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起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医生,我最近瘦得厉害啊,明明饭量还不错,可体重掉了好几斤。”王大妈坐在诊室里,一脸困惑地对医生说道,“这两天啊,渴得不得了,水壶总离不开手,上厕所次数也多得吓人,这是不是肾出了问题啊?”
接诊的陈医生微微一笑,安慰道:“王大妈,您先别着急,听您描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血糖的问题。我们先做个检查确认一下。”
王大妈听到“血糖”两个字,皱起了眉:“不会吧?我又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是血糖高呢?”
陈医生解释道:“其实啊,糖尿病的成因远不止‘吃糖多’,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可能是原因。我们现在先从您的症状入手,慢慢帮您梳理清楚。”
陈医生一边听着王大妈的描述,一边耐心地科普:“王大妈,糖尿病这病,其实和我们体内的血糖和胰岛素密切相关。”
什么是糖尿病?“简单来说,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偏高。它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还能分泌,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正常利用,常见于中老年人。
“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会在肠道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陈医生耐心解释,“而胰岛素就像钥匙一样,帮忙把这些葡萄糖送进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钥匙坏了或者锁生锈了,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成因和危害认识不足。
糖尿病的成因揭秘:不仅仅是“吃糖多”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多,其实这是误解。”陈医生继续讲解,“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
1. 成因之一:遗传因素的影响“您家里有没有人得过糖尿病?”陈医生问道。
王大妈点点头:“有,我妈以前有糖尿病,不过我觉得自己生活还挺注意的,不该遗传上吧?”
陈医生解释:“遗传确实是个重要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这种遗传不是直接得病,而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可能天生就较弱。”
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患病风险高出普通人20%-40%。
2. 成因之二:肥胖与不良生活习惯“您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陈医生接着问。
王大妈有些不好意思:“吃得还可以,就是喜欢吃点甜的,平时活动少。”
“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陈医生补充道,“高脂、高糖的饮食加上缺乏运动,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糖尿病。”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超重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5倍。
3. 成因之三:年龄的影响“糖尿病和年龄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敏感性都会下降。”陈医生说道,“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血糖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30%。
4. 成因之四:压力和心理因素陈医生继续说道:“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比如很多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血糖也容易波动。”
“哎,我这几年还真是睡得不好,家里事儿多,晚上总是睡不踏实。”王大妈感叹道。
5. 成因之五:慢性炎症的影响陈医生还补充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慢性炎症也会对胰岛素的功能造成干扰,增加糖尿病风险。比如长期的不健康饮食、慢性感染都会引发体内炎症。”
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影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已有明确研究支持。
糖尿病的诊断与健康管理建议
“王大妈,这些因素可能同时作用,导致血糖问题。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明确诊断,然后通过健康管理来控制血糖。”陈医生开始为她制定检查和管理方案。
1. 诊断方法与早期发现的重要性“糖尿病的诊断靠三项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陈医生解释道。
- 空腹血糖:检测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 餐后血糖:吃饭2小时后的血糖反应。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您的血糖状态。”陈医生说。
2. 健康管理的日常措施“即使确诊糖尿病,也不用太担心,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人是可以控制好血糖的。”陈医生继续说道。
- 饮食调整:多吃蔬菜、全谷物,减少精制糖和高脂食物。
- 运动习惯:建议每周至少5天运动,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 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大波动。
“根据病情,我们会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陈医生补充道,“定期监测血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陈医生为王大妈开了检查单,叮嘱道:“记住,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生活习惯、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要光怪‘吃糖多’。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
王大妈离开时连连点头:“医生,谢谢您!这些知识以前从来没听人讲过,回去我一定好好注意。”
总结:糖尿病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多个因素累积的结果。了解它的成因,科学管理生活习惯,就能为健康保驾护航。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本文,正确认识糖尿病,科学预防,远离健康困扰。
文/明哲
为什么会得上糖尿病?这5大常见诱因,快看看你中招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张大爷最近总是觉得口干舌燥,喝水也止不住,连夜里都要起好几次夜。这让他很不安。去医院一查,结果出来了——血糖高,医生说他有糖尿病的高风险。
问题是,张大爷一向自认为身体还算硬朗,怎么就突然和糖尿病扯上了关系呢?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张大爷身上,在中国,有数千万人和他一样,被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盯上了。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5大常见诱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 饮食不当:甜食、油腻真的是元凶吗?张大爷平时喜欢吃肉,尤其是红烧肉和油炸食品,外加每天饭后都要来点甜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正是与这种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过量摄入精制糖和饱和脂肪,会导致体内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就容易升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我国居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和日益丰富的饮食密不可分。过度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长期如此,胰岛功能受损,进而诱发糖尿病。而高脂肪饮食,则会增加内脏脂肪堆积,内脏脂肪的过量积累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改善建议: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绿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古人云:“食不过饱,饮不过度”,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张大爷退休后,活动量明显减少,日常生活中基本就是“窝”在家里。其实,长期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糖尿病高发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显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而相反,缺乏运动会削弱胰岛素的效果,导致血糖升高。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还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保持整体健康。
改善建议: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哪怕只是每天快走半小时,也能有效预防糖尿病。中国传统养生法中强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意思就是适当的运动能激发身体的阳气,保持健康。
3. 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孩子也会中招吗?张大爷的父亲在晚年时也患上了糖尿病,这让他心里更加担忧。实际上,糖尿病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是2型糖尿病。如果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子女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的子女,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2-4倍。
然而,遗传因素虽然不可改变,但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虽然基因可能给你“埋了雷”,但日常生活的选择才决定是否“引爆”它。
改善建议: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了解自己的体质和家族病史,提前做好预防,才是防病的根本之道。
4. 慢性压力和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能导致糖尿病?张大爷的儿子小张,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最近他也感到体力不支,总觉得疲劳。其实,慢性压力和长期睡眠不足也是糖尿病的潜在诱因之一。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促使血糖升高,同时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柳叶刀》上有研究表明,长期缺乏睡眠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现代社会,很多人因工作、生活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精神状态,再加上熬夜、睡眠不足,久而久之,身体的代谢系统被打乱,糖尿病就可能悄然而至。
改善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避免熬夜,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正如古语所言:“心静自然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一环。
张大爷的邻居李阿姨,体型偏胖,最近也查出了血糖偏高。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不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加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导致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体重超标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改善建议:控制体重,保持合理的体脂率。饮食上注意控制热量摄入,适当增加锻炼。中医有句话叫“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代谢类疾病。因此,调理体质、减肥瘦身,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总结:预防糖尿病,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糖尿病的诱因虽然看似复杂,但它并不是不可预防的。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和肥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逐步调整的生活细节。正如中医所说:“治未病”,提前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患病后治疗要简单得多。
最后,提醒大家,定期检测血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的困扰。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改变那些潜在的“隐形杀手”。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李明,45岁,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广州某家公司当区域总裁,而且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孩子听话懂事。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李明已经是成功人士的典范。
然而,幸福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李明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糖尿病,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最终英年早逝,这让李明从小就很担忧,担心自己会遗传父亲的疾病。
殊不知就在两年前,李明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他经常感到口渴,喝水频率明显增加,而且尿频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的,并未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发现自己体重逐渐下降,尽管他的饭量并未减少。他还经常感到疲惫无力,工作效率也大不如前,妻子见状劝他去医院检查,但他多次以公务繁忙为由推三阻四。
很快,在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中,李明的血糖指标严重超标,体检的医生建议他去内分泌科做更进一步的检查,无奈之下,李明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经过抽血等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他,他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
得知这个消息,李明犹如晴天霹雳,他害怕自己会像父亲一样,被疾病折磨。
但他也明白,逃避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病魔。
从那以后,李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开始治疗自己的糖尿病,首先,他推掉了很多公司的应酬,开始自己煮饭吃,同时保证饮食清淡,然后,他加入了健身队,每日坚持运动和活动。
在药物治疗方面,李明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他还购买了血糖仪,每天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抗击糖尿病的过程中,李明遇到了不少波折。有一次,他因为加班,忘记了吃降糖药,结果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出现了昏迷,幸好妻子及时发现,将他送往医院,这次危险的经历让李明深刻认识到,糖尿病不容忽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尽管过程艰辛,但李明从未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能战胜糖尿病,经过两年的努力,李明再次复查的时候发现血糖恢复了正常,只需要定期吃药就能健康的活下去。
根据《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趋势分析》指出,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25亿人。这一数字比去年增长了0.02亿人,增长1.79%。有学者预计到2024年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起码要突破1.27亿人。
在治疗方面,2023年我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市场突破了666亿元,增长24.7%。预计2024年会达到714亿元,不过医生个人希望这种市场应该越小越好。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1年全世界有5.2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6.0%是2型的。专家预估到2050年时,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要突破13.1亿人,将有无数个家庭深受二型糖尿病的伤害。
那么我国的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如何呢?据《首部中国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T2DM(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达14.92%,也是非常可怕的数字。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的流行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也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
这种疾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水平。它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充分(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那胰岛素是什么呢?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激素之一,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主要发挥调节血糖水平的功能。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是两种:
第一,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本质上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机制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胰腺中β细胞的攻击,从而限制了胰岛素的产生,导致血糖升高。
原因有很多。
①,自身免疫反应。在各种原因下,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的识别胰腺β细胞上的某些蛋白质为外来抗原,于是这些自身抗原激活了体内的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激活的T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如CD8 T细胞),它们专门攻击和破坏β细胞。
②,β细胞破坏。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破坏β细胞。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被激活并参与β细胞的破坏。β细胞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被破坏。
③,胰岛素缺乏。由于持续的免疫攻击,β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β细胞减少会让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以调节血糖水平。
由于一型糖尿病患者差不多完全失去了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因此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从而延长寿命。
第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其实不多,除了先天的患者以外,后天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情况下有可能完全治愈糖尿病,但是二型就不一样了。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一型糖尿病更为复杂。
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通常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在二型糖尿病中我们观察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持续减弱,这就导致了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而且胰岛素本身还有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的效果,但患者是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话,肝脏便会不停地产生葡萄糖,让血糖水平升高加快 。
②,β细胞功能衰竭。在胰岛素抵抗的初期,胰腺β细胞会不断的分泌胰岛素来遏制血糖的升高,但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台机器一直工作,那最终要面临就是提前老化,β细胞功能亦是如此,一旦β细胞累死太多,胰岛素分泌肯定就减少。
③,遗传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糖尿病和多基因变异关系密切,这些基因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所以那些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二型糖尿病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的出现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因此它的发生一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下降。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其特征都是血糖的直线上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那一个正常人是如何患上糖尿病的?正常人能患上的糖尿病,主要还是以二型为主,因此医生给大家着重分析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让更多人避免误区,不踩坑。
首先,喜欢吃甜食。强调大家禁糖绝不是空穴来风,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与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经常吃甜食会快速让血糖升高,因为甜食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身体为了降低血糖,便会大量分泌胰岛素,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会让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然后引发胰岛素抵抗。同时也会让胰腺对血糖不敏感,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肌肉和脂肪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
为了应对高血糖,胰腺β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过度工作可能导致β细胞疲劳和功能受损,最终可能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此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损害细胞功能,包括胰岛素信号传导。
因此,长期摄入高糖食物是很危险的,会让我们的血糖居高不下,慢慢的胰岛素分泌就会不敏感,从而导致糖尿病。
其次,吃的太肥。现在吃胖绝对不是福气,而是短命。当人体过于肥胖时,脂肪细胞增多并分泌更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游离脂肪酸,这些因子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
还有,肥胖可能导致肌肉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使得这些细胞不能有效地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过度分泌可能导致β细胞疲劳和功能受损。
此外,吃的肥胖很容易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多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瘦素抵抗(瘦素是一种调节能量平衡的激素)和脂联素水平降低,这些激素的变化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所以,肥胖的人要注意了,你已经是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如果你还没出现高血糖的问题就算你运气好,要赶紧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总之,除了一型糖尿病以外,医生始终认为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多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这样你肯定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文/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