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型糖尿病多吗(1型糖尿病多吗能治愈吗)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1型糖尿病:我国完成全球首个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1月7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1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新闻传播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介绍了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对1月4日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

翁建平教授在会上发言。

据悉,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支持,中华医学会发起并指导,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资助的“2010年~2013年覆盖全年龄段的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目由翁建平教授牵头、全国13个地区505家医院的内分泌糖尿病和儿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发病率为1.93/10万,15~29岁人群发病率为1.28/10万,3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9/10万。中国仍然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且新诊断的成年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人数也不可小觑。

《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网站1月4日同期发表该成果。

朱大龙教授在会上发言。

专家介绍,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提示,中国是全球儿童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仅约0.6/10万。此后,全球多国研究提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缺乏成人发病情况数据。

为深入了解我国1型糖尿病整体发病情况,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牵头开展了这一全国性研究。研究样本量为1.33亿人,调查范围约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0%,包括6%的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研究共收集到5018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65.3%为20岁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有13000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超过9000例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部分新发1型糖尿病是在成年诊断。 0~14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纬度显著相关,北方比南方发病率高,但在1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与纬度变化无关。这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有关。

该研究更新了全球糖尿病地图中的中国儿童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填补了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空白。研究者认为,中国1型糖尿病增加速度快,亟待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在关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同时,成人起病的1型糖尿病也不容忽视,亟待得到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卫生资源,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袁莉、郭立新、郭晓蕙、李秀珍(从左至右)4位专家在回答记者提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郭晓蕙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袁莉教授,广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李秀珍主任等专家与近40家媒体记者就1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流行趋势、诊断、检测、治疗、管理等话题进行面对面交流。

文/首席记者谭嘉

我国成人1型糖友猛增

来源:【生命时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孙 皎 □主治医师 邱婕萸真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大多是2型糖尿病患者,觉得1型糖友很少。然而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教授团队在内分泌权威杂志《糖尿病护理》上发表的研究却使人大吃一惊。该研究发现,在我国2170万的人群中,1型糖尿病发病率从2007年的2.72/10万人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年龄段,发病率为7.15/1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30岁以上成年1型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增加,预测到2027年,发病率将较2017年增加1.57倍。尽管传统将1型糖尿病归类为青少年发病,但数据显示,高达50%的病例发生在成年期,因此不可大意。

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受特定遗传基因、病毒等因素影响,产生了针对胰腺的各种自身抗体,破坏了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绝对缺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九成以上的1型糖友有针对特定β细胞蛋白的可测量抗体,包括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胰岛抗原2等。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只有一种自身抗体的人不会发展为1型糖尿病,但多种自身抗体共存会加速1型糖尿病的发生。数据显示,到18岁为止,血清中两种或更多抗体的儿童发生临床1型糖尿病风险为84%。

30岁以上成人1型糖尿病之所以急剧增多,环境因素可能发挥了更大作用。基础设施的改变、生活方式的西化和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是成人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儿童时期肥胖、营养不良和病毒感染则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有关。据统计,多达50%的成年人1型糖尿病最初可能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因此,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筛查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必要时联合多抗体筛查,且进一步筛查胰岛自身免疫性T细胞。

此外,相关文献表明,母亲妊娠肥胖、妊娠期肠道病毒感染、较晚的分娩年龄及剖腹产等母婴因素,较高的出生体重及青春期肥胖,早期较高的麸质或纤维的饮食,维生素D缺乏,早期的呼吸道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因此,建立系统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特别是针对风险最高的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学前学校进行教育干预,对于预防1型糖尿病青少年急性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胰岛素仍然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贴近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模拟生理胰岛素释放的多剂量胰岛素方案,各种具有不同作用起始点和持续时间的胰岛素类似物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控制隔夜和餐间的基础胰岛素,以及餐前注射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等。此外,有条件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选择胰岛素泵。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磅!中国首个大规模人群调查1型糖尿病发病率结果发布

编者按:最近,杨金奎教授团队在著名的Diabetes Ca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007~2017年中国2170万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统计,推算出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该研究意义重大,是中国首个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大规模人群调查。论文第一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刘畅博士。

研究背景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各国差异很大[1],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的发病率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发病率都比较低[1,2]。根据全球糖尿病研究项目(DiaMond)的调查[3],1985~1994年中国儿童T1DM的发病率仅为0.51/10万人年,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翁建平教授等人在2010~2013年调查发现[2],中国所有年龄段的T1DM发病率估计为1.01/10万人年。

全球范围内T1DM的发病率在过去的三十年有所增加[4]。研究认为,环境和行为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但是,T1DM在中国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仍然较低。自1994年迄今为止,虽然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大陆城市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仅有5项[1,2,6-8],2013年之后就没有了中国人群T1DM发病率的研究。另外,目前的研究均仅限于对医院病例报告的回顾性分析,不能外推到中国自然人群。而且大多数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时期,而较少关注成年时期[9]。事实上,成人初发T1DM并不罕见,中国广东的一项调查发现30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为0.69/10万人年。

正因为以上原因,既往的中国T1DM发病率可能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杨金奎教授团队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的一项基于人群的T1DM数据进行了纵向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研究吧。

研究方法和结果

该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BMHCIC),该中心负责大北京地区的人口和卫生健康信息,接收153个有资格诊断T1DM的诊疗中心上传的新诊断T1DM数据,覆盖了大北京地区的8个城区和8个郊区各年龄段2170万常驻居民。

研究者按年龄组和性别分别计算T1DM的年发病率和95%CI,使用泊松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GM)预测T1DM的发病趋势。

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2170万人群中有6875例新诊断T1DM,累及各个年龄组,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年龄段,为7.15/10万人年 (95%CI:5.28~9.7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最低的是75岁及以上年龄段,为1.49/10万人年 (95%CI:0.97~2.29)(图1)。

图1.不同年龄段T1DM的发病率

T1DM的发病率在十年之间明显增高,从2007年的2.72/10万人年(95%CI:2.51~2.93)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年(95%CI:3.38~3.78)。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 0~14岁和15~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增加,但≥30岁年龄组的T1DM发生率从1.87/10万人年显著增加到3.52/10万人年(P<0.05)(图2.A)。研究者预测T1DM的发病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增加1.57倍(图2.B)。研究者分别使用泊松回归及GM模型预测10年后各年龄组T1DM发病人数(图2.C),预估2027年的T1DM群体中18.80%为0~14岁年龄组,7.43%为15~29岁年龄组,73.77%为30岁及以上年龄组。

图2.T1DM发病率和使用泊松回归及GM模型预测的T1DM发病趋势

另外,男女患病比例各年龄组不同,30岁以下年龄组为0.885 (95%CI:0.813~0.952,P=0.002),3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1.272 (95%CI:1.200~1.350,P<0.001) 。诊断时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病率为31.10%,调整年份后,无论性别如何,0~4岁组的酮症酸中毒百分比最高,为52.52%。

研究结论:此次研究发现T1D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之前的报道,且呈现上升趋势。按年龄组分析发现,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但T1DM发病率只在30岁及以上成人中急剧增加,在青少年中则没有明显增加。患病男女比例以30岁为分水岭,30岁以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0岁及以上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该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该研究意义重大,是中国首个针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的T1DM流行病学调查,比既往的基于医院病例报告的回顾性分析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该研究发现中国T1DM发病率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显著高于既往的数据,且在10年间发病率逐年上升,说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T1DM发病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T1DM发病率的增高只在3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出现,提示早发型T1DM 和晚发型T1DM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着不同,为进一步深入探索T1DM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一样,T1DM诊断属于临床诊断,而成年发病的T1DM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MHCIC对于长期应用胰岛素(>1年)、诊断后1年未使用其他降糖药、胰岛功能缺失、诊断年龄和自身抗体阳性等因素进行了年度审查,以区分T1DM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专家简介

杨金奎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2019年入选“北京学者”。

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主任。

重点开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和胰岛功能与分子标记物的基础研究。2006年发现冠状病毒 ACE2 受体对糖代谢的作用;2018年提出胰岛素分泌“双开关”控制理论;2017年发现尿微量触珠蛋白预测糖尿病肾病新方法。2021年发现黄连素降糖作用分子靶点。获国家新药证书 3 项,省级科技成果奖 6 项。发表SCI论文92篇,被引超过3500次。

参考文献

1. Karvonen M, Viik-Kajander M, Moltchanova E, Libman I, LaPorte R, Tuomilehto J. Incidence of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worldwide. Diabetes Mondiale (DiaMond) Project Group. Diabetes Care 2000;23:1516–1526

2. Weng J, Zhou Z, Guo L, et al.; T1D China Study Group.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13: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 2018;360:j5295

3. Yang Z, Wang K, Li T, et al. Childhood diabetes in China. Enormous variation by place and ethnic group. Diabetes Care 1998;21:525–529

4. Mayer-Davis EJ, Lawrence JM, Dabelea D,et al.;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Incidence trends of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among youths, 2002-2012. N Engl J Med 2017;376:1419–1429

5. Lawrence JM, Imperatore G, Dabelea D,et al.;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 Group.Trends in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among non-Hispanic white youth in the U.S., 2002-2009.Diabetes 2014;63:3938–3945

6. Wu HB, Zhong JM, Hu RY, et al. Rapidly rising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0-19 years in Zhejiang, China, 2007 to 2013. Diabet Med 2016;33:1339–1346

7. Zhang H, Xia W, Yu Q, et al.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ldren aged 0-14 years in Harbin, China (1990-2000). Prim Care Diabetes 2008;2:121–126

8. Gong C, Meng X, Jiang Y, Wang X, Cui H,Chen X. Trends in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incidence in Beijing from 1995 to 2010: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based on hospitalization data.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17:159–165

9. Chiang JL, Kirkman MS, Laffel LM; Type 1 Diabetes Sourcebook Authors. Type 1 diabetes through the life span: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4;37:2034–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