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糖尿病并发症(怎样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最怕发展为并发症?告诫:预防并发症,关键要做好这3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是个让人提心吊胆的词,毕竟它不像其他病,来了打一针、吃一药就走,而是会长期赖在身体里,时不时地折腾一下人们的生活。
但更让人恐惧的是,糖尿病若是照顾不周,发展出一大堆并发症,就像拖家带口的“病魔亲戚”,接踵而来,让人吃尽苦头。
而预防这些可怕的并发症,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三个核心要点,既简单又科学,但往往被忽略。
首先要强调的是,控制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头等大事。很多人对血糖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觉得血糖偶尔高一点没什么,反正吃了药或打了胰岛素,降下来就好了。
然而,血糖的稳定才是核心,反复波动的血糖就像天气时晴时雨,身体的器官长期经受这种“风吹雨打”,自然会逐渐受损。
血糖忽高忽低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硬化风险增加,还会引发小血管微循环障碍,这正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大的患者,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是血糖平稳患者的2倍以上。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任由血糖“兴风作浪”,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一项针对5000名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稳定,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可以降低约76%。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数据给出的严肃警告。
稳定血糖并非只是靠药物或胰岛素就能高枕无忧,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按时按量摄入碳水化合物,避免大起大落的血糖波动。
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或者空腹时间过长,否则血糖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同时,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天快步走30分钟,能够提高肌肉对血糖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平稳血糖。
一项研究指出,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让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0.7%-1.5%,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效果。
第二件要做好的是保护血管健康。糖尿病对血管的“渗透性”非常强,小到毛细血管,大到动脉血管,都容易受到糖尿病的侵害。
这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壁发生糖基化反应,使得血管变得僵硬、脆弱,甚至出现堵塞或破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等可怕的并发症,正是因为血管健康受损而引发的恶果。
保护血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血压和血脂,二是改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若血压长期处于140/90mmHg以上,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会增加3倍以上。
肾脏有无数的毛细血管,一旦长期受到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双重攻击,肾脏的过滤功能会逐渐衰退,蛋白尿、肾衰竭也就随之而来。
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40%。
除了血压,血脂也是糖尿病患者要重点监控的指标。高血糖状态下,血脂代谢容易出现紊乱,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血液变得黏稠,血管壁上容易堆积脂肪斑块。
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保持在2.6mmol/L以下,定期监测并在必要时通过药物或饮食进行调控。
改善生活习惯同样关键,比如戒烟限酒。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
酒精则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同时也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额外的负担。因此,保护血管,远离烟酒,是糖尿病患者不得不做的改变。
第三件关键的事是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总觉得只要日常注意饮食和服药就够了,结果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经发展为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察觉时病情可能已经很严重。
例如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症状往往只是尿中微量白蛋白轻度升高,患者没有任何感觉,但这时如果进行干预,肾功能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病情也能得到控制。
一旦发展到大量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阶段,再想干预就难上加难。因此,糖尿病患者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肾脏的变化。
另外,眼底检查对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非常重要。早期的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照相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小的血管异常,而此时进行激光治疗或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阻止病变的进展。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不要等到视力模糊再去医院。
足部检查也是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的环节。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往往表现为脚底麻木、刺痛,或者伤口久不愈合。
如果不及时干预,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感染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养成检查双脚的习惯,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破损、红肿等异常情况,同时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减少足部压力。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让人恐惧的是它的并发症。但只要做好血糖稳定、保护血管健康和定期检查这三件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否还可以通过饮食中的特殊食物,进一步降低并发症风险?比如,某些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是否能帮助延缓血管病变或神经损伤?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1]房春来.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眼底病变[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11-23(006).
入秋了,糖尿病友要严防5大并发症,预防方法请收好!
眼下已进入秋季,虽然秋老虎让兰州的天气有些炎热,但早晚的空气中已经有凉意,秋季作为气候转换的季节,更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期。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任淑红主任说,进入秋季是糖尿病并发症易发的季节,所以要加强预防,并控制好糖尿病:
一、 糖尿病为什么会得并发症?
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任淑红主任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促使糖基化产物增加,导致体内细胞发生病变,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高血糖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特别是肾脏、视网膜和神经系统的微血管。这些病变会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等严重并发症。
3. 大血管病变:高血糖和血脂异常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4. 感染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血糖控制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5. 多药同服: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肝肾负担,所以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服药,以免引发新的并发症。
二、秋季糖尿病友严防5个并发症?
秋季作为气候转换的季节,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并发症的发生:
1. 呼吸系统疾病:秋季天气渐凉,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容易诱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
2. 消化系统疾病:秋季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和保暖,容易引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 心脑血管疾病:秋季早晚温差大,血管遇冷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存在,风险更高。
4. 糖尿病足:秋季气温下降,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足部保暖和清洁,容易发生足部感染,进而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截肢。
5. 眼部并发症:秋季干燥的气候也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眼部症状,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
三、怎样预防并发症?
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任淑红主任说,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加强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努力使空腹和餐后血糖均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这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2. 定期检查:糖尿病友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蛋白排泄率检查、肾功能检查和心电图等,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并发症。
3. 治疗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以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风险。
5. 注意个人卫生和足部保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足部受压和摩擦;定期检查足部有无感染或溃疡等。
6. 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总热量,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7.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任淑红主任总结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秋季作为气候转换的季节更是并发症的高发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治疗相关疾病、戒烟限酒、注意个人卫生和足部保健等,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糖尿病友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专业的糖尿病医生和共同照护团队密切配合,就能收获健康人生。
除了降糖药,这 20 个方法也能帮你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除了按时服用降糖药物,还有很多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简单实用且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帮助。
01基础篇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掌握的,简单且有效
- 控制饮食
合理搭配: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适量原则:控制每餐的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 定期体检
全面检查:定期做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记录数据:记录每次检查的结果,便于追踪病情变化。
- 保持健康体重
科学减肥: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维持理想的体重,避免肥胖加重病情。
监测体重:定期测量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内。
- 戒烟限酒
远离烟草:吸烟会损害血管,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应尽早戒烟。
适度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限制或避免饮酒。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样化选择:选择燕麦、豆类、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定时定量: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
- 多喝水
保持水分:每天至少喝八杯水,有助于维持体内液体平衡。
避免脱水: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或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 注意足部护理
日常检查:每天检查双脚,留意是否有伤口或感染迹象。
清洁保湿:保持足部干净、干燥,预防皮肤干燥裂口。
- 避免久坐
定时起身:每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静坐。
增加活动:利用工作间隙做一些简单的拉伸或散步。
- 学习糖尿病知识
主动了解: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
信息更新: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乐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放松技巧。
02 进阶篇
要想血糖控制好,习惯的养成很关键
- 合理安排餐次
少食多餐:分成多次少量进食,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
均衡分配:确保每餐都有足够的营养,避免饥饿感。
- 运动要坚持
规律锻炼:至少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多样化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
- 多种运动相结合
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力量训练:每周至少两次,如举哑铃、做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
柔韧练习:如瑜伽、太极,提高身体灵活性。
- 达到运动强度
适度出汗:确保每次运动都能让身体微微出汗,达到锻炼效果。
持续时间:每次运动至少持续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血糖。
- 定期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使用家用血糖仪定期测量血糖,了解控制情况。
记录分析: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找出血糖波动的规律。
- 保持情绪稳定
放松心情: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压力。
社交互动: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心情,舒缓情绪。
- 养成规律生活习惯
定时定量:保持饮食、运动、作息、用药等各方面的一致性。
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吃饭、按时睡觉。
- 保证充足睡眠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舒适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 学会释放压力
身心放松: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减轻精神压力。
兴趣爱好: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 与医生保持沟通
定期复诊:按医生要求定期去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反馈病情:随时向医生反映身体状况的变化,听取专业意见。
以上这 20 个方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你还知道哪些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见解!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