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算算算(我说糖尿病算什么)
科普贴|糖友们,快“算算”你吃对了吗?
糖尿病、肝硬化患者饮食上有啥需要注意的呢?事实上,合理饮食和健康膳食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北京佑安医院惠威医生贴心的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和建议,快算算你吃对了吗?
科学饮食
要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出每日消耗的热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2—20%,脂肪占20—30%)。
食品交换份
要按每产生90千卡热量的食物为“1份”,不同的食物“每一份”的重量不同,先计算出一天需要的热量,再折合成多少份,再选择食物的种类,在指定的份数内吃,各种食物可以相互转换,份数不变。
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1份 = 生粮食25g 或土豆、白薯、山药、藕100g 或鲜玉米棒350g= 绿叶菜、黄瓜、西红柿、茄子500g 或南瓜、菜花、青椒、萝卜350g或胡萝卜、扁豆 200g 或毛豆70g= 柿子150g 或苹果、梨、橘子、桃子、葡萄200g 或草莓 300g 或西瓜500g。
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1份 = 蛋50g = 奶160ml = 生瘦肉50g = 北豆腐100g = 虾100g。
以油脂为主的食物:1份 = 植物油10g = 花生米15g或西瓜子(带壳)40g。
如何计算一天的热量、份数
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热量(千卡)
理想体重(公斤)= 身高(厘米)-105 10%;
每日所需的热卡:查上表所得的 每公斤体重的热卡数 *理想体重;
每日所需份数: 上诉 每日所需热卡数 / 90(千卡/份);
最后再按上述比例(碳水化合物占50—60%(其中粮食类占40—50%、蔬菜水果公占10-20%)、蛋白质占12—20%,脂肪占20—30%)计算每一大类食物的份数,可以在大类份数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相互对换。
预防肝硬化三大并发症的饮食注意事项:
或外周浮肿者:若本身没有严重的低钠血症,应注意限盐限液体入量;
底静脉曲张:饮食切忌 硬、过饱、刺激性大(过酸、过辣、过汤等);
血症或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食入量,不能单纯按前面的计算方法,应从少量逐渐增加,观察上述并发症有无加重,摸索个体化的耐受量。(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惠威 特约主编/刘慧)
微信公众号:寻医问药看热点(xywykrd)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体重超过这个数,需要筛查糖尿病~(附赠减肥操一套)
这几天,翻看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20更新版《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觉得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个关键问题:无症状成年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筛查标准
原文截图如下:
主要包括了5个部分:
1、超重或肥胖(BMI≥25 kg/m²,亚裔美国人BMI≥23 kg/m²),且有下述1个或多个风险因素的成年人:
- 一级亲属(父亲、母亲、亲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
- 高危种族/人种,例如: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本土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太平洋岛民
-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
- 患有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或接受高血压治疗)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5mg/dL(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50mg/dL(2.82mmol/L)
-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
- 体力活动少
- 其它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症状(如严重肥胖、黑棘皮病等)
2、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HbA1C≥5.7%、糖耐量异常IGT [75克OGTT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血糖在5.6~6.9mmol/L ]),需每年复查一次。
3、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GDM)的女性需要终生监测,且至少每3年复查一次。
4、对于其他患者,应从45岁开始筛查。
5、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应至少每3年复查一次,并且要根据初始结果和风险状态考虑更频繁的检查。
在上述诸条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 亚裔
- BMI≥23 kg/m²
嗯,虽然你可能没有米国国籍,但正在通畅浏览本文的你,99%以上的几率是亚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中国人的超重标准不是BMI≥24kg/m² 吗?你自己的公号文里不也这样科普的吗?
没错!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现行的中国人超重标准确实是BMI≥24 kg/m²。然而,针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体重的要求会苛刻一些,因为,亚裔人种,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种。而从大数据来看,我们的体型稍微丰满一些,就会把这个危险系数增加,就更别提我国同胞嗖嗖嗖上涨的肥胖率……所以,ADA并没有恶意对亚裔人双标,而是尊重事实,以及出于保护和预防亚裔人、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初衷。
如何知道你的BMI是否超标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BMI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BMI
BMI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BMI = 体重(公斤) ÷ 身高(米²)
举例:身高1米6,体重60公斤,BMI=60÷1.6²,计算出来的数值为23.4。
快打开你的手机,用计算器算算你的BMI有没有超出23吧!如果你的BMI ≥ 23,且你确定有上述风险因素的至少一条,那就抓紧时间去找全科医生或内分泌科医生筛查一下吧~
体重这件事儿呢,屋主既往的文章中写过很多,既有饮食控制小窍门,也有运动减脂小秘笈。懒癌早期或者还没有患上懒癌的朋友,抓紧时间去复习一下。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采用何种方法控制体重,你终究是离不开运动这一“必需处方”的——管住嘴迈开腿,缺一不可。不过,身为社畜,大多数朋友下班后都没有时间或精力做长时间的运动。因此,因地制宜利用家里的小空间,做一些不占地儿不制造噪音的运动,是更适合大众的选择。
今天顺便给大家安利一套哑铃操,可以锻炼到全身大部分大肌肉群,男女皆宜。这套操我练过几次,还是挺有感觉的。运动基础差的,可以先练习一个循环(视频里是两个循环),并将哑铃换成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或者干脆就徒手,避免力量过大而受伤。运动基础好的,可以主动加量——视频里原本是2组循环,你可以加量至3~4组,也可以使用较大重量的哑铃,以增强难度。
视频观看地址戳如下链接:https://v.qq.com/x/page/y3062lptcm4.html
如果你隔日完成一次这个15分钟的视频,不出一个月,你的体重就会呈现下滑趋势。毕竟,没有哪个挥汗如雨的人会舍得大吃大喝毁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哒~
试试看吧!期待你的小蛮腰和马甲线哦~
同时,别忘了转告给你身边有风险因素的胖友们:体重无小事儿,健康最重要!若占了上述各条,还是要尽早完成筛查,以降低后续风险!
遂谦碎碎念:不怕胖,就怕病~
想要了解更多母婴、健康、减肥等前沿知识,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遂谦的营养小屋。
不想得糖尿病并发症?别光看糖化达标,这1指标才最关键!
持续的高血糖总让糖友们担心不已,可一旦高血糖控制住了,不少糖友就松一口气,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除了持续的高血糖外,血糖波动过大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也很大,甚至更为严重。
2018年CDS上,姬秋和教授发表了名为“拒绝波动”的专题演讲,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根据2018中国最新数据显示:
亚洲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主要原因是餐后血糖高。
血糖波动大,血管很受伤
近年来,大量询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糖波动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波动的血糖比单纯的高血糖危害更大。
有的糖友可能要问了 血糖波动听起来是正常现象啊,可是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急剧的升高下降,一般人都会感觉到惊吓甚至承受不住,更别提我们脆弱的血管了。
糖化血红蛋白一直是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如果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由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可能会出现糖化正常的现象。
要想更为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把血糖控制得更完美,则不可忽视血糖的波动。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而血糖的波动,则是加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帮凶。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在糖尿病并发症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糖波动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进而引发尿毒症,再如视网膜的病变,引起糖尿病眼病,都是因为对微血管的损害造成的。有的患者到晚期出现心梗、脑梗等,则是由于大血管的损伤引起的。
简单公式,算算血糖波动大不大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指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来判断餐后血糖是否达标,即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
假设早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A和B,午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C和D,晚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E和F,则PPGE即为(B-A) (D-C) (F-E)的值除以3。嘻嘻,其实不难呢,就是一个小学数学题目~
专家要求PPGE<2.2mmol /L有利于控制并发症发生。
当然,并非一次两次数字不达标都说明有问题,而是要看这个数值超标现象是不是经常出现,如果PPGE经常大于2.2mmol /L,就要看一下用药方案等是否合适,把情况告知医生,请医生给出专业意见。
如何控制血糖波动
1、进行标准化的胰岛素治疗
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一般采用每日四次胰岛素注射方案:一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 三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十分敏感,所有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应谨慎,不能自己轻易调整用量,以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
经济条件允许的糖友,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更理想。
2、重视生活规律
做到吃饭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最好每天保证 3 次正餐,3 次加餐。运动也要定时定量,每天保持固定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3、保持平稳情绪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在脆性糖友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噢,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
所以调整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喔~
5、加强监测
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全天多点测血糖,尤其是夜间2-3点的血糖监测,尽可能多地摸索血糖波动的原因及规律。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