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炭疽病的症状(简述炭疽病人的处理措施)
葡萄炭疽病的症状表现特点与降雨影响分析
葡萄炭疽病(Anthracnose)是在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穗腐烂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又叫晚腐病。炭疽病降低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使葡萄变得瘦弱。一旦这种病害在葡萄园中进行了侵染,它可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严重时可减产30~50%,防控不当时还可能流行性发生。目前,葡萄果实含糖量正在快速提高期,也正是葡萄炭疽病的高发期,近期又遇连续降雨,加重了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蔓延。近日笔者对葡萄园炭疽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今年葡萄炭疽病的为害重于去年。认识葡萄炭疽病,识别葡萄炭疽病的症状表现,对于有效防止葡萄炭疽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田间调查,对葡萄炭疽病症状表现与影响因素及加强雨后防治进行阐述。
图1 葡萄炭疽病为害贵人香后期症状 果实表面有鸟眼病斑、干缩果粒
葡萄炭疽病(Anthracnose),葡萄植株的所有肉质部分,包括穗轴、叶、叶柄、卷须、新梢和浆果,都可能受到炭疽病侵染,但主要为害果实。
一、 葡萄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一)新梢受害症状。在幼嫩多汁新梢上的症状首先表现许多小的、圆形的和红色的斑点。斑点然后扩大,变得凹陷,并产生中心区域带有灰色的病斑(图2)。在葡萄新梢上葡萄炭疽病症状有圆形或有棱角的边缘。暗红棕色到紫黑色的边缘最终包围病灶。病灶可能会合并,最终可能导致新梢枯萎或死亡。病灶边缘可能会形成一个略微隆起的区域。感染区域可能会裂开,导致新梢变脆。叶柄上的炭疽病与新梢上的炭疽病相似。相对于果实,炭疽病菌对葡萄新梢、叶柄的为害并不严重。
图2 葡萄炭疽病为害葡萄新梢的中期症状 新梢上椭圆灰色病斑
图3 葡萄炭疽病为害葡萄新梢的后期症状 新梢上有椭圆病斑
图3 葡萄炭疽病为害葡萄新梢的后期症状 新梢上有长形病斑,病灶区新梢开裂
葡萄炭疽病斑与葡萄白腐病的病斑容易相混淆,葡萄白腐新梢病斑大多是由于机械损伤的部位而发病,最初出现水渍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沿纵轴方向发展长条形病斑,色泽也会变成黑褐色,病斑表面有密生灰色小粒点。
图4 葡萄白腐病为害新梢的后期症状 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
(二)叶片受害症状。叶片斑点通常数量众多,并且以类似于新梢上的方式发展。最终它们变成圆形,有灰色的中心,棕色到黑色的边缘,有圆形或有棱角的边缘。病变的坏死中心经常脱落,形成一个弹孔状外观。葡萄幼叶比老叶更容易感染。当叶脉受到影响时,尤其是幼叶上的叶脉,病变会阻止正常发育,导致畸形或叶片完全干燥或烧焦状。病斑可能覆盖整个叶柄或主要沿叶脉出现。
图5 葡萄炭疽病为害叶片的后期症状 叶缘有一个大的同心轮纹状病斑 叶片还有许多小病斑
图6 葡萄炭疽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 叶缘有一个大病斑、 叶片上有小病斑
图7 葡萄炭疽病为害叶片的后期症状 叶片上一个大病斑和几个小病斑
葡萄炭疽往往和白腐病混合发生,而染病的叶片上会出现一圈一圈的,其实也叫轮纹。叶片被白腐病侵染了之后,必然伴随着炭疽病发生,所以说炭疽和白腐病在叶片上出现症状的时候,它们往往是一起的(图8)。
图8 葡萄炭疽病与白腐病混合发生为害葡萄叶片,形成轮纹的形状
(三)果实受害症状。发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但因幼果含酸量高、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在幼果期不扩大,不发展,也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
图9 赤霞珠果实表面被葡萄炭疽病侵染出现许多蝇粪状小黑点
图10 转色期小味儿多果实表面受葡萄炭疽病侵染出现的小黑点变得清晰 个别果粒开始发病
葡萄炭疽病果粒典型的发病是从着色期开始,此时果粒柔软多汁,酸度下降,含糖量增加到12°时,病斑扩大较快,进入发病盛期。最初在病果表面出现圆形针头大小、浅褐色圆形小斑点,随后斑点不断扩大并凹陷,在表面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
图11 霞多丽葡萄果实受葡萄炭疽病为害形成鸟眼形病斑 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葡萄浆果上的这种典型症状通常类似于鸟眼(图11~14),这种疾病也被称为鸟眼腐病。分生孢子盘(Acervuli)(真菌子实体结构)最终发育成病斑。在长时间的潮湿天气中,后期这些结构会渗出一团粉红色的真菌孢子(分生孢子conidia)(图15、16)
图12 贵人香葡萄果实受葡萄炭疽病为害形成鸟眼形病斑 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图13 霞多丽葡萄果实受葡萄炭疽病为害形成鸟眼形病斑 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图14 贵人香葡萄果实受葡萄炭疽病为形成鸟眼形病斑 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图15 葡萄炭疽病为害贵人香果穗后期症状,许多果粒干缩
图16 葡萄炭疽病为害小味儿多果穗 许多果粒已经干缩病斑处溢出粉红色分生孢子
图17 葡萄炭疽病为害马瑟兰果穗后期症状 病斑溢出粉红色生孢子团
二、 降雨对葡萄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分析及雨后防治措施
气候因素是影响今年葡萄炭疽病发生重的重要原因。葡萄炭疽病是高温高湿型病害,喜欢湿热的气候条件,降雨的次数及多少决定着葡萄炭疽病发生的早晚,以及病害的发生程度,尤其是降雨多的年份常常引起炭疽病的流行。连续湿润7~12小时,炭疽病菌能在果穗和果粒上完成侵入;连续湿润9小时,带菌的枝条上可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粒和果穗上。
据统计,今年以来,烟台市平均降水量834.7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64.0%,比常年同期偏多62.9%。全市今年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684.4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64.0%,比历年同期偏多72.8%。7份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28.0毫米,8月份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94.8毫米。今年全市7、8月份平均降雨量是近5年以来最多的一年。研究发现,汛期降雨量尤其是7月、8月份降雨量对葡萄炭疽病发生有重要影响,降雨量大,葡萄炭疽病发生就重。从气温看,今年7月份烟台市平均高温比去年同期低1.8°C;今年8月份以来全市的平均高温比去年同期高1.2°C,平均低温比去年同期高2.1°C。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所带来的灾害性损失,在田间表现的非常表现,对葡萄产量影响是极大,有的园片葡萄炭疽病流行发生。
加强雨后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孢子形成、散布、侵染都需要水的帮助,因此,生长期内,每次降雨后都要及时喷施1次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其他时间需要定期保护性的杀菌剂,例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百菌清、福美双等。注意雨后喷果穗,加强雨后保护。每次中雨以上的降雨后,或者连续小雨阴天超过24小时,都要及时喷施内吸治疗性药剂,以消灭刚侵染或已萌发但尚未侵染的病菌。可以选用下列药剂:
爱苗(30%苯醚﹒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露娜森(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
25%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
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可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
疑似9例皮肤炭疽?炭疽病和新冠是一个等级吗?医生告诉您答案
传染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了。
新冠病毒在我国大地上肆虐,很多人对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最近又有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
在山西省医生发现,有一些居民四肢出现丘疹,之后变成水泡,在最后结痂变黑。
通过调查,总共有9人有这些症状,初步判断这些人都是感染了炭疽。
当然这不是今天第一次提到这种细菌,前一阵子在北京,也有一例患者同样是炭疽感染,不过他的症状比较重,是在肺部。
炭疽病是什么?有人说和新冠是同一等级,真的吗?
一、古老的炭疽病。其实炭疽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自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开始探究的问题就一直存在。
在公元前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暴发过类似的炭疽疾病,这也是对炭疽最早的记载。
不过大家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并没有太深入,因为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直到1752年才有专家对皮肤炭疽做了研究。
此后的一段时间,人们一直把炭疽病认为是职业病,因为在剪羊毛工人中出现得比较多,所以在英国也称之为“剪羊毛工人病”。
但是对他们这边的认识在1877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的细菌学家从中分离出了炭疽芽孢杆菌。
在此之后,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提高。
和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样,人们找到了最有效的应对方案,切断传播途径和使用疫苗。
1881年,法国科学家研究了他的传播方式,并且研制出了炭疽活疫苗,人类对炭疽的反攻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在此之后对于炭疽病的治疗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44年人们发现青霉素对炭疽病是有效的,于是取代了之前的治疗手段,成为了大家的首选。
在此之后,炭疽病虽然偶发,但是仍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直到2001年,人们对炭疽病的认识更深刻了。
那年在美国发生了炭疽粉末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人们对炭疽的认识更进一步,甚至把它列为恐怖事件。
但是在我国,每年都有炭疽病例发生,虽然在不同地区存在发生,不过并非对我们的健康毫无威胁。
@康复Therapy
二、皮肤会发黑。炭疽芽孢杆菌可以感染很多物体,比如牲畜或者未煮熟的肉类,这些东西上面都可能沾染细菌。
如果人吃了或者接触了这些沾染细菌的东西就会被感染到,而且炭疽芽孢杆菌也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使人感染肺部疾病。
如果接触了炭疽,那么就有可能感染为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很可怕吗?当然的。
其实有很多研究做过类似的统计,在皮肤炭疽患者当中,病死率可以高达5%~11%。
特别是没有经过治疗的患者,死亡率甚至可以高达20%~25%。
只要是长期接触牛羊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都是患病的高发人群。
90%以上的炭疽感染患者都是皮肤受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皮肤炭疽。
特别是面部,颈肩部,手脚,这些暴露于外面的皮肤很容易被炭疽杆菌侵袭。
首先会出现红色的小丘疹,之后会变为水泡,当然这个时候不会很疼。
不过随着病情的加重,很多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呕吐,甚至浑身无力。
皮肤上的小水泡也会逐渐变暗,成为黑色暗红色的表现。
在此之后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发病的一周后会逐渐破溃,发展为溃疡。
当然这些溃疡也会慢慢变黑,甚至像木炭一样地结痂出现,这个时候也是比较危险的。
如果有效治疗黑色的结痂,可能在1~2周之后脱落,慢慢愈合,虽然留疤,但是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不过也要小心,这并不代表炭疽病是绝对安全的,也有十分凶险的,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病毒症状,包括败血症,脑膜炎。
上面也提到了炭疽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很多患者也因此失去了生命。
所以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炭疽病已经被列为了乙类传染病。
同样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同属于乙类传染病,所以二者属于同一级别。
可不是危言耸听,他们的致病性和危害性是同样的。
但是不用过于害怕,我们的青霉素作为首选药物可以迅速杀灭炭疽杆菌,对患者的治疗是很有效的。
不过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去医院治疗,千万别硬挺着。
皮肤炭疽可怕吗?当然很可怕,病死率是很高的。
不过我们真的没办法应对吗?也不是。
只要去医院,医生都有办法治疗,最怕的就是在家硬挺着不去医院,不但自己不容易痊愈,还很有可能传染给别人。
希望大家可以更加重视自身安全,做好自我防护,特别是长期接触牲畜的人群,应该重点防护。
另外也需要强调一下,来路不明的牛羊肉最好不要吃,没有加工过的生肉最好也减少接触。
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
@头条健康#哆咔医生超能团##健康明星计划##山西现疑似皮肤炭疽疫情 9人有症状#
参考文献
[1]陈婉君. 我国炭疽的流行动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36岁突然晕倒,诊断为脑梗?这三个想法害了他,医生觉得很惋惜
明明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医生总看脚?是因为觉得鞋好看吗
耳朵有折痕,就是心梗?医生辟谣:要是真的,就不用花钱做检查了
铁锅炒菜,到底能不能补铁?查阅大量文献,我还是没能说服家人
柑橘炭疽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炭疽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炭疽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害,会引起落叶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枯蒂和腐烂脱落,导致树势衰退、产量下降,甚至果树整株枯死。
(一)症状
柑橘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梢、花、果梗、果实,也会危害茁木、大枝和主干。
叶片发病分为慢性型(叶斑型)和急性型(叶枯型或叶腐型)两种。慢性型对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康部分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凸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小黑粒点为分生孢子盘。急性型常在叶片停止生长老熟前发生,多从叶缘和叶间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似沸水烫伤的小斑。之后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边缘不清晰,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甚至达大半片叶片,自内向外颜色逐渐加深,外围常有黄色晕圈,有的为0.5~1 mm暗褐色细边,与健康部分区别明显。湿度大时,在病斑上产生朱红色带黏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急性型叶片炭疽病在春季常因柑橘树大量开花(白花树),养分供给失衡,导致树势突然下降而极易发生,或此时连续阴雨,或偏施氮肥、园内荫蔽等,会加速发病程度,造成全树叶片干枯脱落、枝梢枯死。
枝梢症状亦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症状常发生在连续阴雨的天气,在刚抽生的嫩梢顶端3~10cm处突然发病,开水烫伤状,3~5d后嫩梢嫩叶凋萎,发病处生出红色小液点。慢性型多在1年生以上枝梢叶柄基部腋芽处发生,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之后渐渐扩大成长梭形,稍稍凹陷,当病部扩大绕枝梢一圈时,病梢从上而下枯死,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小黑粒点状分生孢子盘。2年生以上枝梢,因树皮颜色较深,病部不易察觉,须将树皮剥开后才能看到枯死和病部扩展范围。病枝上的叶片往往卷缩干枯,经久不落。病斑较小或树势较壮时,则可随枝条的生长,其周围产生愈伤组织,在病皮干枯脱落后,形成大小不一的梭形或长条形斑疤。
大枝或主干遭受冻害后,在受冻部位长满炭疽病菌子实体,由于病部周围产生愈伤组织,病皮干枯爆裂脱落,俗称“爆皮病”。
花朵发病,雌蕊柱头受害,常出现褐色腐烂,引起落花。果梗被侵染,初期褪绿呈淡黄色,后成褐色干枯,流出胶质或无流胶,呈枯蒂状,俗称“梢枯病”,果实随之脱落,造成采前大量落果。
果实受害,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的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为黑色,成僵果挂于树上;大果受害,其症状则有干疤型、泪痕型和腐烂型3种症状。干疤型多在果腰发生,病斑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或褐色,革质状微下陷,发病组织不深入果皮;泪痕斑型则在果面有若干条如眼泪痕的长斑,上有许多褐色小凸点组成;腐烂型在贮藏期发生,贮藏至中、后期果实上多见,一般从果蒂部位开始,初期淡褐色,后来颜色变深至腐烂。有的果实是从干疤型发展至后来腐烂(见图1、图2)。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炭疽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的病枝、病叶和病果组织中越冬,其中病枝叶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生长最适温度为21~28℃,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在翌年春,温度、湿度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入侵寄主组织,以致发病。炭疽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健康组织一般不会发病,但当冻害严重或早春低温潮湿,夏、秋季高温多雨,或受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时,植株抗病力下降,往往危害严重。若管理不当,造成树体衰弱,或偏施氮肥生长过旺,则会助长病害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注意果园排水,创造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适当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2.修剪清园
采果后至春季萌发前,对果园进行清洁。及时剪除患病枝梢,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并及时喷施有效农药,减少越冬菌源。夏季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短截修剪,保证果园通风透光好,促发健壮枝梢。
3.药剂防治
一般在春季花期、幼果期、每次新梢抽发期和冬季,根据树势壮弱和之前炭疽病发病情况,在每个时期及时喷药保护1~2次。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咪鲜胺水乳剂750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喷施0.3~1.0波美度石硫合剂。
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