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肚子饿心慌是糖尿病吗(饿的心发慌是糖尿病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醒来饥饿难耐、心慌无力可能是糖尿病预警

【醒来饥饿难耐、心慌无力可能是糖尿病预警】四五点醒来,有明显的饥饿感,而且感到心慌、四肢无力等,进食后情况就有所改善。很多人认为这是饥饿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其实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血糖预警”。尤其是症状持续出现,应立马去医院进行糖尿病检查。当胰岛功能异常时,摄入的糖分无法很好地转化成能量供人体使用,此时身体只能通过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和糖原来维持机体功能,所以糖尿病早期患者很容易感觉饥饿。除了常有饥饿感,早期糖尿病还可能伴有胃口变大、吃得更多,饭后易困;经常口渴口干,而且小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握力变小等。(via科普中国)

来源: 广东12320

为何一饿就容易心慌、手抖、浑身无力?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吃是人生五件大事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肠胃的饱腹感,还是为了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根据人生存规则,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每天每人应摄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占全天总能量的30%、40%、30%。

在正餐以外,人消耗量大,也会容易饥饿表现。如肚子咕咕叫,在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肠鸣”,还有心慌、手抖、浑身无力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最大的可能便是低血糖,针对没有糖尿病的人群,测量的血糖结果低于2.8mmol/L,伴随着明显的不适症状,以及大脑受到低血糖反应后,接连出现乏力、头晕头疼,都要考虑是低血糖了。

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饭后的两到三个小时,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某种性质的疾病,包括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果糖不耐受、胰岛素细胞增生等等。一旦机体消化掉之前所进食的食物,在肠胃蠕动变快后,肠胃内受到微生物分解,从而产生大量气体。

人首先会出现肠鸣,接下来反应更为剧烈,当各个部位都受到影响后,缺氧或血液循环不畅,四肢受到刺激,便会出现手抖。而作为供血供氧的心脏,也会受牵连,诱发心慌。

除了这种情况以外,大家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心理因素。据相关调查发现,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特别是患了糖尿病后,经常脾气暴躁、精神紧张的人群,长期保持消极情绪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概率。

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在家里准备一个血糖测量仪,每天都测量空腹血糖,一旦血糖水平过低,应吃些饱腹感较强的食物,如早餐吃全谷物主食、杂粮粥等。

另外,血糖不稳定的人群,一次性不要摄入过多的糖,包括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如荔枝、山楂、火龙果等,当机体内胰岛素机制启动后,抵抗过多糖类的同时,也会间接降低葡萄糖产生量,诱发低血糖。

在临床上,还把这种低血糖的形式称之为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出门在外,最好随身携带无糖饼干、糖果,感觉是低血糖时,及时吃一块,可缓解全身不适感,谨防晕倒。

各位朋友,你有以上这些情况吗?不妨在下方评论中留言,分享你的生活经验。

肚子一饿就心慌无力、手发抖,恨不得立刻吃饭,到底是怎么回事?

健康的人如果饿了,感觉还能坚持一会,迟点吃也没什么,可是生病的人一旦饿了,那真是一刻都等不及,恨不得立刻吃饭,而是身体非常难受,这到底是咋了?其实这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能有,光从一个症状还无法判断到底是什么病,最好做详细检查。但是这里可以为大家列出可能存在的疾病,不妨对照看看。

一饿就心慌无力、手发抖,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

建议先量一量血糖

如果血糖是正常的,一般不会那么不经饿,可能会觉得肚子很饿,但是还能坚持一会,不至于那么虚弱,因此,正常情况下心慌手抖通常不是没吃饭造成的。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要考虑低血糖,说明血糖长时间保持在2.8以下,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正常活动,所以才会感觉不安、烦躁、冒冷汗,还心慌、手抖,没有能量,自然也就没有力气。

再从甲状腺功能开始排查

简单来说就是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比较多,别人还没饿,你先饿了,说明能量消耗的速度比较快,不经饿,就像总也吃不饱一样,吃饱了很快又会饿,这种情况多半是甲亢。从情绪变化上也能快速分辨,是不是容易激动、暴躁,还总是怕热、怕累,如果以上症状你都有,建议查一查甲状腺功能。

中老年人还要考虑帕金森

刚开始发病时可能会从手抖开始,随着神经功能逐渐丧失,心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慌的现象。而饥饿时身体能量不足,可能会使手抖、心慌的症状更加明显。因此,提醒各位中老年人,要及时检查,若确诊是帕金森,要尽快用药治疗。

除了以上几种疾病,其实心脏病、营养不足、老胃病、身材消瘦等,都可能出现相关症状。另外,大家不要认为这种症状只会是血糖往下降,不会是血糖往上升,其实也有可能和糖尿病有关。

明明是糖尿病,为什么也会低血糖?

准确地来说应该是糖尿病前期这种状态,因为体内的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进食已经过去几个小时胰岛素水平才缓缓上升,而胰岛素水平过高会带来饥饿感,觉得心慌慌的,总想吃点什么,其实这种情况不是持续太久,但是因为患者不了解情况,很容易一饿就吃,这样反而会导致能量堆积。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患者的血糖已经不能保持平稳了,这个时候不要简单地以为是低血糖,反而应该好好检查一下,是不是糖前期。

心慌无力的时候,做3件事或许有助于缓解

找点水喝几口

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喝点温水会舒服一点,尤其是血糖波动引起的,喝水能增加胃容量,缓解饥饿,同时也可减轻疲劳,而且心慌的时候会冒冷汗,喝点水能增加身体水分。

赶紧吃点含糖高的食物

不要盲目补充,如果吃的食物不对,可能并不能改善血糖,对于低血糖的人,要吃些糖果,坐下来休息一会,让自己缓一缓,或许就没那么难受了。平时要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适当加强运动,提高胰岛功能。

有规律地进行深呼吸

心慌无力的时候别着急,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闭上眼睛安静一会,适当深呼吸,让整个人的节奏慢下来,使心脏和四肢慢慢得到控制,等到身体没那么难受了,再就医检查。

敲黑板!糖尿病患者若是出现了低血糖,应该咋办?

糖友们如果用药不当或运动不当,容易出现低血糖,如果感觉不太舒服,但是还能忍受,这个时候可以吃些糖果,或者到零售店买瓶可乐和果汁,在家里的话可以吃蜂蜜或水果,然后坐在沙发上休息,不要到处走动。

如果15分钟后症状还是没有缓解,请继续重复上面的行为。假如患者很难受,无法自行处理,或者已经陷入昏迷,那就要身边的人帮忙送到医院,不要乱吃药。

不想心慌无力、手发抖,如何预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半和不良饮食有关,可能平时没有按时吃饭。这里要提醒大家,早餐、晚餐不能省,一旦两餐时间拉长,肠胃没有食物消耗,健康就可能受损,尤其是本来就有代谢问题的人,要重视规律饮食。

关注自己的血糖、血压、心脏、大脑等健康状况,疾病发生前都有迹可循,可能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几次,但都被忽略了。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建议咨询医生,45岁以后哪怕身体健壮如牛,也应该定期体检,防止心慌乏力的情况出现。

睡眠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透支自己,如果前一晚熬夜了,第二天要找机会补觉,别让心脏负担太大。但是也别睡得太久,该起床时就要起床,起来活动活动,多出去走走,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年纪比较大、患有心脏病、长期节食的人群,建议大家在出门时准备一杯水和两三个零食,以防意外状况,最好留有患者家属联系方式,这样方便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