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不会传染(糖尿病会不会传染给下一代)
糖尿病是传染病吗?为什么说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答案很好理解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四十来岁的时候被查出了糖尿病,一直都有好好的接受治疗,谁知道没多久之后,自己的另一半也被查出糖尿病。这让他有些怀疑,难道糖尿病是一种“传染病”?为什么一个人得病,家里人也会跟着得病?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回答大家,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不存在因为你得病了,所以伴侣被你“传染”得病的说法。那有人要问了,既然它不是传染病,为什么我患病后没多久,我的另一半也查出了糖尿病?
一人得病,全家遭殃,往往和3个因素有关
诱因一:家族内相同的基因
在一家人中,可能因为遗传的因素,让人体内存在相同的基因,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更高一些。比如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较高。这一点可能让糖尿病患者出现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诱因二:生活习惯相近
这和很多夫妻病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关系。受到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夫妻两可能都存在久坐不动、懒得动弹的问题,或者受到相同的作息习惯的影响,都存在熬夜通宵、作息混乱的情况。受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体出现血糖波动的风险也比较高,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
诱因三:饮食习惯差
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在吃饭方面往往相似性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一家人吃饭的口味都比较重、饭量比较大,并且进食的习惯比较差,经常出现不吃早餐、吃饭不规律等情况,那么出现糖尿病的风险确实会比较高一些。
在夫妻间,父子之间,这种因素导致糖尿病会“传染”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当你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存在这样的进食习惯,或许在潜移默化中,你和糖尿病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
如果你能认识到糖尿病的出现和这些因素有关,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一家人中有一个人得糖尿病,其他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较高了。
当家人出现糖尿病,你该如何预防?
很多糖友在家里往往是比较注重生活方式的调理的。光是自己注重健康生活还不够,最好带着家人一起调整生活习惯。
比如,在吃饭方面,糖友要严格的控制摄入的热量以及脂肪含量,减少高碳水食物的摄入,避免引发血糖波动。而对没有得糖尿病的家人来说,也可以配合糖友采取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的饮食方式,只是可以略微宽松一些,不用过于严格的控糖。
还有,对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史的人群来说,在40岁之后定期体检血糖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的出现也有一个前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异常,也有望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理来逆转糖尿病。就不用后半辈子都靠降糖药来稳定血糖了。
由此可见,糖尿病并不是传染病。而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的说法其实和3个糖尿病的诱因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发现身边有人得糖尿病,也应该及时的引起重视,注重提前预防和提前筛查,以便于保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资料:
1、一人得糖尿病,全家被“传染”?这些容易被“传染”的情况要知道·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11-15
2、全世界夫妻:听说过“夫妻相”,竟然还有“夫妻病”·光明网·2019-10-31
3、一人糖尿病,全家都要小心被“传染”!五条防控知识保护家人!·健康时报·2018-11-3
糖尿病是“传染病”,一人患病全家遭殃?建议家中有糖尿病的看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当提到糖尿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种慢性病,和“传染”扯不上关系。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影响不止停留在患者自身,它对整个家庭的健康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有人甚至称糖尿病为“家庭病”,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看看这个疾病究竟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影响”整个家庭,甚至让一家人都深受其害。
当然,糖尿病不是像感冒一样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但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却有“传染”一般的效果。其实,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情绪状态,往往会深深影响到家人,特别是那些与患者朝夕相处的亲密成员。
有人开玩笑说:“家里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全家都得跟着‘戒口’。”这话虽有夸张成分,但也透露出糖尿病对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糖尿病的“传染”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往往会成为家庭的“标配”。一家人同桌吃饭,饮食口味和偏好很容易随患者的需要发生改变。
长期的高糖、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全家人一起保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能加重,而其他家庭成员的患病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除了生活方式的影响,糖尿病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多个亲属也患有此病,这并非偶然。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风险更为显著。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家庭式”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更是陡然上升。
有一种说法叫“环境基因”,它指的是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讲究“吃饭要在一起”,一家人每日三餐几乎都是在同一张餐桌上解决。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大家可能都会因此减少摄入糖分、油脂,甚至开始定期锻炼。
而反之亦然,如果一家人都习惯吃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那么糖尿病患者即使想要控制饮食,也难以抵御诱惑,病情可能随之恶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糖尿病不仅仅是个人的疾病,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像“传染病”一样影响着全家。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样容易传递给家人。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经历一段低落情绪期,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服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情绪的波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病情,还会给家人带来压力和负担。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和万事兴”,如果家中有一位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整个家庭的氛围往往会变得沉重。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下的家属,尤其是主要照顾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种心理压力会导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作息紊乱等,进而增加患病风险。很多家庭在面对糖尿病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绪上的“传染”,以至于忽视了对整个家庭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有关。中医讲究整体调理,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饮食、起居和情绪,防止疾病发生。
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中医崇尚“养生之道”,提倡保持均衡的饮食、多运动、少熬夜。这些理念与现代医学的预防措施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讲究食物的阴阳平衡,这些理念对糖尿病的预防都有积极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的摄取,以及保持适量的运动,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家中有糖尿病患者,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至关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往往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有些患者因为长期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时,家人的关怀和支持尤为重要。比如,在饮食上,家人可以与患者共同制定健康饮食计划,一起调整餐桌上的菜单,避免让患者感到被“特殊对待”。
此外,家庭成员可以与患者一起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既能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又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无疑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
糖尿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作为医生,我认为糖尿病的“传染性”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上。
一个家庭中如果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引起警惕,积极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避免成为下一个患者。
糖尿病的治疗不应仅仅依赖药物,还应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监督,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的“扩散”。
从这个角度来看,糖尿病确实像一种“传染病”,它通过家庭的互动和生活习惯的共享,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
糖尿病的防治不仅需要患者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家庭的共同参与。只有当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才能有效控制它的影响,避免让整个家庭都深受其害。
糖尿病并不会像病毒一样通过身体间的接触传播,但它的“传染性”体现在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改变上。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高糖高热的饮食,适度运动,那么糖尿病将不再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威胁。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成为彼此的健康守护者,共同构建一个远离疾病的幸福家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1.4亿人患糖尿病,从这5个方面预防传染
说到糖尿病,大家似乎都有点“谈虎色变”,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得了糖尿病。
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18岁以上的年轻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10.9%,而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的90%,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1.4亿,也就是说10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患者。
听上去确实蛮恐怖的,我们离糖尿病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聊糖尿病的相关话题,包括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糖尿病会不会传染”这个问题。
糖尿病会遗传,也可能「传染」关于这种说法,瑞典的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主要观察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结果发现:
「如果某个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家里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 2~30 倍。」
这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发病是有遗传风险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糖尿病,受基因影响。如果某人有两个兄弟姐妹都得了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30 多倍。
这也说明,兄弟姐妹之间「共享」的那一部分基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也就是说,糖尿病确实可以「传染」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这也就是说,不良的生活习惯互相影响。
哪些生活方式会使糖尿病“传染”?糖尿病不是传染性疾病,但现实中确实会“传染”给家人,主要是因为这两大原因:
1.不健康的饮食
爱吃高能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偏爱各种加工食品。因为一个人嘴馋,全家都习惯了吃这些不健康的食物。
2.缺乏运动
比如开车多、步行少,长时间坐着。现在生活方式的便捷,大多数人都缺乏运动。
3.心情低落
生活中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因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普遍现象。而一个人的坏情绪,也会影响身边其他人的心情。
4.睡眠质量差。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
因为另一半经常晚睡,你也变成了“熬夜党”。这些生活习惯都不太起眼,正是因为这样,家庭成员才会不知不觉染上同样的小毛病,让糖尿病有机可乘,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所以,想要预防糖尿病“传染”,需要共同坚持生活有规律,坚持锻炼身体,做到“管住嘴,迈开腿。”
1. 健康饮食
研究表明,增加全谷物、果蔬、鱼、禽肉等膳食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甜饮料的摄入,可以降低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糖尿病,饮食可以记住5个一点:
杂一点:甭管荤菜、素菜、粗粮、细粮,什么都吃,而且种类越多越好;
淡一点:少盐、少油、少麻辣,清淡饮食最养胃;
鲜一点:食物越新鲜、越时令越好,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少一点:一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
2. 合理运动
每天运动30分钟,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不管是散步、慢跑还是游泳,可以减轻体重,也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注意放松和休息
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体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再加上情绪波动不稳,血糖可能居高不下,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糖尿病。一定要学会放松,比如做做瑜伽、冥想、散步、听轻音乐,尽量让自己卸下重担,血糖自然而然就会下降。另外,睡眠不足也是大忌,神经系统得不到休息,就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翻倍,所以尽量不熬夜。
4. 戒烟
有研究表明,与不吸烟人群相比,主动吸烟人群的糖尿病风险要高出37%;在不吸烟人群中,那些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吸入二手烟的人高22%。所以,为了周围人健康,更为了自己,还是戒掉烟吧。
5. 限酒
过量饮酒会损伤身体器官、引发疾病,造成胰岛的损害。胰岛损害后,胰酶和胰岛素释放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糖代谢,导致糖代谢紊乱,脂肪聚集,最终形成糖尿病。
成年男性:一天的酒精量≤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红酒250ml或白酒75ml;
成年女性:一天的酒精量≤15g,相当于啤酒450ml或红酒150ml或白酒50ml。
6. 定期血糖检查
家里有糖尿病患者的,那你也一定要提高警惕。30岁以后最好每年都测一次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可以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止住“糖尿病”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