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能控制好吗(二型糖尿病能控制多少年)
2型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2型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目前2型糖尿病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控制。
**一、疾病特点**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长期的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使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的肌肉、脂肪和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则是指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二、现有治疗手段及控制效果**
1.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控制**:
- 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是关键。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例如,一位体重70千克、轻度活动的成年男性,每天大概需要1500 - 1800千卡的热量。主食应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的摄入,减少精制谷物和糖的摄入。蔬菜应多吃绿叶蔬菜,每天不少于500克,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 同时,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像动物油、油炸食品等应尽量少吃,而选择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
- **运动锻炼**:
- 规律的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例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一般在每分钟100 - 120步左右;或者骑自行车,速度适中,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 - 年龄)的50% - 70%。
- 此外,适当增加抗阻运动,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训练、仰卧起坐或深蹲等,可以增加肌肉量,肌肉组织是消耗葡萄糖的重要场所,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 通过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部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甚至有少数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而无需药物,使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被根治,一旦生活方式放松,血糖很可能会再次升高。
2. **药物治疗**
- **口服降糖药**:
- 有多种类型的口服降糖药可供选择。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α - 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能够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例如,患者在进食主食时同时服用阿卡波糖,能使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明显减小。
- 磺脲类药物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患者。格列奈类药物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还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但由于其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增加体重、水肿等,使用时需要谨慎。
- **胰岛素治疗**:
- 当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或者患者处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急性并发症、手术、严重感染等)时,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等多种类型。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胰岛素注射方案,如基础 - 餐时胰岛素方案,即使用长效胰岛素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控制空腹血糖,再在三餐前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胰岛素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但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也很常见,而且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等并发症。
3. **代谢手术**
- 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常见的代谢手术包括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等。这些手术主要是通过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限制食物的摄入和(或)改变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例如,胃旁路术是将胃部分为一个小胃囊和一个大胃残端,食物绕过大部分胃和十二指肠直接进入小肠下段,这样不仅减少了食物的摄入量,还改变了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了血糖代谢。部分患者在手术后血糖能够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有部分患者可以停用降糖药物,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并且术后患者仍需要长期的医学监测和生活方式管理。 虽然目前无法根治2型糖尿病,但通过综合治疗和管理,可以让患者的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能逆转?2型糖尿病真的可缓解、可停药,但专家说:有前提!
糖尿病能逆转,这是真的!
28岁的赵先生患2型糖尿病3年,最近一段时间,经过药物干预和饮食控制,还使用了网红“减重神器”——司美格鲁肽,在积极治疗后,100多公斤的他体重降到70多公斤,现在的血糖、血脂、体脂率已经正常,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缓解。
以前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现在发现,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20~30岁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但是,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缓解(remission)”,用来描述糖尿病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
国内外不同的指南及共识对于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202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美国内分泌学会、英国糖尿病协会发布了2型糖尿病缓解共识报告,提出缓解定义如下:
目前用于诱导2型糖尿病缓解的方法主要有3类,主要是通过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达到目的:
1、代谢手术:代谢手术非常有效,但是一种有创治疗,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依从性低。只适合少数患者;
2、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有效诱导T2DM缓解的方法,国外有多项临床研究,通过低热卡的全代餐使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提高糖尿病的缓解率;
3、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是另一种常用的诱导2型糖尿病缓解方案,一些新型降糖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强效降糖的同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体重,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网红“减重神器”——司美格鲁肽。但目前缺乏相关的以糖尿病缓解作为主要终点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缓解目前有哪些误区?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都能逆转。
但研究显示,年龄较轻、病程短、胰岛功能较好、较低的基线空腹血糖、较高的体重指数、较低的外源性胰岛素需要量,才能预示患者有较大的机会获得糖尿病的缓解。
也就是说肥胖体型的“糖友”、新发糖尿病“糖友”、胰岛功能损害轻的“糖友”、病程小于5年的“糖友”,最容易实现逆转。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病程超过5年的糖友就无法实现逆转,只是相比较而言,病程越小,胰岛功能受到破坏越少,越有可能实现长期逆转。
所以,莫要放过“缓解”关键期,在糖尿病新诊断时,具备糖尿病缓解条件的患者,在病程较短的黄金时期,通过以上3类干预手段,尽早实现糖尿病的缓解!
2型糖尿病患者的缓解已经是现实而非梦想,但需要注意的是——逆转≠治愈。
逆转: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把过多的体脂减掉,把胰岛功能恢复,把肌肉增上来,在脱离药物和胰岛素的情况之下,血糖能够正常化。
前提:需要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这种状态。
治愈:完全恢复正常人的情况,怎么样吃血糖都不会高。目前而言,现代医学实现不了。
逆转并不等于治愈,但可以带来更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需要打针吃药,只需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保持正常的血糖,避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已经缓解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不能放松管理,需要定期复查,如患者血糖超过控制标准应按照指南及时启动相应的治疗。
作者:新华医院内分泌科钮忆欣、张洪梅、苏青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也是国家住院医师和内分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现有专科医师16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12名,硕士3名。科室现有床位43张,年出院病人近2000人次;周一至周六均设有专科和专家门诊,年门诊量近16万人次,单科门诊量在上海各大医院处于前列。
内分泌科现设甲状腺、骨质疏松、肥胖、高尿酸血症、围产期内分泌5个专病门诊,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肥胖症、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内分泌科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医疗实践和研究工作,探索出了适合各类人群的诊疗方案,患者满意度高,医患关系和谐。科室围绕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开展了系列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余项,和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项,在SCI收录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内分泌科将在保持已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凝炼、集成研究重点,把内分泌科建设成为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
门诊预约
请点击链接☞:内分泌科门诊
2型糖尿病控制得如何、有无并发症?除了血糖,还要看这7项指标!
生活当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得了2型糖尿病,问题就主要出在血糖上,因此,定期在家测一测空腹与餐后血糖、每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可以了。
他们认为,只要这些指标的情况还好,那就意味着糖尿病控制得不错……
但事实上,2型糖尿病究竟控制得好不好,光看这几项血糖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哪怕这些血糖指标都给降下去了,也并不意味着整个糖尿病都被控制好了。毕竟,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时时警惕多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等。
所以,一旦患上了2型糖尿病,大家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只用把血糖相关的几项指标给“盯住”就够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给大家细数一下,除了血糖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还得定期复查的7项重要指标。
指标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都是非常明确的一项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比方说,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来看,只要是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可以直接划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而按照“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始动因素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种所谓“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也就是说,当2型糖尿病存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往往会更容易“破坏”我们的动脉血管。
因此,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给控制得更低,才能有效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避免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可致命的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提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里就包括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并要求: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把这项指标给控制在2.6mmol/L以内,而已经合并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将其进一步控制到1.8mmol/L以内!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当然了,一般我们在化验血脂指标的时候,并不会仅仅只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按照常规,还会一起把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也都看一看。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比较理想的血脂控制,除了要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以外,最好还将总胆固醇(TC)控制在4.5mmol/L以内、甘油三酯(TG)控制在<1.7mmol/L。
众所周知,除了血脂与血糖以外,身体当中还有一项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关键指标,这就是“血压”。临床上,“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被共同称为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三高”。
因此,为了尽量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除了要控制好胆固醇相关指标以外,也要同时控制好血压。
与胆固醇相似,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并不是简单地降到与普通人差不多(<140/90mmHg)就够了,而是同样需要降到更为严格的水平才可以。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该长期稳定控制在<130/80mmHg。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3:体重指数 BMI当前的医学理念认为,“体重管理”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方说,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体型上属于肥胖/超重型,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超过了25kg/m²,又或是腰围有明显的增粗。
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这些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有效地减重,那么,血糖将会更容易控制、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风险也会更低。更神奇的是,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现了10%-15%的减重以后,降糖药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甚至还有人实现了阶段性的完全停药(糖尿病缓解)。
另一边,也有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过低(BMI<18.5kg/m²),这部分患者则是大家常说的“瘦糖人”。而体重过低同样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不少的危害。
为此,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专门提出,“瘦糖人”应该合理增加体重,尽量让体重指数 BMI恢复到18.5kg/m²以上。而在增重的同时,不能让体内增加的主要是脂肪成分,而是应该尽量增加肌肉组织,因为,肌肉对于血糖代谢的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有可能将体重指数 BMI给恢复到18.5-24kg/m²的患者来说,应该尽量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若是之前肥胖的情况过于严重,那么,则应该先尽力把体重给降低5%-10%,然后长期维持住。
指标4: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血肌酐(用于计算eGFR)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这使得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了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定期针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筛查,这是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做的。只有尽早地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针对性地处理,从而延缓甚至阻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不过,要想在早期筛查出糖尿病肾病的迹象,这往往不是通过一般的尿常规或肾功能检查就可以做到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特别提到: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定,以及抽血化验血肌酐水平并利用这项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UACR与eGFR这两项指标被认为对于早期识别糖尿病肾病比较敏感,也只有这两项指标都处于正常参考范围以内,才意味着当前的糖尿病肾病风险较低。
指标5:眼底除了糖尿病肾病以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确诊的时候,往往疾病已经在体内存在了一段时间,因此,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特别强调: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应该立刻就做一次【眼底检查】。假如无明显的异常发现,那么,之后每1-2年也应该定期做【眼底检查】,以此来尽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迹象。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6:远端神经 足部还有两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信也有不少人听说过,一类叫做【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另一类则是【糖尿病足】。
一些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慢慢发现双手或者双脚开始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甚至疼痛等神经性症状。而糖尿病足则主要表现为足部的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截肢甚至是死亡。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当中,也需要有意识地防范这两类并发症。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 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都针对远端的神经性病变做一次筛查,具体可以通过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以及温度觉这5项神经检查来做筛查;
- 此外,还应该找有经验的医生,对下肢和足部皮肤进行观察、对皮肤温度以及足背和胫后动脉作常规检查。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经常与2型糖尿病所合并的【脂肪肝】这个问题。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防范晚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风险的重要患者群。
因为,有数据提示,接近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肝纤维化迹象,比普通人的风险高出10倍。
为此,2021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有专门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使用【肝脏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病情进行评估,当条件允许时,可以利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来对肝纤维化的程度作估测。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把注意力给放在血糖上就可以了。
事实上,除了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定期复查很多血糖以外的其他指标。比如血压、血脂、体重、尿白蛋白/肌酐比、眼底、神经、足部以及肝纤维化等等。
只有当这些指标都处于较为理想的范围时,这才真正意味着2型糖尿病被控制好了,并且,暂时还没有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迹象。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4,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 第7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