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俗称(糖尿病俗称白吃还是黑吃)
糖尿病能治好吗?在古代糖尿病又叫什么?医圣张仲景是这样说
大家好!我是伍医生。传播健康理念,科普健康知识。
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坚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多些,收获多些。
如果喜欢,请多关注和点赞哦。谢谢!
昨天我和大家聊了下糖尿病在西医方面的知识。今天继续聊下糖尿病在我们祖国医学—中医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国家古代有个病叫“消渴病”,虽然它不等同现在的糖尿病,但它的症状表现和糖尿病非常相似,都有“三多一少”的特征。
有这病的人只要干一点活,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满头大汗,但汗多数是出自身体的上部分。
再就是饭量比常人都大得多,而且一天要吃好几次,这头吃完那头就饥饿了,整天都是在吃的路上(有点夸张了)。
虽然吃得很多,但身体却非常消瘦,因为营养消化得太快没有吸收。
还有就是感觉口很干,很想喝水,但喝水后旋即就要去小便了,喝了多少水就会有多少尿,并且尿是甜的。
这“消渴病”不就是和“糖尿病”一样了嘛,只是古代没有测血糖这个检查而已。
消渴病病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原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原文,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必是经常食用大鱼大肉,而且味道极其香甜厚味。
但是,食过多的肥腻的肉类会让人产生食积,食积又会进一步化热。
而食用过多甜味的食物又会让人胸腹满闷。这些热与闷纠缠在一起,会造成人们身体代谢失去平衡。”
《内经》中主张人们要清淡饮食,尽量远离高脂高热高糖的食物,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才能让消渴病少发生,不发生。
我国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医圣就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就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的脏腑有脾肺肾三脏。
据此,张仲景就“消渴病”提出分“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原文:"消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其组成:“人参(燥热可由党参或西洋参代替)、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药。
肺主气,为水气施布之用,肺为燥热所迫,水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口干口渴。
这时可以用人参加入白虎汤中煎煮服用,有生津止渴,益气养阴的功效。
中消原文:“跌阳脉浮而为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中焦脾胃,胃热肠燥,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大便则硬,这时就要用到滋润脾胃,增水行舟的方剂《麻子仁丸》。
其组成为:麻仁、杏仁、大黄、白芍、积壳、厚朴、蜂密等药。便秘也会造成血糖难以下降。
下消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发展至后期,肾阴精虚损及阳气化生不足,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饮后旋即转为多尿。
水饮一斗,小便就有一斗,身体焦枯,体形消瘦不可避免。
这时就要用上这个方剂了,“肾气丸”,其组成:“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等药。
“肾气丸”此方由“桂枝和附子”加“六味地黄丸”所组成。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朝儿科专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和附子”两味中药制成,有滋阴补肾之功。
当时钱医生将“六味地黄丸”是用来医治小儿疾病的。
桂枝的功效温经通络,化生阳气。附子的功效大温大补。此两味中药加入组成的“肾气丸”有着化气行水,温补肾阳功效。
恰好针对“消渴病”下消的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舌淡苔白等。
切记中药“附子”有大毒,如用在汤剂,必须按医嘱先煎。
在汉朝之后,还有很多后世医家对“消渴病”作出很多见解与很好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此逐一论述了。
糖尿病(消渴病)能否治愈,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大家要记住少吃肉多运动,多食绿色蔬菜。
要定期检查血糖,有问题就去医院就诊,这样就能长期保持身体健康了。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下次再见。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样发病的,饮食疗法对糖尿病的重要性
作者:罗医生健康说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3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因此出现了血糖、尿糖升高。糖尿病病程长,也是危害人体比较严重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大多数人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发病是很缓慢的,所以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得了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糖尿病,其实我们所总结的“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消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表现,一般在病后几个月或者1~2年内才会慢慢出现。由于开始口渴并不明显,导致很多糖尿病病人对自己开始生病的时间往往记得不是很清楚,所以糖尿病病人的生病时间长度无法计算。只能按确诊时间记录,但是往往会比这个时间更长。
也有很多糖尿病人已经出现了并发疾病才会被确诊。这时大家就会问那怎么办?
要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呢?只有怀疑了才会考虑去医院排查吧。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我们说的“三多一少”,但并不是所有的症状都会同时出现,也许只有一两个症状出现。那么我们先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出现“三多一少”:
1、喝得多:即多饮,由于尿多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病人感觉严重口渴,所以要通过大量饮水来补充,排尿越多,喝水就越多,两者是成正比的。
2、吃得多:即多食,由于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葡萄糖不能被利用,从尿中大量排出,导致丢糖过多,使病人处于饥饿状态,引起吃得多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尿里丢的糖越多,多食就越明显。而吃得越多血糖就会越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通过控制饮食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
3、尿得多:即多尿,大多数糖尿病人一天的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多甚至可以达到10000毫升。(相当于一瓶矿泉水500毫升那么就等于20瓶矿泉水那么多)。次数达到20~30次之多。血糖,尿糖越高,排尿量就越多。
4、消瘦:因为体内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使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快,导致大量消耗,再者因为尿多导致水分丢失过多使病人体重下降而出现身体消瘦。
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多一少”的原因,但是糖尿病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糖尿病人并不一定出现很典型的症状,比如有的人是因为皮肤瘙痒,或者下肢疼痛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前来医院就诊。 那么我们如何及早的发现糖尿病呢?
如果有下面的一些情况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身体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糖尿病的发生:1、体重不明原因减轻的人,特别是本身就有些肥胖的人饮食没有改变,体重却一直在减轻。 2、家族有糖尿病病史的人,要注意坚持监测血糖。 3、不明原因的口渴,感觉口腔炽热感明显、牙龈肿痛、牙齿自动出血。还有就是尿量增多的人。 4、在发病早期出现午饭或晚饭前低血糖,感觉疲乏无力,出汗多等。 5、身体肥胖的人,要定期监测血糖。 当今社会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除了遗传问题外,更多的是在于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糖尿病也被俗称为“富贵病”。显而易见:生活环境好,生活水平高比较容易得糖尿病。肥胖也是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减肥也是糖尿病控制血糖平稳的一个措施,减轻体重,使体重达到或者接近标准体重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那么如何减肥呢?首先要降低总热量的摄入,其次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控制好每天的总热量摄入,要做到摄入量小于出的量,才能让多余的脂肪消耗达到减肥的效果。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每天的营养需求。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控制油脂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的需求量。适当的增加运动,来促进热量的消耗。运动可以选择慢跑、均速步行、骑自行车、上楼梯等比较简单易行的运动。但是一定要做到多运动少吃饭。 那么糖尿病人如何通过饮食来达到控制血糖平衡呢?饮食疗法是各种类型糖尿病人的基本治疗方法。必须以饮食疗法作为基础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有人担心控制饮食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会不会导致营养不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饮食疗法完全是根据病情需要根据营养需求量来合理计划的。糖尿病人为什么需要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高纤维食物可以使胃排空缓慢,通过改变肠蠕动,使可溶性纤维可以在肠内形成凝胶,最后让进食后的糖分吸收减少。 也有很多糖尿病人问,能不能吃水果?答案是可以的。可以选择吃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只要不是大量随意吃就可以了。可适当选择,但不能多吃。
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有:大枣、柿饼、香蕉、橘子、西瓜香瓜、草莓、樱桃、土豆、芋头等。土豆、芋头不但含淀粉比较多,而且含糖也比较高,尽量不要吃比较好。此外还有一些蔬菜:黄瓜、西红柿、红萝卜、青萝卜等。少吃或不吃油炸性食品、肥肉、核桃仁等。可以通过吃一些蔬菜来缓解饥饿感如白菜、菠菜、冬瓜、茄子、青椒,韭菜等。 通过对大家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正确认识糖尿病,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早发现,认真治疗,是可以控制好病情的。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不只是单纯的减低血糖,是为了长远目标,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正常的体重、体力、工作、生活,进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糖尿病会遗传吗?得了就活不长?糖尿病10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俗称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举办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启煜主任医师就糖尿病防治常见10大误区进行了讲解。他强调:“正确的理念务必反复宣讲,因为很多错误的观点一直在广泛传扬。”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吗?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吗?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18期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