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糖尿病最好的方法(防止得糖尿病平时食补什么好)
远离糖尿病威胁 牢记七项预防策略
【来源:大河健康报】
《 大河健康报 》( 2024年12月10日 第 A13 版)
□惠济区人民医院普通内科
刘少华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疾病。它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升高,长期高血糖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多发于中老年人,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此外,还有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口渴、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等。然而,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其主要的危害所在,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等。这些并发症可导致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合理饮食 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淀粉类食物和精米精面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控制体重 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戒烟限酒 烟草和过量饮酒均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建议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监测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风险群体,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每晚保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确保睡眠质量。
心理调节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血糖水平,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通过冥想、练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树立信心 患者勇敢地接受现实,充满自信地迎接挑战,正确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尿糖、体重、血压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正规服药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健康饮食 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合理搭配营养。
规律运动 坚持规律运动,合理控制体重,提高身体素质。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策略,对于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糖尿病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预防糖尿病,从这些方面入手……
2021年11月14日是
第15个“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近年来,
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离我们越来越近。
好好的年轻人,
怎么就血糖高了?
一起来了解下
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吧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的、需终身管理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科学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疾病发展风险。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离我们越来越近。
糖尿病还可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➊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而且,除了遗传,家人之间也很可能互相影响,传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再家庭中频繁发生。
➋超重
肥胖(体重指数 BMI 大于 24)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BMI 的计算公式是体重 /(身高 × 身高),其体重按公斤算,身高按米算。
身体自带的胰岛受体数是相对固定的,而体重偏重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这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➌饮食不健康
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不但容易摄入过多能量,还可能让血糖不知不觉升高。
➍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➎缺乏运动
现在人们经常久坐,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如何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要从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入手,把运动的种类、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等问题,在血糖调控中的作用分析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运动虽好,但是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运动强度要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要避免低血糖、要注意保护足部等。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呼和浩特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丁香医生、湖北日报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从这4个方面入手,或能让健康多一份保障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特征在于复发性或持续性高血糖,而高血糖则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自身饮食摄入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首要原则,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供给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对于肥胖者来说,应该减少能量摄入,以此来减少体重的影响,而体型消瘦者需要提高能量摄入以此来增加体重。
那么,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到底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不妨从这4个方面了解一下,为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1.少吃多动,控制体重
有句话说,每餐八分饱,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晚餐饮食尽量做到清淡易消化为宜。少荤多素,忌暴饮暴食。不能饥一顿饱一顿,不要长期性地在外就餐。多吃更要多运动,这样才能维持正常体重。平时可以多观察自身的腰围和体重,假若在一段时间内体重和腰围继续增加,说明还是吃得太多,饭量需要适量地减少。
2.每天吃多少需要定量
想清楚每一天需要吃多少,也就是需要规划进食量。每天按照体重和体力活动来确定每天的摄入量。再根据进食量来决定每天需要吃的主副食,随之进行搭配,规定用量,这样才能更好呵护身体健康。
3.粗细粮搭配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应该要增加自身膳食纤维,但并不是多多益善,过量摄入会导致腹泻、消化不良。也可能会影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还有可能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一定要合理控制饮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主食可以多选用粗细粮代替精细粮,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增强饱腹感。主食最好选择粗细粮搭配,可以选择荞麦、燕麦、大麦、玉米、黑米等粗杂粮及其制品。
能够增加自身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比如选择全谷、全麦食物做早点;用部分粗粮代替精细米面,但是吃粗粮不能超过总量;每日膳食中可适当添加豆类食物,例如红豆、绿豆等;每日需要多吃青菜,特别是需要多摄入青菜的茎和叶。
4.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的进食并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做到营养全面和均衡。所谓的“均衡”,就是要求每天应尽量摄入粮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蛋类、乳豆类和油脂类五大类食物,每天都应该保证摄入量,而且糖尿病患者要低糖饮食,因此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高纤维食物,这样能促进机体的糖代谢,降低血糖同时又养生。
除了低糖饮食还要重视维生素的补充,尤其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以适当吃些鱼、奶、甘蓝、青椒、鲜枣等食物,这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能够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只有做到不偏食,搭配合理,尽量保证摄入种类齐全、数量丰富,才能够做到保护健康、抵御疾病。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霏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