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范围(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标准范围是多少)

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应该控制到多少?不少人没弄明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怎样算是把糖尿病给控制好了?”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有不少人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降血糖”上面。他们以为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都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这就算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并不能只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而除了血糖以外,血压与血脂等关键指标也同样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分别需要控制到多少?不少人一直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血糖 控制标准≠正常范围

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该降到多少,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

不过,客观来说,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才可以。比如,空腹血糖需要降到6.1mmol/L以内,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降到7.8mmol/L以内。

但其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指出: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测手指血糖,只要空腹状态下处于4.4-7.0mmol/L之间,同时,非空腹状态下(餐后各个时间点)小于10.0mmol/L,这就是算是“达标”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血糖的“控制目标”与“正常参考范围”给混为一谈!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很多患者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血糖值”上面,而忽略了,还有比血糖值更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按照医学指南当中的描述,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最主要”指标。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它不像空腹或餐后血糖那样,容易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只需要控制到“<7.0%”,就算“达标”了。

当然了,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定”。

对于一些年龄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比较长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度把控制目标设定得更为严格一些;

而一些年龄较大、病程很长、合并症很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则需要设定得稍微宽松一点。

总而言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降回到完全正常的范围。而除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 不止“<140/9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把血压、血脂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给控制好,才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在我国,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我们就先从血压的控制目标说起。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分界值仍然是“140/90mmH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就可以了。

根据医学指南的推荐,糖尿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一般需要降到130/80mmHg以内。

把血压降得更低,会对这些患者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发现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就应该尽快开始服降压药治疗。

而假如发现,“高压”≥160mmHg或者“低压”≥100mmHg,那么,则应该考虑同时服用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来进行“联合降压”。

根据《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是“地平类”药物与利尿剂。

LDL-C “<3.4”并不够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脑梗塞,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其核心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在血管壁当中的“沉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也极其重要!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范围”一般是“<3.4mmol/L”。不过,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按照医学指南的推荐,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到2.6mmol/L以内;

而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8mmol/L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以内,更严格一些的情况,甚至需要降到比1.8mmol/L还低。

而在降胆固醇药物的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是首选。当光用他汀不足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时,可以另外增加依折麦布或“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非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物。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听说,吃他汀会影响血糖,那为什么还要让糖尿病患者吃他汀呢?

确实,客观来说,他汀类药物是有可能对少部分用药人群造成血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但是,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他汀能够给心血管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否则,都应该坚持吃他汀!

当然了,临床上,血脂指标很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几个指标。

首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这项指标的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相反”的。研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医学指南建议,男性患者最好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1.0mmol/L以上,而女性患者最好让它在1.3mmol/L以上。

那么,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提升这个指标呢?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特别强调了,应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还有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此外,吃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而在胆固醇以外,甘油三酯也是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血脂指标。

医学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甘油三酯给降到1.7mmol/L以内。

控制甘油三酯,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同样是最主要的手段。当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也对控制甘油三酯有帮助。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他汀以外,我们很少会使用专门的药物去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者降低甘油三酯。

不过,当甘油三酯水平直接超过5.7mmol/L时,会明显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候,往往有必要使用专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44(1):8-18

4,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控制到多少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我们知道,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这里说的控制血糖,既包括空腹血糖,也包括餐后血糖,还包括血糖波动。只有这3个方面都控制好了,才能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相对来说,空腹血糖是比较好控制的。而餐后血糖由于受饮食影响比较大,想控制得很理想,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控制好了,血糖波动自然就不会太大。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那么,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不同年龄的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

从吃第一口饭开始,我们的餐后血糖就会逐渐升高,然后再慢慢下降。所以,餐后血糖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不过,血糖并不会无限制地升高,因为我们体内的胰岛素会根据进食量,动态调整分泌量。

所以普通人无论吃多吃少,餐后血糖都会在一个范围内波动,不会升得太高。

那正常值是多少呢?

为了便于评估和比较,一般以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参考标准。所以,我们说的餐后血糖,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大家记住2个数字:7.8和11.1。

  • 普通人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属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的一种)。

另外要注意:测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吃完饭开始。

2、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

刚才说了,普通人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超过11.1就达到了诊断糖尿病人的标准。那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呢?

是降到7.8以下更好,还是不超过11.1就行了?

答案是:既不是7.8,也不是11.1,而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身体状况来制定

具体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表格:

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目标,是因为随着糖尿病人的病程增加,并发症会逐渐出现和加重,胰岛细胞的功能逐渐衰竭,餐后血糖的波动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容易出现低血糖。

而对于高龄糖友和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友,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病情的迅速恶化。

为了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糖友,血糖就不宜控制得过于严格,所以适当放宽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

3、餐后血糖不达标怎么办?

如果你的餐后血糖一直不达标,可以从下面3个方面找找原因,一般都可以降下来。

1)饮食习惯

餐后血糖高,往往与饮食关系最大。

糖友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从饮食的种类、数量和进餐顺序,检查一下是否合理:

  • 有没有足够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虽然不能直接提供营养,但是可以有效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对于糖尿病人 来说,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一定要纳入一日三餐中。

油炸的食物热量极高,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 吃否吃得过饱

对于普通运动量的糖友来说,每餐吃七八分饱即能满足身体对热量的需求。

不吃得过饱,既能减轻胃肠负担,更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 进餐顺序是否合理

不同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所以进餐顺序也很重要。

要先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再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

青菜升糖指数最低,建议先吃一点垫垫肚子;然后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增加饱腹感;最后再吃升糖指数最高的主食,这时候已经有了一些食物打底,就不至于吃的太快太多,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2)用药时间

有些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如果用药时间不对,降糖效果会大打折扣。

比如,门冬胰岛素、赖普胰岛素等超短效胰岛素需要在注射后立即进餐;而诺和灵、优泌灵等短效胰岛素则要在注射半小时后进餐。如果时间不对,降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再比如,阿卡波糖需要随餐服用,而且食物中必须有主食等碳水化合物,否则就起不到降糖效果。

如果您不了解这些,最好和医生确认一下,或者查阅药品说明书。

3)运动习惯

餐后适量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餐后血糖。不过,要达到改善血糖的目的,对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都有讲究,不是随便选个时间活动几下就会有效果的。

  • 运动时间

研究发现,晚餐后1小时运动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 运动方式

糖尿病人建议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能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有氧运动指的是像快步走、慢跑、太极拳、游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改善心肺功能;

抗阻运动指的是像举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需要“用力”的运动。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量,防止肌肉流失,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 运动强度

糖友一般建议中等强度。即运动时感觉稍微有点吃力,心跳和呼吸比安静时加快,但不急促,第二天起床后不感觉明显疲累。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左右,平均分配时间。比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30分钟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几次累计完成,根据自己的时间。

抗阻运动建议每周2-3次。不要连续做,最好有充足的时间间隔,防止肌肉过度疲劳。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

一般来说,如果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调整,血糖仍然不能达标,说明你的降糖方案已经不适应目前的身体状况了,需要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空腹血糖5.9,餐后2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诊断糖尿病

【专业医生天天和您说健康】

有朋友问: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餐后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明确诊断糖尿病?

家用血糖仪为人们日常检测血糖提供了方便,但血糖仪只能作为监测血糖来用,要对糖尿病作出明确诊断还是要在医院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来进行,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以静脉血测量结果而制定的,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空腹测量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进食2两面粉做的馒头,检测半小时或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这种检测法称为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馒头餐试验,与此同时还可进行的一项检查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两项检查加在一起是最为标准的糖尿病诊断方法。

进餐后随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不断升高,在餐后30-60分钟血糖会达到最高峰,但最点因人而异,无法找出统一的时间点;随后逐渐下降,绝大多数人至餐后2小时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小肠吸收葡萄基本完成,因此把餐后2小时的血糖作为衡量餐后血糖的标准时间,之后血糖会进一步下降,至餐后3小时基本接近空腹时水平。

血糖升高后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利用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其分泌量的多少与血糖变化相一致,即也是在餐后30-60分钟达最高峰,随后不断下降,至餐后3小时时接近空腹时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血糖变化的曲线与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曲线是相吻合的,如果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能随血糖的升高而增加,即会造成血糖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诊断时,两项检查应同时进行,以便根据胰岛素分泌情况判断糖尿病的轻重。

那么,如何判断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呢?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糖尿病前期是6.1-7.0mmol/L;糖尿病是大于7.0mmol/L

餐后1小时:通过小于9.4mmol/L,最高不超过11.1mmol/L,超过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4.4-7.8mmol/L;糖尿病前期是7.9-11.1mmol/L;糖尿病是大于11.1mmol/L

这位朋友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3mmol/L,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水平,虽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表明血糖发生了异常升高,如不加干预治疗将很快发展为糖尿病。如果需要对血糖高低及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做更明确的了解,可以到医院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饮食,减少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摄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而检验干预效果是否有效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降低体重,如能在3-6个月对减轻5-10公斤体重,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将得到有效控制。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