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糖尿病有什么症状(患糖尿病的人有哪些症状)
医生发现: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大多会出现 2 个症状,一定要注意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半夜三点我正在值夜班。急诊室的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冲进来一对中年夫妇,男人搀扶着妻子,满脸焦急。
"医生我老婆这两个月总是觉得口渴,喝水特别多,上厕所也特别频繁。最近她还说视力突然变得模糊,走路都不稳当了。"男人焦急地说道。
看着眼前这位面色苍白、略显消瘦的女士,我立刻警觉起来。作为从医二十年的内分泌科医生,这些症状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
经过详细问诊我得知患者张阿姨今年48岁,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特别爱吃甜食。她告诉我最近两个月来,即使天气转凉,她还是会觉得特别口渴,一天要喝掉三四升水。
"张阿姨您这段时间有没有发现自己的体重在下降?"我一边在病历本上记录,一边询问。
"对对对!我以前70多公斤,现在只剩60公斤出头了。我还纳闷呢,明明吃得比以前多,怎么反而瘦了?"张阿姨恍然大悟地说。
我让护士立即为张阿姨测量血糖,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高达15.6mmol/L,远超正常值。随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也证实了我的判断:张阿姨患上了2型糖尿病。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接诊的另一位病人,王先生一位45岁的企业高管。他来就医时也是因为莫名其妙地消瘦,还伴有疲劳乏力的症状。最特别的是,他发现自己的伤口愈合特别慢,一个小口子要很久才能好。
在我行医生涯中,像张阿姨和王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糖尿病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它最典型的两个早期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
多饮多尿这个症状说起来很简单,可实际上反映了人体内部复杂的代谢紊乱。当血糖升高时,渗透压失衡会导致细胞脱水,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引起强烈的饮水欲望。过多的糖分需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就导致了频繁排尿。
体重下降则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件好事,殊不知这种非正常的体重下降往往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发挥能量作用,机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维持能量供应,这就造成了体重的持续下降。
张阿姨在得知诊断结果后显得特别沮丧:"医生,我这是不是就要天天打胰岛素了?"
我安慰她说:"别担心只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服药。"
接下来的半年里张阿姨认真遵医嘱,调整了饮食结构,每天坚持快走半小时。她的血糖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体重也稳定在健康水平。最让她高兴的是,那些困扰她的症状都明显改善了。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深体会到,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症状本身,更在于它可能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果不重视这两个早期信号——多饮多尿和体重异常下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糖尿病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患者与医生的长期配合。及早发现症状,及时就医诊治,加上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完全可以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多饮多尿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查。预防胜于治疗,对健康的关注永远不会太早。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近期高发!起床后别做这4件事,千万要当“心”!
脑供血不足的人,一般会有7个症状!不想痴呆和脑梗,做好5件事
毛泽东笔下的冬天,大气磅礴,壮美洒脱!
编辑:胥岩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每年的 11 月 14 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上每 10 个人就有 1 人患糖尿病,每 5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也从 9000 万增加到了 1.4 亿,增加了 55.56%,其中约 7283 万名患者没有确诊,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高达 51.7% ,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当年轻人患上糖尿病
近年中国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另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自 2008 年以来,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见下图)。尽管从 2013 年到 2018 年,这一增长趋势并未继续,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得到解决......
来自参考文献[1]现在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新闻报道。比如某知名电竞选手就曾自曝被诊断 2 型糖尿病,并因此宣布退役。
按照致病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 1 型和 2 型糖尿病。
1 型属于自身免疫疾病,通常在病毒感染后,诱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更多与后天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它揭示了即便在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趋势暂缓的背景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仍然是年轻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隐匿的警报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并不会很明显,而且对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1 mmol/L≤空腹血糖
潜在的全身危机
一旦变成正式的糖尿病,就打开了一个可能触发全身多种并发症的潘多拉魔盒。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影响一个器官,而是可能波及全身,从眼睛到脚趾,没有任何部位能幸免。想象一下,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良,你的眼睛、心脏、肾脏甚至大脑都可能受到损害。眼部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而肾脏则有可能患上糖尿病肾病,严重就有可能出现肾衰、尿毒症;攻击心脏和大脑后会增加冠心病、中风的患病风险。这些都是潜在的致命风险。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皮肤感染、神经损伤等问题。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脚部感觉减退,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这些并发症都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疾病,它的并发症展示了这种疾病的真正危险性。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仅是为了避免高血糖本身,更是为了防止一系列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习惯
“预防胜于治疗”,在糖尿病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适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首先,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而是应该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南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其次,定期的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需剧烈地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果能坚持每周进行至少三次,就足以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最后,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任何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①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非典型胆固醇水平、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②年龄>35 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建议每 3 年接受一次筛查。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
综上所述,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管理好心理压力以及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我们完全有能力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抗糖尿病,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战斗,也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步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让糖尿病远离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u C, Jia W. Diabetes in China: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 in Personalized Medication. Diabetes. 2018;67(1):3-11.
[2]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22 Mar 15;327(11):1093]. JAMA. 2021;326(24):2498-2506.
[3]myoclinc.Prediabetes.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rediabetes/symptoms-causes/syc-20355278
[4]Echouffo-Tcheugui JB, Perreault L, Ji L,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diabetes: A Review. JAMA. 2023;329(14):1206-1216.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成人糖尿病膳食指南(2023年版).
[6]Cannata F, Vadalà G, Russo F,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20;5(3):70.
[7]mayoclinic.Diabetes.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abete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1451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