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祝谌予论糖尿病(祝谌予降糖方医案)

艳子健康新生活 0
文章目录:

首批名老中医祝谌予,研制出首张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医方,疗效显著

祝谌予出生在1914年,他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祝老先生后来成为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专家,研制出了我国首张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与很多名医不同,祝谌予家族之中并没有人从医,也没有受到过家庭熏陶。他从事中医完全是受到母亲病故的刺激,18时投身北京名医施今墨的门下,深得施今墨的真传,而且将长女许配给他。

施今墨是国内最早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名家,他的观点也深深影响了祝谌予。

从施老处出师后,他考入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4年,获得学士学位。1943年回国后,他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后去天津行医。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到北京,进入协和工作。祝谌予教授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他特别擅长糖尿病、脾胃病以及各类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

祝谌予教授长期潜心研究糖尿病的治疗,他在继承和总结施今墨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他在临床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基本上都存在舌质暗、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等症状,于是他提出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全新学术思想,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

在深入研究中医传统理论和施今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了我国首张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剂。通过多年的临床,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消除或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对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也有独特效果。

除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祝老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他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但是同样各有所短。尽管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病理病名完全不同,但是完全可以相互佐证和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提高疗效。

他特别强调,中医不能死守传统,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发展成果,吸收当今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现代的医学知识,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好的疗效,实现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磁等先进手段,帮助明确病机,确定病位与病性,这样才能更好运用中医来进行治疗,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法。

注:图片来自网络

施今墨嫡传弟子祝谌予:留下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祝谌予,1914年出生于北京。京城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擅治糖尿病,胃肠病和妇科病。


在祝谌予的记忆里,施今墨是最早要求他掌握西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人。1939年,施老还送他去日本留学,系统地学习了四年的西医理论。当祝谌予用它来审视中医,并应用于中医临床时,他对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看病都是把施老那一套东西拿来,现成的,他的东西都是一套一套,结果我就感觉到一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有效,是怎么回事。后来越深入了解施老说的,最好看看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学,看后有好多东西你就明白了。


所以我看病是两种思路,我看病不是单纯中医,也不是单纯西医,这两种思路很自然就结合起来,我就考虑问题了,你比如说看糖尿病,那中医就讲症状了,对不对,什么三多一少这些现象,可是西医呢,它就讲什么血糖、尿糖、检查这些东西,你把这两个合在一起,就提高了我们的认识。


祝谌予从七十年代开始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率先总结出糖尿病的辩证分型,提出气阴两伤与气虚血瘀辩证施治的原则,开创了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这套治疗方法已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公认。

【我对糖尿病有一个特别看法,就是舌头下面静脉、舌股静脉,一般挺细细有两根,看得不清楚,可是糖尿病人,这种病人又粗又黑,又青紫,这表示瘀血,还有一种最厉害,舌头瘀斑,一块一块瘀斑,那更厉害了,所以糖尿病活血化瘀,我就是从这点发现的,发现之后当然用活血化瘀,这效果挺好的。我有一个对药,基方六味药全是降糖药,就是生黄耆 、生地 、苍朮 、元参、 葛根 、丹参,这六味药,全是降糖的。】


在总结治疗了上万名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祝谌予创制了糖尿病的基本配方。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许多病人在经过祝谌予的治疗后,病情都有了好转。祝谌予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对待中医遗产要有分析地继承,不能循规蹈矩,思想不能束缚在本本里,要有创新精神,否则中医就很难发展。年青时代就深感求医不易的祝谌予,自学医以后常把为病人解除病痛视为人生之快事。

1992年国家首批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至1995年1月带教学生3人并指导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工作。他曾说“我越是年龄老了,就越应分秒必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仅要做好医疗工作,而且要把多年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造福人民。”


祝谌予治疗糖尿病降糖的基本方剂:

〔处方〕 生黄耆 生地 苍朮 元参 葛根 丹参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温服用。 

〔主治〕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加减〕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或加乌梅。

(2)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知母,生石膏。

(3)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熟地。

(4)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黄连、茯苓、白朮。

(5)皮肤痒,加白蒺藜、地肤子、白藓皮。

(6)下身搔痒,加黄柏、知母、苦参。

(7)失眠,加首乌、女贞子、白蒺藜。

(8)心悸,加菖蒲、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芡实。

(10)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引火归元。

(11)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狗脊。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