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散瞳(糖尿病散瞳散不开怎么办)
全国爱眼日|检查眼病,可以给眼底“照张相”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眼科医师 冯庆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郭思 通讯员林惠芳
图/视觉中国
2020年6月6日,第25个全国爱眼日到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宣传口号涉及近视、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其中的“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眼底,是指临床上用肉眼无法窥见的眼球后节球内组织,简单来说就是看不到的那部分眼球,包括中间葡萄膜、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外界光线进入眼球后,眼底的视网膜感光并形成信号逐步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加工、翻译形成视觉。
我们的眼底如果出现一些疾病,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病变等,往往会对我们的视觉造成严重影响,而有些眼底疾病一开始出现时没有任何症状,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治愈。研究发现,80%以上的眼底疾病可以通过及早发现进行预防,因此眼底检查非常重要。
眼底检查有很多种,包括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或接触镜、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等,其中眼底照相可以通过直观方式观察到眼底的形态学变化,是比较主流的眼底检查手段。
目前医院常见的眼底照相有两种,彩色眼底照相和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一般要先进行散瞳,通过眼药水将瞳孔扩大,再使用专业的眼底照相机对各个方位进行拍照,直接正对瞳孔拍到的是后极部,可以观察到视乳头、黄斑这些重要结构,然后沿着后极部划“米”字对各个方位进行拍照记录,明确整个眼底的情况,但彩色眼底照相需要散瞳,耗时比较长,而且散瞳后会出现畏光、视近物模糊等情况,往往需要等数小时药效消退才会恢复,因此比较耗时耗力。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一般无需散瞳,患者通过注视视标,机器自动捕捉眼底图像,更加快捷和舒适,一般只需要数秒就可以对视网膜进行几乎全方位的拍照,非常适合眼底疾病的快速检查以及眼底的日常筛查等。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物重影、变形,眼前黑影遮挡,视物范围缩小等往往提示眼底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前往医院眼科,进行眼底照相等检查才能明确病情,每年体检时也可以选择进行眼底检查,筛查自身有无眼底疾病,而老年人、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血液病等人群眼底容易出现病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眼底。
礼茜医生:糖尿病8项检查,第3项很重要,太多人忽视了
得了糖尿病,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控制好血糖,就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可引起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糖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呢?
1.检查是否存在其他代谢异常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腰围、血尿酸等。
2.心血管并发症筛查
常规筛查做心电图,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
3.脑血管并发症筛查
常规检查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
4.糖尿病眼病筛查
做眼底检查,如果有条件尽量做散瞳眼底检查,可以更好的观察眼底。
5.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检查,可以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
6.下肢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筛查
包括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行试验、颈动脉杂音、股动脉杂音、足背与胫后动脉检查。部分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踝肱指数(ABI)。
观察有无足部损伤、感染、皮肤受压溃烂、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7.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步筛查做踝反射、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频谱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卧位和立位血压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判断是否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胃电图和胃窦十二指肠空肠测压对诊断胃轻瘫有帮助。
夜间阴茎涨大试验和阴茎肱动脉血压指数测定可以帮助了解男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情况。
超声检查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膀胱功能以明确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8.口腔检查
每年到口腔专科做一次牙周检查。
此外,如果血糖难以控制,需要进行胰岛功能检查,酌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这样便于选择降糖药物,避免增加肝肾负担。
- 由于1型糖尿病起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一般可以在确诊5年之后,开始做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 2型糖尿病由于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典型,发病同时有可能已经伴有并发症,因此确诊之后就需要进行并发症的筛查。
- 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每年筛查一次,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就是上述检查项目出现异常的患者,根据病情每3-6个月复查一次。
希望各位糖友都能有一个合理的控糖方案,把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内,尽可能延缓或者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科普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如何防治“糖网”
专家简介
陶明,主任医师,副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甘肃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甘肃省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从事眼底病诊治工作多年,对各种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玻璃体手术、眼底内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
糖尿病会影响眼睛的各个部位,比如糖尿病患者容易长麦粒肿、患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白内障、角膜上皮剥脱,还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眼科手术以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多、角膜水肿、角膜上皮损伤、眼内炎等并发症的危险也相应增加。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眼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各种致盲眼病中约占8%。
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超过10%,也就是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在1.3亿-1.5亿左右,而这其中约有35%的糖尿病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因为糖尿病受医疗技术影响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防和发现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控的。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生糖网的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情况。病程大于10年的患者中,超过7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网,病程大于20年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将超过90%。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降低1%,糖网发生的风险将降低21%,进展的风险将降低43%。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血糖,防止血糖波动,预防糖网的发生远比出现糖网后再进行治疗要重要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危险因素也会增加糖网发生的几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贫血、肾功能不全、妊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没症状不等于没眼病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多,当他们的眼睛有一些轻微改变时,常常误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衰退或者白内障。另外,糖网一般由视网膜中周部开始,早期对视力没有明显影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从来没有进行过眼科检查,等到出现视力下降再来检查时已经进入了晚期,治疗困难而且效果也不好。也有不少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眼睛的问题,眼科医生怀疑是糖尿病引起的才去检查血糖,结果发现已经发展为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了。
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糖尿病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就越高,潜在的致盲危险也越大。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高血糖和高血压可以损伤视网膜血管。受损的血管会引起出血和渗出,视网膜水肿,导致中心视力变差。与此同时,视网膜生长出新血管,进一步导致视力下降。糖尿病还会导致糖尿病性的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的白内障,均会导致视力下降。后期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落、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最终导致失明。
糖尿病患者从确诊时就应当立即到眼科进行眼底散瞳检查,如果发现已经有糖网表现,应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暂时没有糖网表现的患者也应当每年检查一次,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患者无论眼底是否有糖网表现,都应当每1-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如果已经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闪光感、眼前漂浮物、看东西变形或者视物遮挡、眼红、眼疼等症状,可能已经患了糖尿病眼病,应当尽快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
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和散瞳后的眼底检查是糖尿病患者应当进行的最基本的检查。由于糖网的病变经常出现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在不散瞳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因此散瞳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眼科的OCT检查是一项无创的眼科检查,它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引起的黄斑水肿是非常有帮助的,往往比医生的肉眼判断更为准确。对于一些有视力下降或者视物变形的病人,如果怀疑存在黄斑水肿,必须做OCT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糖网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之前通常被称为背景期或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之后通常被称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导致失明,然而可防可控,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非常重要。预防糖网病的发生,最为关键的是要控制血糖。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眼部病变仅是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显示,糖尿病20年病程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占到60%-70%。因此,长期稳定的控制高血糖,能防止或延迟糖网病变的发生及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治疗合并存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以及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次,要定期检查眼底、眼压、视力。
初患病的糖友,确诊糖尿病的同时,应该马上进行眼科检查,根据情况,以后每年遵医嘱检查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