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如何控制好糖尿病(如何控制好糖尿病建议做好这4点)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医生给出5个小建议,让你的血糖稳稳的

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多,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才能避免后期出现其他的并发症,而血糖的控制要从饮食、药物、运动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血糖的升高,保证身体的健康稳定。有效帮助血糖稳定不升高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

1、降糖药物的正确使用

糖尿病患者需要正确合理的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特别是糖尿病严重的患者,光是控制饮食效果并不明显,要坚持使用胰岛素等降糖类的药物,但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来使用,最好是定期的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情况。

2、饮食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特别的重要,不合理饮食很容易容易导致血糖急速升高。患者每天的饮食要控制糖分的摄入,少吃南瓜、红薯等含糖较多的食物,还有奶油蛋糕、饮料等也要注意合理食用,水果也要少吃。饮食的控制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要拒绝,尽量的清淡饮,比如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但是要注意饮食上营养的均衡搭配。

3、坚持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稳定血糖,比如游泳、跑步等运动方式,在进行有氧运动之后,可以消耗糖分,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避免肥胖。但对于身体太差的患者,是不建议过量的运动,每天适当的走动,促进血液的循环。

4、避免过量饮酒

糖尿病患者是不建议喝太多的酒的,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甚至会诱发严重并发症,对于在坚持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喝酒。但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喝酒。

5、情绪稳定最重要

有很多患病的人,被病情所影响,情绪时常不好,甚至还有抑郁等情况。糖尿病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面对,不要自暴自弃,因为好的心情才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只要平时坚持控制饮食、服用药物、运动等,是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使其保持平衡,好的心态的面对疾病最有利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病情轻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饮食与运动来控制血糖,其实是不需要用药治疗的。但是病情严重,血糖总是波动的情况,还是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的使用降糖药,当然饮食控制与坚持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群到底该如何降血糖?除了打针吃药,这3个技巧建议照做

同样是血糖超标,有的人降糖成功,有的人一直在努力,最后结果却不好,血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之前更高了,为什么差别如此大?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看待疾病的态度不同,如果真的认真对待,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不信它降不下来。但可能对于不少糖友来说,都是被动的在控糖,而非主动的。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高的时候,已经到需要打针或吃药的地步了,前期忽视了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信号,比如食量大增、排尿频繁量也多,但人却消瘦了,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而确诊之后,就把希望寄托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上,忽视了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糖的影响,这是不可取的。虽然这是必要的一个控糖措施,但如果忽视了生活方式,也难以治本。另外,在这方面,有的糖友还可能走入误区,最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那么,得了糖尿病,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

可能有的糖友认为可以吃药就尽量吃药,如果效果不好再打胰岛素,但其实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1型或比较严重的2型糖友来说,打胰岛素是必要的,应尽早进行。

对于适合吃药的糖友来说,要正确服用,遵循这三不原则:不随意换药、不随意换量、不随意停药。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如果在服用期间出现了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换其他种类的或者调整用量,不能自行停掉。即使血糖降下来了也不能,防止之后又出现反弹,降糖难度反而会变大。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照着做:

技巧1:学会“挑食”

在一定程度上,该病是吃出来的,也可以把它吃回去!学会正确地吃,对于部分食物“挑食”,有利于控制血糖,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也有助于预防。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分下面几点和大家说一说:

①主食:不要不吃,但也不要每顿饭都只吃白米面,建议糖友保持粗细搭配的原则,且烹饪的时间不宜太久。长期吃米或长期吃面对于糖友来说都不利于控糖,尤其是煮得很稀软的,白米面升糖指数较高,过多地吃容易影响到饭后血糖。

②配菜:要保持多样化,适量吃点鱼肉和禽肉,不要一点肉不吃,以免缺乏蛋白质,需要少吃的是加工比较多的肉,比如咸肉咸鱼。水果蔬菜要吃新鲜的,对于榴莲、牛油果等水果建议少吃,可以适当吃点低糖的,比如草莓、猕猴桃。

技巧2:保持好心情

这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身已经超标了,若经常有消极情绪,波动较大,血糖更容易变得不稳定,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等其他指标。同样是糖友,心情好坏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这方面,糖友不妨经常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不要操心太多,过度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会享受生活

技巧3:不要“闲着”

平时多动动,也是降糖的一个良方,但糖友要注意的是,得选对了,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项目,若是选错了,则是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带来坏处。

徐大伯血糖高,他每天七八点钟左右都会绕小区走好几圈,步数在手机排行榜每天都是前三,就这样走了几个月,他觉得血糖应该降下来了,但检查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膝盖还疼了起来。

走路确实比较适合糖友,但要注意把握好,过度了反而不好。除了这一种,平时做做家务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不要让自己闲下来,不宜久坐或久躺

其实,对于血糖不是很高,可以暂且不用药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这几个技巧,是有望逆转现状的,不是所有人一发现就都得吃药或打针。

总的来说,血糖好不好控制,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做,若正确看待,用对了方法,相信可以把它控制得比较好,但若不重视,就走错路了,可能就难以起到好效果了,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除了打针吃药,以上三点建议糖友要做到。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也会低血糖?吃药就不用打胰岛素?答案来了→.九派观天下.2021.11.15

[2]除了打针吃药,糖尿病人还可以通过这5招来控制血糖!.丁香医生.2019.05.31

[3]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医生给出5个小建议,让你的血糖稳稳的.光明网.2020.08.26

怎么控制血糖?记住这几点,让糖尿病无处兴风作浪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糖尿病的困扰,除了配合医生之外,平时血糖的控制也很重要,其实有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但是他的寿命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主要也是平时血糖控得好的结果。

3种常见的天然“升糖王”,若不忌口,打再多胰岛素也无济于事。

01

大米粥

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大多数的家庭在晚上吃饭时,都会去熬上一锅热乎乎的大白米粥,其实像这种大米粥虽然容易被我们的身体所消化吸收掉,但是里面却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大家都知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类似的,所以经常喝这种大米粥时,就会导致我们体内的糖分不断的增加,就很容易会患上高血糖的现象从而诱发糖尿病。

02

油条

油条是一个代表,什么油饼,团子等油炸的都属于这一类。高油的东西都不建议中老年多吃。

尤其是油条这种反复油炸的食物,而经过油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油以及热量,所以经常吃油条也会让这些高热量高脂肪等进入到体内,这样就很容易会让体内的血糖不断的升高而出现糖尿病,甚至还会使身材不断的发胖。

03

糯米

其实糯米相对于大米来说是类似的,但是糯米更柔软一些,同时糯米也要比大米的含糖量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更高,所以我们在平时应该减少糯米的摄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去控制体内的血糖,从而避免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

点击视频看专家支招

出现5个异常,尽快查血糖

除了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的减少外,糖尿病来袭时还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01

皮肤潮红

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时,就要小心是不是血糖过高了。

02

皮肤干燥、瘙痒

如果没有皮肤性疾病,但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可能伴有外阴瘙痒。

03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04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05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少做二事,血糖平稳少波动

01

少久坐

研究发现,久坐每增加1小时,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2%,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39%!

长期久坐不动,不但会产生肥胖,还会降低新陈代谢,引起三高。

因此,血糖高的人,要多做有氧运动!太极拳、慢跑、散步等运动,都有利于控制血糖,还能增加神经的传导速度。

02

少过饱

吃的太饱,会让糖尿病人出现胃轻瘫的危险。

有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

许多糖尿病人在餐后常腹胀、打饱嗝、恶心、呕吐、呕出不消化的食物,还带有一股酸臭味,好像吃进去的东西,堆在胃里下不去一样,这些情况,就是胃轻瘫的表现。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等多个方面积极控制血糖,不仅可以让血糖逐渐平稳,还会规范我们养成更好的习惯。坚持这些良好习惯,糖尿病患者肯定和普通人拥有健康长寿的机会!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