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输液用什么药(2型糖尿病输液葡萄糖后)
2型糖尿病患者,究竟能不能用葡萄糖溶媒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患病率约为10.4%,患者众多。
静脉给药是临床上一种常用且重要的给药方式,而药效的发挥与溶媒选配密切相关,溶媒常见的是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等。只有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溶媒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实际临床应用中,不宜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很多:注射用两性霉素B、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三磷酸腺苷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
答案:因人而异
作为常规的胰岛素对消方案,临床通常2~4g葡萄糖加入1U正规胰岛素(胰岛素),即葡萄糖和胰岛素按1∶4比例配制,以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波动。但是,现有的对消方案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呢?
曾有研究人员将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2],一组给予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250ml;另一组给予5%葡萄糖液250ml 胰岛素4U静脉滴注,分别监测患者空腹、输注即刻、结束及结束后2小时血糖的水平变化。
结果显示,静脉输注5%葡萄糖液和胰岛素的组有70例患者血糖升高,血糖在输注过程中及结束后2小时均不能保持平稳的患者显著多于0.9%氯化钠溶液滴注组。
由此说明,常规1∶4比例配制的葡萄糖胰岛素注射液不能保持所有患者血糖的平稳,甚至可导致医源性的高血糖。
究其原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输注按1∶4比例配制的葡萄糖胰岛素溶液,葡萄糖不能被完全代谢,导致血糖水平大幅波动,针对此类胰岛素抵抗患者,必须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总结而言,临床医师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在输注过程中动态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针对性地调整胰岛素用量,做到个体化给药才是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终极手段。
影响胰岛素效果的三种情况
有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吸附性的情况下,胰岛素在联合用药时,室温下8小时后开始出现浓度降低,尤其是与酸性药物合用时明显[3]。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范围为3.2~5.5。因此建议护士在配制胰岛素注射液时应现配现用,对于采取集中配制输液的科室尤其注意,避免过早配制长时间存放,以保证液体中胰岛素的稳定性,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波动。
大量溶媒长时间滴注过程中,由于葡萄糖的比重较大,而胰岛素比重较轻,胰岛素可能逐渐聚集于容器上层,造成输注过程中的含量不稳定,中后段时浓度偏高,有发生医疗事故的危险。
另外,容器及输液管路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不容忽视,在胰岛素输入的初始阶段发生吸附,至中后段时由于胰岛素溶液流经输液管被洗脱冲刷,加大了液体输注中后段胰岛素浓度高于标准浓度的可能性。
因此,在输注过程中为保持胰岛素含量的最大稳定性,应选取小容器,匀速率滴注,在配液时及输液过程中多次振摇,使药物与溶媒充分混合,并提醒护士加强巡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反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
[2] 刘安诺, 彭巧君. 静点葡萄糖和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观察性研究[J]. 安徽医药, 2009, 13( 9): 1136.
[3] 彭巧君, 杨益. 正规胰岛素在联合用药中稳定性的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8): 953.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治疗首选
你好,欢迎来到医身学堂的《糖尿病用药指导》课程,我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海莲,很荣幸担任本次课程的主讲人。今天开始课程的第6讲,在上一讲中,我讲述了用于糖尿病初始治疗的第二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这一讲主要讲述一下:用于糖尿病初始治疗的第三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对于单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促泌剂还是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在前面我也已经提到了,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持续性进展和胰岛素分泌代偿性不足,而胰岛素抵抗不但贯穿整个Ⅱ型糖尿病过程,也是导致其他代谢紊乱的主要病因。因此,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就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Ⅱ型糖尿病。它进入人体之后,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促进脂肪组织储存游离脂肪酸(FFA),从而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和肝脏内游离脂肪酸的蓄积,而游离脂肪酸的减少可以增强骨骼肌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在我国,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7%~1.0%。
目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包括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环格列酮等“格列酮”字样的药物。国内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等)和吡格列酮(卡司平等)等。
研究表明,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来治疗Ⅱ型糖尿病,能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β细胞功能,而且不论是单用还是联合应用,均能改善糖耐量异常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
同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中的吡格列酮,还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和炎症细胞因子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不过,由于受到先前心血管及膀胱癌等事件的影响,其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顾虑。在我国人群中,虽然有关噻唑烷二酮类安全性的文献常有报道,但缺乏大型安全性相关风险研究。
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适用人群
而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不是每个糖友都适用的。
{!-- PGC_COLUMN --}由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在胰岛素存在的前提下才可发挥作用,所以并不适宜用于Ⅰ型糖尿病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包括严重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或昏迷前期患者等,这类患者必须得用静脉输液及胰岛素迅速纠正高血糖。
临床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般适用于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等,因为这些患者都有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对于使用所有服用胰岛素增敏剂患者,都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对有肝病或肝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
不过,对于老年患者,服用胰岛素增敏剂时,无需因年龄而调整使用剂量。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用法
对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剂量,吡格列酮应每日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为45mg;而罗格列酮应每日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mg。
但由于罗格列酮会增加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所以在2010年9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将其列为严格限制使用药品。之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宣布暂停该药的使用。也正是因为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争议,所以其使用在我国也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对于已经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者,应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而吡格列酮也由于可能导致膀胱癌的风险,在临床使用中受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建议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吡格列酮。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剂量的吡格列酮。
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尤其是长期或高剂量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在使用吡格列酮过程中,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此外,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包括体重增加、水肿及低血糖。而且,这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在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般会增加患者体重2%~5%。如果联合磺酰脲类和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体重会增加更多,但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噻唑烷二酮类可以增加皮下脂肪沉积,另外体液潴留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不过,体液潴留的症状一般较轻,不需要临床特殊处理。
噻唑烷二酮类单独治疗还可以造成7%左右的下肢水肿,同样在与胰岛素联用时,可以增加至15%,这也是导致血细胞压积降低的原因之一。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噻唑烷二酮药物可以增加肾脏集合管上皮钙离子通道的表达,并刺激其转移。
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显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也会造成骨折不良事件的发生。其中,服用吡格列酮的患者发生骨折的女性患者为5.1%,男性为1.7%;服用罗格列酮的患者发生骨折的女性患者为11.5%,男性为5.3%。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都会增加女性患者的骨折风险。
虽然单独使用噻唑烷二酮类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便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此时需要根据实际血糖情况,酌情调整合用药物的剂量,可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作用
除了胰岛素等一些降糖药物会影响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之外,也会受到其他一些药物的影响。
由于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都是主要通过CYP2C8代谢,极少部分经CYP2C9代谢,所以当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与CYP2C8抑制剂(如吉非贝齐)合用时,血药浓度会增加,此时容易出现低血糖。所以,在与CYP2C8抑制剂联合应用时,需要减低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的剂量。
而当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与CYP2C8诱导剂(如利福平)合用时,血药浓度会降低。所以,在与这些药合并使用时,对患者要充分说明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方法,提醒患者注意低血糖症状。
除了上述提到的CYP2C8抑制剂、CYP2C8诱导剂以外,其他药物也会影响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比如,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华法林等药物,在与噻唑烷二酮类药合用时,就会增强降糖药物的降血糖作用。比如,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在与噻唑烷二酮类药合用时,就会降低降糖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所以,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应当考虑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总 结
今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了。这一讲主要讲解了用于糖尿病初始治疗的第三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具体内容。接下来,我将会讲解用于糖尿病初始治疗的第四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的具体内容。
感谢你的聆听,咱们下一讲再见。
一周一片的降糖药
琥珀酸曲格列汀片,原研厂家为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2015年3月全球首次在日本上市,且目前尚未在其他任何国家上市。商品名Zafatek,主要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
该药是一种超长效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每周口服一次,而市场上同类DPP-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阿格列汀)需要每天口服一次,其用药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治疗选择,改善了患者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国内有厂家正在进行曲格列汀的上市前临床试验,可能很快将在国内上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
降糖方面:- 使用剂量:成人一般口服曲格列汀1周1次,1次100mg。应在每周的同一天服用。漏服本药时,意识到漏服后仅服用规定剂量,之后仍在预先规定的服药时间服药。
- 降糖效果:单药治疗平均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约0.57%左右,联合双胍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约0.31%,非劣于目前同类药物的降糖疗效。能够通过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而改善血糖控制,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糖尿病伴中度肾功能不全者(30≤Ccr<50mL/min),剂量调整为每次50mg,每周1次;伴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不建议使用。
不良反应:上市前在日本实施的临床试验中,901例中的103例(11.4%)发生了临床检查值异常等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0.1-5%)、鼻咽炎、脂肪酶升高等。
禁忌症:- 重度酮症、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前驱昏迷、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必须通过输液或注射胰岛素改善快速升高的血糖,所以不适合使用本药)。
- 重度感染、手术前后及严重外伤患者(因为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所以不适合使用本药)。
- 重度肾功能障碍患者或实施透析的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因为本药主要由肾脏排泄,所以延迟排泄有可能使本药的血药浓度升高)。
- 对本药成分有过敏既往病史的患者。
- 使用者剧烈肌肉运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 使用者酗酒,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参考文献:[1]日本武田制药公司上市的琥珀酸曲格列汀片(商品名:Zafatek)最新使用说明书及译文。
#糖尿病##2型糖尿病##家庭医生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