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膏剂(糖尿病常用膏方配方)

广安门医院 0
文章目录:

广医名方 | 玉红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始创于1963年。医院老一辈临床专家、药学专家通过古籍、验方整理,临床验证,研制出一系列疗效显著、特色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9种剂型、103种注册备案中、西药制剂产品,广受患者信赖与好评。

玉红膏是我院自主研发的中药院内制剂(京药制字 Z20063212),具有清热凉血,祛腐生肌的功效,症见体表溃疡,经久不愈,肉芽生长缓慢,渗液绵延,疮口淡红或黯淡,舌淡苔薄黄,脉弦细。对各类手术后切口不愈合,体表溃疡经久不愈,以及防治长期卧床患者褥疮发生及扩散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1963年,广安门医院开始筹建病房,最初建立起针灸科、内科、外科三个病区。做为建院元老之一,时任广安门医院外科主任朱仁康带领医护人员,投入到外科病房的筹备中。

1950年,冉雪峰、卢英华、朱仁康(左3)、韦文贵共商医院建设。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疮疡、瘿、瘤、岩、肛肠疾病、皮肤病及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在对外科住院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医护人员发现,褥疮成为老年和瘫痪患者最大的威胁隐患之一。

褥疮又名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多见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问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60年代,朱仁康为西学中班学员讲授中医外科学

在针对褥疮、肛肠术后及其他久不愈合的创伤治疗中,朱仁康和医疗团队发现,采用以紫草、当归、大黄为主要药味的“生肌玉红膏”施于患处,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创面疼痛,防止褥疮的发生及扩散。

皮肤溃疡,痈疽、烧烫伤、伤口久治不愈多由于外感六淫及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气引起,可采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或其他疗法。常用外治药物的剂型有膏药、油膏、散剂等。油膏剂应用上有柔软、滑润、简单易用,尤其对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合适。通过我院医药专家的共同研究,对“生肌玉红膏”加减化裁,研制成功中药特色院内制剂“玉红膏”。

“生肌玉红膏”源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原方由紫草、当归、白芷、甘草、轻粉等药味组成,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褥疮发背、溃烂流脓等所致溃疡久不收口,烫伤烧伤等病症。

现代研究显示,玉红膏可以改善微循环,还具有消炎止痛、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各类手术后切口不愈合,下肢皮肤溃疡和慢性褥疮的治疗中,配合中药,发挥化腐生肌的疗效;广泛应用于肛肠科疾病方面,对肛周脓肿、肛裂及痔术后取得显著疗效,还可以大大降低感染、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对糖尿病足由于末肢循环差、感染及神经病变症状有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祛瘀化腐、活血生肌之效。

1972年,朱仁康率先在广安门医院组建皮肤科,任皮肤科主任。他带领团队,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创造性的把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用于皮肤病的诊治,创制皮炎汤;通过古方研究,探讨生肌理论,找到促进创伤愈合的最佳药物,发挥中医药在创伤修复领域的优势和特长,创制的玉红膏、五倍子膏等一批外用软膏制剂,对多种皮肤病症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深受患者信赖。

朱仁康为皮肤病患者诊脉

参考文献

李国栋,赵利.生肌玉红膏促进创伤修复的组织学研究【J】.中医杂志.1999,2.

夏蕾,王丽霞.生肌玉红膏促进肛肠手术创面愈合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寇玉明,智建文.生肌玉红膏纱条对混合痔术后促进伤口愈合50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07,28.

杨英.褥疮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李艳红,陈瑞雪.中药外用治疗女性外阴营养不良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瓶=10支人参炖汤!胡庆余堂这罐滋补养元黄精膏,每天仅需3.9元!

俗话说,

入秋三分虚,进补正当时!

经过一个夏天的透支,人体内营养大量流失,身体变得亏虚,再加上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感冒发烧最容易招惹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然而很多人又本着“是药三分毒”的心态,宁愿硬挺也不愿吃药。

所以入秋养生便成了当务之急,可以说,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初秋不注重养生保养,当心被感冒折磨一个冬天!

古语道:多事之秋。

此“多事”非彼“多事”,我们说的“多事”是指身体上的变化。

秋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50%以上的病出在秋季,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所以,找到对的进补方式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款适合秋季进补的好物吧!

胡庆余堂人参黄精膏80g*5瓶

清和补元,

暖肾固气。

很多人认为膏方厚腻,适合冬季,但其实胡庆余堂的这款膏方配伍得宜,四季皆可服用,而尤适合秋冬季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长夏的消耗导致的人体气血不足,进而使人体免疫力的下降。进入秋季,身体容易倦怠、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同时秋季也是感冒发烧频发的季节。

胡庆余堂的人参黄精膏,运用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组成基本原则,选择了人参、黄芪、茯苓、玉竹等中药材,古法熬制,精气并补,却不上火。

原价:999元

乐活100分首卖价:399元

长按识别购买

下面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款人参黄精膏的配料吧!

人参

人参主养命,

感冒不近身。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人参还只是电视剧中为重症病人治病的良药,但实际随着2012年药食同源政策的颁布,人参早已从“药材”变成了“食材”,也开始真正地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对于经常感冒、术后等人群,宜长期服用人参,来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提高睡眠、胃口等都会得到改善。

中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不但全身健康状况可得到改善,并且不易患上心脏病等,能抗衰老,延年益寿。

胡庆余堂人参黄精膏精选长白山4-5年份的人参,每瓶人参精华含量≥50%,相当于10支人参的煲汤效果!

黄精

黄精为臣主养性,

春夏秋冬皆可服用。

对很多人来说,黄精可能是个完全陌生的东西,被称为“神仙干粮”的它,可是与人参、灵芝、茯神一起被列为“四大仙药”,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

《神农本草经》将黄精列为上品药材,现代《中国药典》也有记载它性平、甘,可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脚膝酸软,口干食少等症状。

中医非常讲究配伍,“君臣佐使”也是一种方剂学术语,人参黄精膏中,君为人参,臣为黄精,不仅中和了人参的火气,也给这款膏方带来天然的甜味。

玉竹

再配以玉竹,入肺经能滋肺阴而润肺止咳,入胃经能养胃阴而生津止渴。

茯苓

佐以茯苓,能提高免疫力,渗湿利水,健脾安神。

百年传承,

古法熬制膏剂,

滋补不上火。

一款好的人参黄精膏方,不仅配料要道地,制作过程也要十分讲究。

作为百年老字号的胡庆余堂,有着140多年的制膏历史,在熬制工艺和技术上都非常出色。

每瓶人参黄精膏都经过浸泡、煎煮、过滤、沉淀、浓缩、收膏等多道环节,程序非常精细复杂,不仅对于技术的要求高,而且很考验火候和收膏温度、厚薄的把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膏方质量,甚至前功尽弃,所以每一道工序都要由经验丰富的国家级老药工亲自监制,确保每一瓶牙膏的质量和效果都是上等之品。

中医师提醒,吃膏方重在细水长流,慢慢滋养,人参黄精膏剂非常适合调理自身阴阳平衡状态,提高自身预防抵抗疾病的能力。

人参黄精膏不添加糖,糖尿病人也可以放心的食用,本身的甜味来自药材本身,且无任何添加剂。

每日用勺子舀4克量,相当于人参3克,温水从化开后再服用,一瓶80克膏方可以吃上15-20天。

冬令膏方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中国人常说

“冬令进补”

按照中医理论

冬季是封藏的季节

以滋补为主的膏方

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和储藏

如何更好地做到“冬令进补”?

今天,小嘉邀请到嘉定名医蔡以生帮你划重点!

蔡以生,嘉定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室导师。幼承家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孔昭遐教授。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嘉宝杯’最美嘉定医生”称号。从事中医诊治4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脑病、肺病等内科疾病,特别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眩晕病、失眠症及皮肤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发表论文20篇,完成课题3项,专利1项,专著1部。

膏方施治要点

01

顺应四时

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古方医家也提出“随时为病,当随时制方”的治疗思想,结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火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风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

同时,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均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同,所以选用药物也应有别。即使相同的病症,治疗用药应考虑不同地域特点有所取舍,轻重得当。在南方,同是阳虚者选用附子、肉桂、红参等大辛大热之品剂量宜小,而在北方则宜大;同理高血压病人肾虚阳损,年轻者用补肾壮阳之鹿茸宜慎,而对于年长者,血压平稳者则宜藏。还应当注重配伍反佐的不同,以防内补外热,助阳生火,肝阳上亢,功能亢进。

02

顾护胃气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四季脾旺不受邪,气血充盛则诸疾难生。”“执中土以运四行”。所选药物不应过于滋腻,避免膏方为补益药物的堆砌,适当加用和胃消导行气之品。如清代名医余昕鸿所言:“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服药者可不慎乎?”要遵循“补不足,泻有余”“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补泻结合。适量的砂仁、豆蔻、陈皮、木香、生麦芽、檀香、玫瑰花、厚朴、佛手等芳香醒脾,理气开胃之品可加强胃肠功能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膏腻药物补而不腻,不致败胃伤脾。

对于平素大便溏泄病人要注意新久,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是否手术后,处理好补涩与升清降浊的关系。而对于习惯性便秘的脾约病人,应该注意便秘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敏感性,尽量避免使用攻下药,辨清气秘的虚实之分。见之于膏方中常见舌苔厚腻者要辨新久,厚腻程度和伴随症状,如厚腻重而伴纳谷不香、腹胀、口有异味者,先用开路药消导化湿,待苔化后再服膏方。当然还要区别于人为因素造成苔腻(吸烟、焦虑、抑郁)施药时兼顾治疗。

膏方开得再好,服后要使患者情绪舒畅,纳运自调而吸收良好,无腹胀、纳呆之不适,胃脘痞满还有虚实之分:虚痞约占十之八九,实痞约占十之一二,用药注意标本兼顾。

03

注重善后

现代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高血压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糖尿病、肥胖,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糖类要少用,糖尿病人糖类不用;代谢性疾病,痛风者选用膏类应用素膏,而温阳药,附子、肉桂、细辛、在膏方中应少用或慎用。

总体选药性应偏于凉,而不能过于温热,处方注意阴阳互根:高血压者加用石决明、怀牛膝、桑寄生、杜仲;高血脂者加用生山楂、决明子、荷叶、姜黄;高尿酸者加用土茯苓、萆薢、生米仁;糖尿病人应加用葛根、玄参、知母、生地、生石膏、鬼箭羽等。服用时从小剂量开始,使胃肠道适应,待天气逐渐变凉后增至每日两次,一般空腹服,便于吸收,胃肠道不好的饭后服。熟萝卜不禁,生者勿食,余不必拘泥。

因人制宜,少部分人饮食习惯,糖尿病,肥胖病人,可不用膏剂,改用小丸剂,替代剂型,同样服用方便,针对不同人体,口味喜好,适应不同需求,创新机制,大有可为。

收听节目请点击

《健康有道》

嘉定人民广播电台FM100.3

每周三上午10:00-11:00直播

每周三晚20:20-21:20重播

欢迎收听关注〜

撰稿:秦品洁、陈阳

编辑: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