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吃药的后果(糖尿病不吃药的坏处)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容易缩短寿命?提醒:别将药物治疗“妖魔化”

江奶奶得糖尿病好几年了,一开始她按时吃药,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并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又听说糖尿病人如果长期吃药,反而容易影响寿命,她自己也觉得长期吃药不好,于是她自己就开始不吃药了,认为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调整饮食,或许就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长寿。

糖尿病人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真的会缩短寿命吗?而不吃药,长期调整饮食,加以运动,可以长寿?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提醒大家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并不会影响寿命,反之,或是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发生,因素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糖友来说,若是在早期阶段,不吃药或许是可以的,但若血糖依旧很高了,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是难以降血糖很好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这时候就需要用药。

若是糖友觉得长期吃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寿命,选择不吃,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更大,除了血糖超标,可能还会有下面这几个麻烦:

·糖尿病足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心病

...

而本身,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已经带来了影响,若同时还出现了这些问题,试想一下,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长期用药最后寿命缩短,原因或并非药物本身

若是寿命受到影响,可能不是因为吃药引起的,而是因为没有将血糖控制好。因为有一些糖友,在开始用药之前,血糖水平比较高,且体内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出现其他问题,跟药物的关系并不大。而如果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用药的错,不用的话,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会更大

标题中后面几个字的意思,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把原因都归咎在用药上,容易让大家造成误解。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血糖高了,就不能吃药,用了寿命就会缩短。

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容易把药物“妖魔化”了,可能不仅是血糖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也会觉得吃药会影响寿命,于是选择不吃,一刀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虽然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跟不吃相比,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而想要降低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对于糖友来说,就要规范使用了,在合适的时间吃、每天按时吃,不能自己随意更换或者调整用量,也不能说血糖降了就不吃,上升了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控制血糖没有好处。

除了用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落下

不是说只要乖乖吃药就可以治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能落下。对于糖友来说,正确用药之外,也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治标也治本,有助于降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关于运动,提醒糖友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宜过度,持之以恒更重要。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体内的胰岛功能。关于饮食,提醒糖友不要盲目相信苦瓜、芹菜等伪降糖食物,还没有一种食物可以直接治疗糖尿病,适量、食物多样化、合理的烹饪方式或许才是更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长期吃药容易影响寿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直接的关系,降糖药不背这个锅,对此,建议糖友要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糖尿病人不吃降糖药,后果严重吗?回答是:长期不吃药后果很严重

在糖尿病这个“健康战场”上,有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糖尿病人不吃降糖药,后果严重吗?答案是:如果长期不吃药,任由血糖升高,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据权威医学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 1 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在这些患者中,那些任性地拒绝服用降糖药的人,往往会陷入健康的深渊。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吃降糖药,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后果确实比较严重。

想象一下,血糖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没有降糖药这根缰绳来约束,它会肆意奔腾。血糖持续升高,会对全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起“攻击”。眼睛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明;肾脏也会不堪重负,引发肾衰竭;心血管系统更是首当其冲,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导致心脏病、中风、肾病、视力丧失和截肢等严重健康问题。长期血糖升高会引起100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循医嘱服用降糖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老李头一直觉得降糖药有副作用,就是不肯吃。结果没过多久,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都成了问题。还有隔壁的王大妈,自行停了药,最后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了医院,遭了不少罪。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糖尿病患者千万别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乖乖服用降糖药,才能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占据上风。关爱自己,从正确对待降糖药开始!

血糖达到什么标准开始启动降糖药治疗?

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医生会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血糖水平、体重、年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偏好等。例如,对于体重超标的患者,可能会优先考虑使用二甲双胍,因为它除了降糖外还有减重的效果。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因为这些药物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糖达到一定标准时,医生会考虑启动降糖药治疗。根据《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 ≥ 11.1 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 ≥ 7.0 mmol/L,或加上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 11.1 mmol/L,或加上HbA1c ≥ 6.5%。

2)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须改日复查确认。

2、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的调整不能使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即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并且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可以考虑实施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而对于HbA1c≥10%的患者,则推荐启动胰岛素治疗;对于HbA1c≥8.5%的患者,欧美指南推荐启动口服降糖药的联合治疗。HbA1c<8.5%的患者,可考虑单药联合生活方式调整进行降糖治疗。

在选择降糖药时,医生会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血糖水平、体重、年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偏好等。例如,对于体重超标的患者,可能会优先考虑使用二甲双胍,因为它除了降糖外还有减重的效果。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因为这些药物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如果选择的是注射用降糖药,则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器具、注射技巧以及注射后的注意事项。注射部位通常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注射时应注意皮肤消毒,避免肌肉注射,并确保注射深度适当。注射后,应避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以防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吸收过快导致低血糖。同时,患者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以减少皮下脂肪增生或产生硬结的风险。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该与医生紧密合作,遵循医嘱进行血糖管理,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正确使用降糖药物,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周刊 | 糖尿病患者5年不治疗,并发症致瘫痪——并发症是夺命元凶

心梗、瘫痪、截肢、失明、肾衰……这些看似非常严重的病症,其实都会和一个并不怎么被大众重视的疾病联系起来,那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失去生命的“罪魁祸首”。

“早发现、早控制、早用药,别让糖尿病演变成‘悲剧’!”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符茂雄说。

一半糖尿病患者

死于心血管疾病

刘先生患糖尿病5年,并没有身体不适,便没有积极治疗。尽管家人带他看了病,买了药,倔强的刘先生依然觉得不疼不痒“无所谓”,最终导致脑血栓,全身瘫痪。

相关数据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72%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大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符茂雄介绍,糖尿病若任其发展的话,会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栓、白内障、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不但发生率高,而且具有发病年龄早,症状隐匿或不典型、病变严重、进展快、愈后差等特点,容易发生休克、心衰、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进口降糖药

已纳入医保

符茂雄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只知道把血糖控制好就行了,其实不是,单纯控制血糖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作用有限。在糖尿病早期治疗中就需要充分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做好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国家对糖尿病患者治疗很重视,一些进口药物经国家药品谈判后降了价,随后又纳入医保报销,大大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负担。”符茂雄说,比如降糖和护心效果不错的恩格列净已经列入国家谈判医保目录,于202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符茂雄给“糖友”算了一笔账,恩格列净没进国家谈判医保目录之前价格为180元/盒,1盒10片,一片药18元;进入国家谈判医保目录后价格为42.4元/盒,降价幅度为76.4%,一片药为4.24元。经医保报销后,患者每天只需要自付0.8元-1.9元之间,就可以使用恩格列净,经济负担大大减少。

去年底,海南省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门诊用药可报销了,最高可报销60%,这对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原标题:糖尿病患者5年不治疗,并发症致瘫痪——并发症是夺命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