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首程(糖尿病首程血糖控制不佳)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内外兼修谈控糖」“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疗要点

作者:孙婧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例在临床中少见的病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疗要点与普通1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通过病例和相关文献,我们一起来回顾和学习一下。

病例分享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9月,四肢麻木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9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口干、多饮、多尿,无多食,无消瘦,予药物治疗后(具体不详)出现嗜睡,无意识障碍,无烂苹果味气味,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心悸、胸闷、胸痛,遂于外院急诊就诊,查“糖化血红蛋白 7.5%,葡萄糖 55.93mmol/L,血气PH 7.34,乳酸 0.7mmol/L”,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治疗后(具体不详)症状好转,出院后“诺和锐特充16U-16U-16U 长秀霖 26U/睡前”治疗。

2021-6-1于我院就诊,查空腹血糖:9.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8mmol/L↑,β-羟丁酸:0.40mmol/L↑,PH 7.4,空腹C肽、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C肽、胰岛素低,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GAD 17.86U/ml),脂肪酶偏高,诊断暴发性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性酮症,入院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出院予优泌乐6/14/2U 来得时33U/睡前降糖治疗,出院后逐渐改降糖方案为诺和锐6/6/6U 甘精胰岛素26U。2月余前出现四肢麻木,自诉近期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于10mmol/L以内,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欠佳,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近9月下降约8kg。

既往史:20年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个人史:无特殊。

婚姻史:已婚,配偶身体健康,育有2子1女,子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大姐曾患糖尿病。

查体:T:36.4℃,P:82次/分,R:20次/分,BP:123/77mmHg,体重76.4kg,身高179.5cm,BMI 23.71kg/m^2。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不肿,足背动脉搏动可。

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

生化、肝功能:

血脂:

心功酶:

胰腺二项:

糖化血红蛋白:12.0%↑

乳酸、β-羟丁酸:

胰岛功能:

胰岛素抗体和糖尿病自身抗体:

糖尿病肾病筛查:

四肢多普勒血流图:右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15, 左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04,提示双下肢血供正常;

震动感觉阈值检查-足部感觉神经:浅感觉正常;

眼底照相:正常眼底;

血管超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未见异常;

诊断

1.暴发性1型糖尿病(主诊断);

2.1型糖尿病性肾病(G1A2期);

3.1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4.高脂血症。

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发作,病情反复;

2.以口干、多饮、多尿起病,病程初期糖化血红蛋白(7.5%)、血糖(55.93mmol/L)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升高程度不相符;空腹C肽/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C肽/胰岛素降低;迅速进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GAD 17.86U/ml),既往曾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予诺和锐6/6/6U 甘精胰岛素26U/睡前降糖治疗;

3.患者既往肌酐:88.26umol/L,eGFR 95.26,尿白蛋白:肌酐:92.25mg/gCr↑,诊断糖尿病肾病(G1A2期);

4.患者感觉阈值:病人浅感觉(小纤维神经病变)有受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5.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治疗方案

➤降糖:来得时18U 早上7点 优泌乐 6U/6U/6U 三餐前皮下注射

伏格列波糖片 (200ug) 每日三次 口服

➤调脂: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 每晚 口服

➤营养神经:依帕司他片 (50mg) 每日三次 口服

甲钴胺片 (0.5mg) 每日三次 口服

总结:

1.患者中年男性,体型瘦长,慢性病程急性发作,首次发病以DKA起病,当时糖化血红蛋白 7.5%,葡萄糖 55.93mmol/L,考虑暴发性1型糖尿病,入院后降糖方案调整为甘精胰岛素针(来得时)(12iu)早上7时 赖脯胰岛素笔芯(优泌乐)(早餐前7U 午餐前6U 晚餐前6U),目前患者血糖尚可。

2.患者目前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3.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暴发性1型糖尿病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相比,该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胰岛功能衰竭等。

4.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 1 型糖尿病相同;需要胰岛素治疗,且胰岛素用量大,血糖脆性大,需密切关注血糖,避免低血糖。

5.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丧失及相关的代谢紊乱,可能同时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损害,定期复查生化、电解质、肌酸激酶等。该类型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比经典1型的出现早,且可伴有胰酶升高,但无胰腺影像学改变,需注意密切关注。

知识点分享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一种急性发病的T1DM,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分型标准,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报道主要见于东亚人群:在日本约占急性T1DM的20%,在韩国约占急性T1DM的7%,在欧洲后裔中罕见。

一、FT1DM的主要临床特征

包括:

➤突发;

➤高血糖症状持续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 1 周);

➤诊断时几乎没有C肽分泌;

➤诊断时酮症酸中毒;

➤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

➤血清胰酶水平升高;

➤疾病发作前频繁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

二、若符合以下标准即可临床诊断

1.发现血糖升高1周便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2.初诊时血糖≥16.0 mmol/l,HbA1c<8.5%;

3.空腹血清C肽<0.10 nmol/L(0.3ng/mL) ,胰高血糖素兴奋后或进食后血清C肽峰值<0.17nmol/L(0.5 ng/mL) 。

该病的其他表现:

➤胰岛抗体常为阴性;

➤98%的患者血淀粉酶等升高,胰腺超声无异常;

➤70%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前驱症状 ;

➤常在妊娠或分娩后发生

三、FT1DM的治疗原则与1型糖尿病相同

➤若有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纠正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首选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或基础加餐时胰岛素强化疗法;

➤细胞功能急骤丧失,合并胰腺外分泌异常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应密切监测血生化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对FT1DM血糖控制难度大,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所以,在临床上对于FT1DM应做好糖尿病宣教,尽量控制血糖平稳达标,延缓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007;3:36–45.NEJM. 2000;342:301–7.

[2] WHO2019:糖尿病分类

[3] J Diabetes Investig. 2012;3(6):536-9

[4] Diabetologia. 2007;50(3):531-7

有这么几个症状,糖尿病就已经可以确诊

前几天,一个患者来访,自诉双脚面浮肿。见患者双下肢脚背浮肿,按之皮肤迟缓复位,按双下肢亦轻微水肿,问其脚肿已近一周。又见患者双下肢多处红斑,出血点反复不愈合。问其他有何不适?患者诉近2年口干多饮,嗜食煎炸甘味食品,食多人却消瘦。患者夫人诉其睡后汗出湿衫,醒后汗止。问其二便,小便少而黄,大便干结,三日一解。患者近一年多未到医院做任何检查。

综合以上情况,本药师首先认为该患者有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已有口干、多饮、多食、消瘦的症状,但无多尿,因客人盗汗严重,津液耗损,出现少尿、便秘的内热症状以及伤口反复溃破难愈的周围血管病变,还是符合糖尿病的诊断症状。其双下肢水肿,又需要与肾功能损害病区别。随嘱客人次日进行血常规、肾功能、空腹血糖的检查。

次日该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正常,肾功能检查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24ml/min,空腹血糖21.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80%↑。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确诊患者为糖尿病人。内生肌酐清除率示肾功能还没有较严重的损害。因此,本药师建议患者到医院肾病科或内分泌科进行规范化的糖尿病治疗。

口干,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都是糖尿病的典型性症状,有时候多尿、消瘦表现不明显,出现以上症状就已表明有可能是糖尿病了。盗汗、水肿、下肢伤口破溃反复难愈是糖尿病发展的合并症状,提示糖尿病发病已有一段时间。

糖友要当心!同济专家教你胰岛素“四部七区顺时针”注射法

楚天都市报9月5日讯(记者陈媛 通讯员 常宇 蔡敏)湖北随州的程先生今年53岁,10年前因口干,多饮,多尿前往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糖尿病。一年前程先生开始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近半月来,程先生发现血糖控制不佳,而且右侧腹部注射部位出现拳头大小红肿,硬块。

8月25日,他到同济医院内分泌内科就诊。检查发现,程先生血糖波动在10-16mmol/l左右(正常情况血糖在3.9-6.0mmol/l之间),并出现双下肢水肿情况,细心的护士发现程先生右侧腹部注射部位拳头大小的红肿,硬结。经询问发现,由于程先生注射胰岛素时一直没有更换注射部位,引发红肿的同时影响了胰岛素吸收,血糖控制也不到位。

同济医院内分泌科袁刚教授说,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因为许多患者以为只能在腹部注射。程先生的病情如果不及时处置,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另外,红肿硬节的皮肤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造成血糖波动,进而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慢性并发症。 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护理团队统计2013年数据发现,由于外来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方法及部位未得到正规培训,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很多患者腹部出现红肿硬结,甚至瘙痒、起皮疹、皮下脂肪增生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即便打了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各种各样的胰岛素注射问题使糖友们防不胜防。同期调查表明,住院患者中有高达74.7%的患者在胰岛素注射中不会规范轮换注射部位,即使患者有轮换注射的意识,却因记忆力差、穿衣服不方便、怕麻烦、不知道到底如何轮换等原因不规范注射。因此,同济内分泌科护理团队基于“患者安全 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让患者参与到治疗中,让患者学习“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长期使用这种方法注射胰岛素,不仅可以避免皮下脂肪增生,还能保证胰岛素有效的吸收,促使血糖达标。

于是,她们在入院的患者中开展了患者参与式医疗,为了帮助患者掌握注射方法和注射部位,他们还编写了顺口溜。一年后统计显示,住院患者的胰岛素注射规范轮换率提高到87.6%。

程先生入院后通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并予消肿等对症处理。护士张静带领护理团队手把手地教程先生学习“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腹部红肿消退;程先生也掌握了规范的轮换部位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同济内分泌科袁刚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一定要定期监测自身血糖,不能随意停药。坚持规范注射胰岛素,降低皮下脂肪增生风险,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有助于实现血糖长期达标的目标。

“患者参与式医疗”实施后,无论是患者满意度,还是患者参与的兴趣都有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病人对其健康的担忧。

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介绍,患者是“健康和医疗中最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也是医患医疗团队中最未被充分利用的成员”,由患者参与带来的积极转变,帮助医生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病情,改善相关的医疗安全,从而改善诊治效果。

背景资料:

什么是“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 四部其实很好记,小女生的最爱细胳膊细腿,小蛮腰和翘臀。那这四部就是: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腹部和臀部外上侧。 七区就更简单了:将这四个部分又细化分,从右到左,从前到后,日日换、周周换,每两次注射点的距离间隔1厘米以上,保证轮换的有效性。如果坚持使用这种方法注射胰岛素,不仅可以避免形成皮下脂肪增生,还能保证胰岛素有效的吸收,促使血糖达标。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也带来一套规范的注射流程。

顺口溜: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操,早晨起床揉揉腹,太阳对准脐正中,周一顺时到周日,太阳当头抖抖肩,三角符号对肩峰,垂直对准臂中线,周一顺时到周日,太阳下山抬抬腿,三角符号对腿根,周一顺时到周日,月亮宝宝爬树梢,宽衣就寝注射臀,三角符号髂上棘,周一顺时到周日,顺序您可要牢记。

糖尿病患者可以对照一下图表进行选择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