢力量,而举小哑铃可以激活上肢肌肉。建议糖友每天至少散步半小时以上,避免长时间静坐,随时起身活动。

7.心态豁达

邹大进表示,许多90多岁的糖友仍然非常健康,即使患病三四十年也无大碍,关键是要管理好各种因素,积极对待疾病。

总而言之,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可怕的,做好上面的点,并持之以恒,健康长寿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不能吃糖、吃水果?没症状就能不吃药?10个糖尿病误区,别被骗了!》.科普中国.2022-11-14

[2]《有些糖尿病可以「逆转」,内分泌科医生提醒最佳时机和人群》.生命时报.2022-11-02

[3]《那些高寿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7个共同点》.生命时报. 2023-09-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