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说糖尿病不算病(中医说糖尿病不用服药吗)

中医陈主任 0
文章目录:

老中医说糖尿病是一种“症”

老中医说糖尿病是一种“症”

对于糖尿病的调理,还是那句话,脱离实际案例空谈,都是耍流氓,具体我还是结合案例给大家详细分析:

之前有个糖尿病患者,44岁,发现患糖尿病后,找西醫治了一年多,感觉身体越来越差,打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7左右,尿糖,乏力,腰膝酸软,口渴,舌淡苔白,便溏,脉弦细无力。

详细了解情况后,開方:生黄芪,生地,苍术,玄参,葛根,丹参服用两周,即停打胰岛素,后服用一年,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诸症平息,血糖尿糖都转阴了,回访一切正常

患者说多少人糖尿病多少年都没什么效果,为什么你几位藥就解決了,那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

其实中醫认为,糖尿病本身并不是病因,而是症状,归根结底还是体质出现了问题后,糖分流失的表现而已,不去找到病因,而只是控制症状,就是掩耳盗铃。即使打胰岛素控制了血糖,只是在验xue时看到血糖下降,而身体内的血糖仍然很高,并未因为胰岛素而减少,而此高血糖还会伤害到肾脏。

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其实是脾胃虚弱、阴液亏虚。首先,糖尿病患者脾胃功能是失调的,尽管多饮多食,但这些饮食根本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能量,糖分流失在血液里无法吸收。营养能量生成不足、又流失过多,就会觉得倦怠乏力。

脾虚水液不运,变成痰湿堵在身体里,贯穿糖尿病的前中后期,还会出现高血压等其他问题。脾胃虚弱进一步加重,久病必伤肾,病变后期会出现脾肾两亏的病理状态,肾主水、主固摄小便,因此会出现小便量多的下消症状。解決了脾胃的问题,让身体运化正常,糖尿病自然就没了

因而,我们来看这个方子:

1、降尿糖:生黄芪 生地——益氣滋阴,补腎固精,防止饮食.精微再泄漏出去,使尿糖转为阴性。

2、降血糖:苍术 玄参——燥湿健脾,养阴润燥,一润一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中宫、止漏浊、降低血糖甚妙

3、标本兼治:葛根 丹参——养阴化淤,疏通全身,已被用作糖尿病的基本藥物。

真正的中醫药治病,不但治病不伤人,还会同时调理好身体。西醫药,虽然也可以暂时抑制或掩盖症状,但是,往往会身体越来越差,蕞后并发症。结果是药费报销了,命也报销了。这就是想占便宜的代价

糖尿病病程久后,是脏腑没有糖,降“血糖”就是一个谎言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约1.41亿人。

那么糖尿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从中医角度讲,糖尿病的病位在肺、脾(胃)、肾。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中医上讲,阴虚燥热,消谷善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并不是血液中的糖份高引起的,而是本来需要脏腑吸收的糖,没有被吸收。

为什么这么说?

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出现尿糖。

这尿糖怎么出现的呢?

日常我们消化、吸收是身体的脏腑完成的,而这个时期的糖尿病患者脏腑无法吸收日常饮食中进入身体的糖份,当脏腑不能吸收后,会直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糖就会变高。

那么血糖是如何升高的呢?

首先,我们人体是需要摄入糖份的,因为糖是提供热量的主要来源,就是能给身体提供能量。而糖尿病患者脏腑无法吸收糖后,脏腑中的糖就会慢慢变少,那就相当于脏腑中会慢慢的没有能量。

没有能量脏腑就会运转不动,出现阴虚的表现,而阴虚是阴液不足导致的,血也是阴液,所以阴液不足血液流通就受到了影响,慢慢的也就出现了淤堵,从中医的角度讲,瘀滞化热,那么血液就会被一直蒸烤,慢慢的血液中的水分就会越烤越少,就只剩下糖了,那么血液中的糖份自然就会高起来。

再加上现在人的饮食习惯都是高油、高甜、高脂,更加容易推动脏腑的淤堵,吸收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所以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不为过。

所以在这个时期,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不是要降血液中的糖,而是要让脏腑能够吸收糖如果解决了脏腑糖吸收的问题,那么血液中的糖是不是也会降低!

糖尿病,可以中医治疗吗?

来源:海南特区报

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里提到,一项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这也就意味着平均10个人里面大约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人群的逐渐增多,大家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也有多样性的追求。那么中医能不能治疗糖尿病?哪些人群更适合中医中药的治疗呢?

古代对糖尿病的称谓有“消渴”“消瘅”“脾瘅”等。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内热论”。《内经》有云:“二阳结谓之消。”意思是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邪热积聚,可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消渴病的症状。在治疗上则提出“治之以兰”,对于“兰”的解释有认为是兰石草、兰草、佩兰或者泽兰,不管哪一种解释,它都是一种植物,或有清热养阴、利水化痰,或有芳香化湿、活血化瘀等功效。东汉末年,跟华佗同一时期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他开创性地提出“肾虚学说”,金匮肾气丸也成了治疗糖尿病的名方。另外,还有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治疗糖尿病早期的大热、大烦渴,麻子仁丸可以治疗糖尿病的便秘,五苓散可以治疗糖尿病的水肿。时间来到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均设立消渴专篇,共载方剂64首。病因方面,他强调以下3点容易得消渴:1.经常服用辛温燥烈之品;2.长期饮食肥甘厚味;3.年轻时纵欲过度。他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二阳结谓之消”及张仲景“白虎加人参汤”的思路,强调“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致。”但治疗上更加突出滋阴降火、生津清热的作用。将滋阴、生津摆在了前面。他有一“治大渴秘方”,即瓜蒌根(天花粉)。最常用的六味药是: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茯苓、甘草,还有随季节调整药物剂量的“三黄丸”。此外,还有宋金元及明清等近现代医家进一步丰富的“脾虚论”重用黄芪,“痰湿论”擅用苍术、陈皮,“血瘀论”喜用丹参,“肝郁论”常用木香、白芍、木瓜、乌梅,“阳虚论”重视补阳等等。这是由糖尿病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情形。要知道一个新的学说被提出来往往与当时大的学术背景有很大关系。正确如同真理,总是有限定、有范围的,古人的这些论述正是对糖尿病复杂本质的细节把握。

一般来说,年龄较低、糖尿病病程较短、尚存一定的β细胞功能、超重或者肥胖的患者更容易在中药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情况下获得糖尿病的缓解。

(海口市中医医院 蒲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