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心慌心悸(2型糖尿病心慌容易死亡吗)
简说内分泌 | 糖友出现心慌心悸,别只关注心脏问题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糖友们谈“心”变色,一出现心慌心悸就十分紧张,担心是不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其实糖友出现心慌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如低血糖、甲亢、更年期综合征、心律失常、冠心病等都可能导致心慌心悸,但有种病容易被忽略。
糖友黄阿姨,57岁,糖尿病病史有10年,5年前出现反复心慌心悸,当时考虑更年期的原因,以为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好转,但整整5年,症状未见好转,反而加重,除了心慌心悸,还出现了头晕,每次起床或蹲下起立时明显,伴有一过性眼前发黑等不适。曾经到医院做了许多检查:甲功、颈椎片、冠脉CT、动态心电图等都没有发现明显问题。黄阿姨十分苦恼。一次机缘巧合,黄阿姨因血糖问题到内分泌专科就诊,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原来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
黄阿姨很是疑惑,以前糖友们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都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这些症状,而她是心慌心悸,明明是心脏不舒服,怎么就是“神经”的问题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具代表性,表现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分型,其实它还包括了自主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神经根神经丛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低血糖无法感知、瞳孔功能异常等。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容易导致漏诊、误诊。黄阿姨就属于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这种类型,虽然黄阿姨目前只有心慌心悸及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等,被称之为无声的杀手。
因此糖友们需要重视起来!若出现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完善体位变化时血压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进一步诊断。
一、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的筛查及评估。戒烟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坐位或久蹲后站立时,动作宜缓慢,先定数秒,没有头晕症状时再行下一步动作,预防因血压波动头晕、晕厥导致跌倒;坚持运动,运动强度宜从低到中等,逐渐增强;避免饮酒、高强度工作或长期处于炎热、潮湿环境;避免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及利尿剂。积极补水、补盐;穿弹性长袜及腹部加绷带进行加压治疗等。一些神经修复、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控制心率、增加外周血容量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二、中医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何妙招?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继发于“消渴”病,中医将其归属为消渴继发“心悸”“怔忡”“胸痹”“眩晕”“厥证”“虚劳”等。经络气血痹阻不通是主要病理基础和核心病机,气阴两虚,正气不足、脏腑亏虚则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肺均有关系。
治疗上以标本兼治为则,常用益气、养阴、宁心、活血等治法。桂枝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都是临床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常用中药处方。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也有一定疗效,这些药物需要由专科医生辨证施治。
研究表明,针灸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针刺相应穴位能达到改善症状,同时对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均有一定疗效。《神灸经纶》提到:“灸者, 温暖经络、宣通气血, 使逆者得顺, 滞者得行”,艾灸能温和经络,宣通气血,适用于阳气亏虚,瘀血阻络型患者。糖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简说内分泌 | 谈谈糖友过端午节那些事
简说内分泌 | 控制高血糖后,皮肤瘙痒竟也痊愈了
简说内分泌 | 看看鞋底也能知道足部健康?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梁庆顺 主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痛风、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梁庆顺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7种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降血糖,滋阴补肾,生津止渴
和高血压一样,在古代,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病,但是,中医有一个病和糖尿病的症状非常像,就是“消渴症“。消渴症的名字就反映了这个病的表现——消耗得多,又容易渴。不论是糖尿病还是消渴,都存在“三多一少”,即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在减少,人会逐渐消瘦。
糖尿病的西医治疗,以胰岛素(1型)、降血糖药物(2型)及饮食疗法为主。特点是降血糖快,但需终生用药,且病人血糖虽降,但多饮、多尿等伴随症状也长期得不到改善。
中医是针对“消渴症”进行治疗,用中药后,既可降血糖,又能有效缓解伴随症状。对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对2型糖尿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临床治愈,进而停止服药(约占5%~10%)。
有条件的,还是建议到本地医院找医生辨证治疗,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也有一部分糖尿病病人“三多一少”不明显),用药也有区别。今天黄药师说说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
一、玉泉丸(胶囊、颗粒)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子、甘草。
用于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消渴症),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症状偏于口渴喝水多,尿频量多,但仍口干舌燥,舌边红、苔黄的患者。
二、消渴丸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失眠,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属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症。
使用注意:
1、本药中含有西药成分,服用本药时严禁加服其他的降血糖化学类药物,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
2、服用本药时,容易因为进餐延迟、剧烈体力活动,引起低血糖,进食后可缓解。
3、孕妇、哺乳期、肝炎、肝肾功能不全、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超过65岁)、酮体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性昏迷患者不宜服用。
三、降糖甲片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黄芪、酒黄精、地黄、太子参、天花粉。
补中益气,养阴生津。降糖甲片是国内第一个用于糖尿病的新中药制剂,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症(2型糖尿病),症状为除“三多一少”之外,倦怠乏力、心慌气短比较明显。
四、渴乐宁胶囊组成:黄芪、酒黄精、地黄、太子参、天花粉。
益气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症见口渴多饮,五心烦热,乏力多汗,心慌气短等。
五、参芪降糖胶囊(片、颗粒)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要用于消渴症、2型糖尿病偏于心悸、颜面潮红、乏力、口干等症状者。
六、消渴灵片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石膏、天花粉、枸杞子。
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气短乏力;2型轻型、中型糖尿病见上述症状者。
七、消渴平片图片仅供参考,已隐去厂家品牌
组成:人参、黄连、天花粉、天冬、黄芪、丹参、枸杞子、沙苑子、葛根、知母、五倍子、五味子。
用于气阴两虚同时还有阴虚燥热消渴症,症见口渴喜饮、多食、多尿、消瘦、气短、乏力,尤其还有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的患者,2型糖尿病见上述症状者。
黄药师小贴士1、以上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2、如以上药物与西药降糖药联合用药时,要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
3、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多数性凉滋腻,因此脾胃虚弱、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者慎用。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来自头条号黄药师手记。
文中涉及药物,均已隐去厂家品牌,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用。
黄药师每日更新大家最关注的中药、中成药以及健康知识,有问题欢迎与我探讨,祝诸君身体健康,诸事顺心。
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抑郁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组以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占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
在一项对马来西亚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比例分别为20%和9%。各项研究都表明糖尿病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非常高,患者心理状态异常,不利于病情控制,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1、T2DM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
2 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焦虑抑郁是2 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的情绪障碍,因焦虑抑郁常合并出现,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失眠、心悸、恐惧、情绪低落、担忧、郁郁寡欢等,可归为中医“郁证”范畴。
因此诸多中医家将 2 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称为“消渴郁症(病)”。古人早就认识到躯体疾病和心理情绪二者会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如张景岳提出了“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观点表明消渴日久可继发郁证。
现代中医医家对消渴郁病的患者,大多从肝来论述,并与心、脾等有密切关系,认为消渴郁症发生的基本病机是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出现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及肝肾阴虚等证。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消渴病与情志障碍的相互作用关系,消渴日久易引发不良情绪,而情志不舒也会诱发甚或加重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学重视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联系,对其认识贯穿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诸多方面。
临证论治多从肝出发,涉及心、脾等多脏。中医药在辨证论治、养生调摄等诸多方面对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的治疗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但目前针对此合病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而多数医家所报道的中医药疗效也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如能针对糖尿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尤其探索该病的证候规律,总结出统一的辨证分型规范,在临床中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身同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从“肝-脾”论治 2 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规律、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T2DM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古代医家阐述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观点已不能完全概括目前临床T2DM患者的发病机制。
越来越多的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肝郁脾虚”是 2 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中医认为,2 型糖尿病的发病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等。当情志不舒可导致肝气郁结、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其升降功能失调。
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行、输布,从而发为糖尿病。肝气郁滞,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日久聚为痰浊、瘀血,阻于经络、脏腑,容易引起胸闷不畅、情志抑郁、两胁不舒等情绪障碍。
因该病复杂难愈,病情缠绵,长期节食服药,导致不良情绪加重,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对患者心身健康造成进一步损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明确指出脾胃在糖尿病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消瘅。
脾胃位于中焦,主运化,有助于胰液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当脾胃虚弱,一方面,运化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胰液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引起血糖升高。
另一方面,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脾藏意,在志为思,脾气充足时,人才能正常进行情志、记忆、思维等活动。若脾虚导致气血不足、心脾失养,进而出现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人体意念不清,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等心理认知问题。
这也阐释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甚至痴呆的病机所在。另外,因脾主散精,脾气虚则水谷精微不能四布,机体水津不足则出现口干多饮。
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则出现倦怠乏力、日渐消瘦。而且脾在运化水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脾气虚则体内水湿难以运化,聚而成湿浊,湿浊不化,阻塞气血运行,又易发为痰瘀,而痰瘀是贯穿诸多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重要病理产物。
正是由于肝脾功能失调在糖尿病伴焦虑抑郁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将肝郁脾虚证定为此次研究证型,旨在进一步探索该证型与消渴郁病的相关性。
二、西医对T2DM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1、T2DM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危害,同时这些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病程长,目前尚无法治愈,同时还要承受饮食的限制、并发症的出现、巨大的经济支出以及病情反复等各种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紧张不安、失眠、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汤珂等通过对41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 28%,其中文化程度低、病程长、合并症多、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是引起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守霞对261例T2DM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占比高达54.79%,该作者发现病程持续时间长、并发症个数多、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状态。
2 型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的因素还与性别、经济状况、BMI、睡眠质量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当2型糖尿病在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应激下,会进一步引起糖代谢的紊乱,加速T2DM的发生发展,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T2DM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紊乱
2型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的发病与 HPA 轴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糖尿病伴发焦虑或抑郁的患者HPA轴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亢进,主要表现为 HPA 轴激素分泌节律失常和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升高形成高皮质醇血症。
高COR水平持续时间长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同时胰岛素抵抗与抑郁密切相关。且COR过高会导致5-HT功能失调、阻碍脑内海马神经元的再生甚至对海马神经元造成损伤,从而加重抑郁等情绪障碍和认知困难。
(2)炎症反应
目前2型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而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给予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抗炎、抗氧化治疗。
发现不仅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还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炎症细胞因子升高会导致机体形成慢性炎症状态。
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凋亡,机体血糖随之升高,继而发展为糖尿病。同时,炎症因子通过激活HPA轴,增加脑细胞的氧化应激,通过犬尿氨酸代谢途径导致5-HT生成减少,进而引起抑郁情绪。
(3)肠道菌群失衡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临床常见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已成为一大热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肥胖、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抑郁症患者体内肠道菌群也存在明显失衡。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机体HPA轴反应亢进以及机体慢性炎症反应,二者均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同时肠道菌群可通过脑-肠轴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进行交互作用,当菌群紊乱会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神经递质稳定性等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糖尿病被定义为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面对糖尿病的无法治愈性、病情迁延性以及患者还要受各种饮食生活的限制、长期繁杂的血糖监测和担心血糖控制不佳而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等。
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恐惧和担忧,造成心理负担,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进而影响病情控制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多项临床研究发现,T2DM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比例高达50%以上,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当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应激状态中,会进一步导致血糖的升高,加速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产生,这不仅对患者的心身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因此使得此病的死亡风险大幅上升,因此加强对T2DM并发焦虑抑郁的认识以及研究其发病机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