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型糖尿病50年(50岁二型糖尿病控制标准)
我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10个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今年85岁,患糖尿病47年,目前健康状况: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没有明显并发症,正奔跑在患糖尿病超过50年的闯关路上,我有信心挑战成功。
本文作者:王文英,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
我在抗糖路上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许多教训及纠错的办法,愿意与大家分享。
1.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回首过去,我走的抗糖弯路太长太多,吃亏不懂糖尿病管理知识,被错误的控糖管理方法给误导了多年,如饥饿法、高脂饮食法、吃糠咽菜法,听信各种偏方,喝银杏叶、柿子叶茶等等。
弯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管理糖尿病必须掌握知识,必须学以致用,必须用知识引领“五驾马车”才能奔跑,知识就是健康,健康离不开知识的引领。
得了糖尿病,最怕不懂知识,在错误的抗糖路上徘徊,甚至错上加错。
2.一定要吃早餐
不吃早餐,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危及生命。
1978年,我在河北承德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早餐不敢吃馒头、稀粥,害怕餐后尿频,跑厕所影响工作。为了精力充沛,会前空腹围着招待所的楼跑了一圈,提提神。
会议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医生和周边的人都吓坏了,幸好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
自那以后,我不敢不吃早餐了。
3.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即使吃低升糖食物,多吃了血糖照样飙升。比如西瓜含糖5.6%,但不可多吃,多吃等于喝糖水,吸收快,一次最多吃带皮西瓜200克。
4. 饭后一定要活动
饭后不动,坐着看电视,感觉挺舒适,可血糖不知不觉高上去了,自我感觉浑身乏力。
餐后能站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最好餐后1小时能够让自己动起来。
5.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道听途说吃偏方,对身体伤害很大。我曾经吃麦麸炖稻草根,上吐下泻,特别难受。
6.用餐别偷懒
以前我用餐图省事,早餐一碗稀粥,烧饼夹油条,餐后血糖由餐前6-7mmol/L上升至餐后13-15mmol/L,翻了一倍多。
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不能图省事,图快。
7.用餐15字方针
我是这样做的:主食固定量,副食交换份,总能量控制,15字方针。
米饭、粥、固定用餐碗,面食包子、饺子数个吃,面粉称重,一斤面粉做饺子60个,或做包子20个,每餐主食控制在75克之内。
副食使用食物交换份变着花样吃,每天吃一个鸡蛋,2-3两肉,上午1袋鲜奶,下午一盒酸奶,鸡、鸭、鱼肉每周吃1-2次,确保营养均衡。
8.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为了控制早餐后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我的做法是:先吃蛋喝奶,吃包子、饺子的馅,过1小时再吃包子或饺子的皮。通过多次指血监测,验证了这种做法血糖波动小,既符合分餐制,又有针对性调理2型糖尿病。
另外,刚出锅的馒头、包子、饺子、米饭、粥不要马上吃,放凉一会再吃,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
专家说了,放凉一会吃,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吸收就慢了,血糖就不会升得那么快了。
9.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生活中,我细心摸索,多次测血糖发现,凡在饭店用餐,血糖总是高,吃一盘炒鸡丁加一小碗米饭,血糖飙到13mmol/L,原因是菜里放糖多。
饭馆里做的菜离不开糖,用糖调味,口感好,连玉米饼子都放糖。
一位糖友天天吃玉米面饼子,粗粮加清水煮菜,可是血糖仍然高,后来追问卖饼老板娘才知道饼里放糖,口感好,买的人多。
另一位糖友告诉我,疫情期间,附近商店关门,只有一家卖发面大饼,她天天吃这家的大饼,血糖越来越高,换了降糖药也不下降,医生让她查原因。
原来是因为面饼放糖发酵快,膨胀得好,口感好。这位糖友吃得量比较大,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值得借鉴。
10.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糖尿病逼我下厨学做饭,不敢偷懒吃外卖。
- 杂粮饭制作方法
材料:大麦粒、燕麦米、黑米、荞麦米、薏米、各种豆类(黑豆、豌豆、花豆、绿豆、红小豆)、糙米,熬成粥或蒸成饭,食用后血糖波动小,既营养又美味,适合炎热的夏天食用。
- 面食制作方法
全麦面、荞麦面、白面混合,制作包子、饺子、菜饼,用牛肉、芹菜拌馅口感好、食欲大增,能吃饱、吃好、抗饥饿,还能保持血糖稳定。
我常吃西葫芦、芹菜、红萝卜、小白菜、苦瓜等各种蔬菜制作的菜饼,换着花样吃,嘴巴再也不用像40年前那样吃苦挨饿了。
现在,我天天吃饱、吃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新时代小康生活。
糖友朋友们加油!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学好健康知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走科学抗糖路,当好控糖第一责任人,击败糖尿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王文英
10个控糖经验
- 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 一定要吃早餐;
- 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 饭后一定要活动;
- 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 用餐别偷懒;
- 用餐15字方针;
- 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 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 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本文点评专家
糖友云诊所主任;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兼任健康中国科普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多种糖尿病专业期刊编委;
专家点评:我与王文英老师熟识,她既是糖尿病患者,又是许多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老师;她关爱糖友,热爱与热心公益,愿意并善于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特别是糖尿病的科普教育和知识宣传。
王文英老师虽有“糖龄”47年,但仍然是糖尿病的健康者,虽然有糖尿病,但并无糖尿病并发症,健康指标是很好的,如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得很好,体型很好,精神状态、体力和脑力仍然非常好。
她的经历和形象就是实例,告诉我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防可治,患有糖尿病多年,依然可以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王文英老师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她工作领域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糖尿病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
她不仅仅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糖尿病知识,还不断分析和总结个人的抗糖经历和体验,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传播科学信息,造福于患者,贡献于社会。对此,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敬佩。
本文中,王老师总结了她本人这些多年来的控糖经验体会,提出了10条个人的抗糖经验。这10条经验大多具有普适性,如多学糖尿病知识,相信科学,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注意健康饮食,吃得合理,吃出健康,吃出血糖稳定;适当活动;尽量不在外面餐馆吃饭等。
这些都很重要,在我从事糖尿病临床专业四十余年的过程中,见到过不少由于学习知识不到位,落实科学合理的医嘱不到位;既不相信医务人员的医嘱,也不相信身边亲人的关爱,而是相信素不相识路人所言和网上等媒体的所谓偏方;不相信降糖药物而迷信保健食品等等以致酿成许多悲剧。
花了钱和时间,结果带来了糖尿病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误了自己的性命。
10条经验中也有一些具有个体的特殊性,也就是这些对于王老师本人是有效的合理的,但对于他人不一定适用。
尤其是吃什么、吃多少和如何吃这类问题。
因为每位糖友的糖尿病病程、体型、胰岛细胞功能以及器官功能、服用的药物或治疗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病友偶尔吃冰棍、甜品,不见得会引起血糖升高;有的病友喝稀饭也不会引起血糖陡升;还有的患者吃了西瓜后血糖反而降低。
至于个人能够吃什么和不适宜吃什么以及吃多大量,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个体化的体验与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自我监测血糖,通过规律的进食和运动,观察血糖变化及其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可行性问题,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难以做到自己制作点心、食品,也没有必要米面定量到克,吃饺子馄饨这类一定是几个就可以、多一个就不行,而是总量差不多就可以,因为我们人体有个自我调节和适应的机制,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
当然,我说的是差不多,而不是差得很多。
所以,自我血糖监测至关重要,尤其是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时,可以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这种变化对于自己的血糖控制是否合适。
II型糖尿病 | 5年糖尿病患者逆转的康复历程
·康复日记·
患者亲笔感谢信节选
这是一个糖尿病患者真实的治疗经历。
01
5年前我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
当时我体重偏胖,并且家族中的男性均是糖尿病,且都寿命不长。
我减肥减下来12kg,但是仍需服用二甲双胍降糖治疗,血糖还是稳定不降。
我开始辟谷、喝降糖茶......
只要有能降糖的方法我都要去试一试,心里总想着万一呢?万一有效呢?
可是现实是几乎所有我试过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到最后都快要放弃了,连降糖药都不想吃了。
我一度自暴自弃的放弃了饮食管理,我觉得得了糖尿病就是家族的噩梦,是我怎么做也无力逃避的!
02
遇到康复中心也是缘分使然,看到了一些在治疗中的患者对他们的肯定,了解了一些针对心肺糖疾病的治疗之后我希望之火再次蠢蠢欲动。
医生说我的这种情况可以在完全停药的情况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可以签订协议,这重拾了我治疗糖尿病的信心。
治疗师给我按上一种能够监测血糖的仪器,并且告诉我随时随地都能在手机上看到我的血糖变化。
开始练的时候,要把自己的习惯改过来,真是难受啊!
03
治疗师发现我每次都是餐后血糖高,训练完血糖降的都很好,于是和医生会诊后考虑我这是饮食控制不好。
治疗师为我进行血糖监测,并且医生、治疗师为我组建了一个群,让我把每天吃的东西都发到群里,这一发照片就发现问题了,原来是我吃的太油了,于是赶紧调整,结果隔天再看血糖数据,发现血糖比之前明显降低啦!
我的训练慢慢步入正轨,结果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血糖控制的越来越好,逐渐到正常啦!
我也是心中很兴奋,又没管住嘴,饺子、肥肉真是香啊,结果第二天血糖又变化了。这让我崩溃啊!
难道让我以后都告别美食吗?那可真是太痛苦了!
第二天我赶紧把我的血糖变化告诉了医生,结果不出意外的被说一顿。
04
康复医生
你知道为什么你会得糖尿病吗?
那不就是因为我们家全是糖尿病呗
是的,家族糖尿病是有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医学上统计糖尿病家族比普通人多5倍的易感率。
但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吃的太多,代谢的太少。
胰腺的工作就是分泌胰岛素,分解血糖、提供能量,假如我们不停的吃吃吃,胰腺24小时加班得有多累,不出问题才怪。
那如果我们反过来,少吃、多运动,这样就对了吧?
错!
怎么又错了?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适量的吃、控制各种食物的总摄入量(总热量)保障身体的需要,因为本身糖尿病就是胰腺功能受损,身体本身就不能很好的利用血糖(能量),所以身体其实是缺乏营养的,我再控制这、控制那,对身体来说更没有益处。
碳水化合物(主食 粗细搭配)50%(占总量),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30%,蛋白(瘦肉、鱼、虾、豆制品)20%,并且每天保证500g蔬菜,200-300g水果,每日油量<25g,盐<6g。
这回记住了吗?
那好吧,那我吃的多,多运动可以吗?
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前期你要严格控制,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恢复您的胰腺功能,不管怎样,如果多给胰腺恢复时间,它就能更好的为你工作,这样才能偶尔吃些偏高热量东西的时候不会血糖又像过山车一样。
05
现在的我不光在管理中心锻炼,还和治疗师领了家庭任务,并且我自己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对运动也开始慢慢喜欢上了。
我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创造条件多做运动,回家后吃过晚饭后去广场参加鬼步舞的练习,通过不断的训练,这两周我的血糖稳稳的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掌握了吃和动的原则后,我偶尔吃些喜欢吃的东西,血糖居然也在正常的范围内,真是太神奇啦!
回家后和家里人一说,大家都要来看看,无意中我成了打破家族噩梦的希望,心中的大石也是落了地!
患2型糖尿病7年,停药2年,如今血糖控制达标,我的经验分享给你
我是2014年12月被确诊的二型糖尿病的,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我现在已经停药两年半,主要靠饮食、运动控制血糖。
在停药的时间里,我的空腹血糖在4-5.6之间,餐后血糖在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5.3%左右,我把这几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心态的调整与转变
在我42岁那年被确诊2型糖尿病的时候,我当时感觉我的时间末日要来了,因为读高中的时候生物课上听老师讲过糖尿病的并发症,知道得了这个病意味着什么。
我连续几夜晚睡不着,这对于一个喜爱美食和饮酒的我来说一切美好生活完了,剩下伴随我的只是打胰岛素和吃药当我正处于消极和迷茫的时候,医院组织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学习。
当医生讲到只要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同样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能把生活更加有品质与健康,于是我给自己鼓气,患上糖尿病是无法改变的事,我要接受现实,要听医生的,认真接受治疗,控制血糖。
通过治疗,我于2015年5月停止了胰岛素注射,改用口服降糖药,再到2016年停药,停药到现在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经过这几年的治疗,我感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
我的饮食疗法
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吃多了血糖就高,吃少了,身体 所需的营养就跟不上,很容易就诱发低血糖。所以说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在我患病以前,胃口好,能吃能喝,患病以后,医生建议按照糖尿病饮食,可我总感到饿。有时实在太饿,就多吃一点,血糖飞窜。
可当我尽量少吃的时候,低血糖又找上了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我早餐以营养为主,每天一枚鸡蛋,一杯牛奶,再加上少许面条或杂粮馒头,中餐杂粮和大米按1:1比例食用,再加上新鲜蔬菜和鱼肉,种类多样化,到现在我还是按照这样的食谱饮食。
血糖监测常态化
在患病期间,几乎每天全天候监测血糖(空腹、早餐前、早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并记录结果。
每月去医院复查时,认真听取门诊医生对我的血糖建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现在我血糖稳定,还是坚持每周最少一天全天坚持血糖,只有勤监测,才能掌握自己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坚持运动控糖
在我患病住院期间,由于 情况不好,每天 打完针都呆在病房,主治医生多次查房都对我说饭后半个小时多出去走动。
我当时没有理会到走动的意义,经过这几年自己的亲身实践,终于明白主治医生要我走动的目的和意义,餐后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我现在的运动方案是每天三餐后半个小时去户外快走一个小时,每餐饭后运动步数大约为八千步左右,基本每天运动两万多步。这几年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从患病到现在已经快五年了,在这五年期间,我改掉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我发现身体比原来更健康.
每次去医院检查,各项数据都没有超标,每次去到医院给我们主治医生看结果,她说的一句话就:看到你恢复到这样的程度,作为医生我特别有成就感。希望你继续保持。
现在我相信,只要自己今后在控糖路上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好,能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