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辩证分型(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法)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糖尿病在中医里面是属于消渴病的范围,临床上根据症状及舌脉,一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阴虚燥热型,患者常感异闷热
(2)七阴两虚型。
(3)七阴两虚兼于瘀滞者,可以选用养阴活血方。
(4)辩证如果属于肝肾阴虚的,可以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5)辩证属于阴阳两虚的,可以用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比如患者的主要症状,除了多饮多尿,多食以外,还伴有口咽干燥大便干燥,倦怠乏力,容易疲劳,或者心悸气短,盗汗或头晕耳鸣,舌体比较胖,有齿痕舌苔属于白,脉玄细,这个辩证的话就属于七阴两虚,可以选用生脉散增液汤,进行加减治疗,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基本上都是阴阳两虚,冬天怕冷,热天怕热。创作不易感谢缘主的转发,点赞,长期吃西药的,大部都会消化不良,明天我将给大家分亨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来改善糖友的体质
糖尿病中医辩证分型,看看你是哪一种?
中医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是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
消渴包含两种含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饮水的症状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讨论的内容。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往往病法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末愈,常须虑有大痈。"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时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据消渴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口渴多饮为上消,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多尿如脂的为下消。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应以三多症状的轻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总之,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的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食多为主,其他两者为次;或多尿为重,其他二者较轻。
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的标志。中医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
故根据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叙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2.治法:宜 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三、下消
(1)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 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2)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2.治法:温阳滋肾。
3.方药:《金贵》肾气丸。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使患者精神安静,要避免过度的紧张,防止情绪的波动,化火伤阴;更应节制欲念,以恢复肾之精气。控制饮食。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糖尿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糖尿病,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身体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