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遗传吗(二型糖尿病遗传下一代几岁开始发现)

三诺控糖 0
文章目录:

亲属有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家有糖尿病患者的朋友都应该看看

近日小编在国内某论坛上闲逛,看到有位老糖友发帖,大致内容如下:

“大多数人说糖尿病不会遗传,但是我在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后发现,我的亲戚中有很多也得了。而同年龄段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他的亲属中也没有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呢?如果遗传的话,怎么避免下一代也得这个病?我很想知道答案。”

相信很多糖友,以及糖友的家属,也有着和他相似的困惑。笔者采访了几位内分泌科的资深专家,来为大家解答。


一、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民间对此争吵不休,但是学术界早就给出了权威答案——会!

糖尿病的确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一项来自丹麦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有 2 型糖尿病,那么你的患病风险最高可能会达到没有家族史的人的 2.34 倍。

而当家里患有糖尿病的直系亲属达到 2 个的时候,这一风险可以直接飙升至 4 倍。这一风险的变化也和家人诊断的时间、患有糖尿病亲属与自己的亲疏程度有关。

但是!大家不用悲观!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并不代表后代一定会得糖尿病,只是概率有区别。


二、糖尿病的遗传原因是什么?

第一,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

第二个原因不是生理层面的遗传,却是“行为习惯”上的遗传。

家庭有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父母口味重,高油高盐饮食,爱吃糖,爱吃煎炸食物,同住的小孩肯定也是这样的饮食;父母不爱运动,孩子也宅,这非常常见。

这两个原因,共同造就了糖尿病鲜明的家族史特征。实际上根据对家族糖尿病的研究来看,生活习惯比基因的遗传影响更大更深远。


三、如何“阻断”糖尿病的遗传?

阻断糖尿病的遗传,方法是两个:一是阻断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遗传,二是切断行为习惯上的遗传。

第一个方法其实是一个完全没有可行性的方法,中国的糖尿病人口足足超过1亿,每家每户都能找到罹患糖尿病的直系亲属,也就是说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几乎存在每一个人的DNA链上。

虽然有很多极端的个例,因为婚恋对象是糖尿病人就选择分手,但这种方法除了伤害对方,对阻断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遗传毫无意义,只是自己骗自己。

第二个方法,才是现在阻断糖尿病遗传、也是预防糖尿病的主要策略。那就是从自己做起,改变生活习惯,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自然也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糖尿病的困扰。

而这,也是大家避免“继承”上一代人糖尿病的办法。

四、控糖的另一个理由:让家人远离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将个人的生死病痛置之度外,每当医生家人劝告他控制饮食的生活,他都听不进去。

他们不明白的是,控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控糖影响的也不只是当事人的健康,而是全家人的健康,尤其是还在模仿你、学习你的孩子们的健康。

孩子会学习你的饮食习惯,学习你的行为习惯,无论好坏。抽烟的家长孩子也往往抽烟,酗酒的家长孩子也往往酗酒,而这些都是未来让孩子变成糖尿病人的隐患。

健康科学的饮食、作息、行为习惯,是赠给家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三诺控糖】每天发布原创糖尿病专业内容,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吧!

糖尿病会遗传吗?专家: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糖尿病会遗传吗?11月6日下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表示,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发布会现场(记者姚赟 摄)

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一点。后天的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什么是环境因素呢?首先就是生活方式。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的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称,提倡避免久坐,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可以进行及时的干预,能够阻止糖尿病的进展,“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有多强?家中有人得,本人迟早会得吗?

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统计,自2010年起,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了。全国已有超过1亿的糖尿病患者,还有超过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在糖尿病患者中,约95%以上的都属于2型糖尿病,也就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大都呈现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征。一项关于家系研究的调查发现,在2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中,约38%的人也患有糖尿病或存在糖耐量异常的情况;在糖尿病患者的后代中,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糖尿病或糖尿量异常。

另有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双方都未患糖尿病的,其子女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6.1%;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糖尿病的,其子女的患病率就会升高到16.5%;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患病率则高达26.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确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和遗传倾向。有朋友不禁要问:如果家人有人得糖尿病,本人迟早也会得糖尿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父母都没得糖尿病的,也有一小部分后代得了糖尿病;父母都得糖尿病的,也有很多后代最终没有得糖尿病。

另有一组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1980年仅为1.0%,1986年则升高到了3.21%。到了2008年,我国2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10%了,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比例则高达15.5%。很显然,尽管2型糖尿病有着非常明显的遗传倾向,但患病率的增加却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家中有亲属患有糖尿病的,其本人患病的风险当然会更大一些,但这个人能不能真的得上糖尿病,则要取决于饮食、运动、体重等所谓环境因素的影响。

2020年4月,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Diabetologia(糖尿病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比较了各2型糖尿病高风险因素对最终患病的影响程度。目前公认的2型糖尿病高风险因素主要有:家族遗传、年龄增长、体重超标、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研究发现,与家族遗传和不良嗜好相比,身体肥胖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一些,具体数字是:

1、有遗传风险者与无此风险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平均增加1.49-2.0倍;

2、有不良嗜好者与无此风险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平均增加1.10-1.18倍;

3、体重超标或肥胖者与无此风险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平均增加2.37-5.81倍。

研究者还进一步发现,遗传、不良嗜好与肥胖这三个高风险因素,还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如果一个人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还存在体重超标或身体肥胖问题,同时还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那这个人得2型糖尿病的确是个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该项研究的成果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们来说,如果您能长期有效地保持理想的体重,彻底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最多可以降低80%。为了减肥,我们必须控制高热量饮食和增加运动,这还会进一步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