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平均寿命(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首选降压药)
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仍活90多岁、100多岁?医生:或是做对了4件事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对人类影响巨大、尚不能根治只能控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的著名慢病,而且它们的致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未能完全搞清楚,确诊有一项已经够闹心了,如果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那如同抽到“下下签”。
糖尿病从类型来看有1型和2型,以2型患者占多数;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以原发性为主。它们都有相应的确诊标准、治疗指南和预防措施。
在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数量都以亿计,其中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25.3%,相当于4个人里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9.7%,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确诊糖尿病 高血压的患者数量,估计约8000—9000万人,比较庞大。
高血压 糖尿病“双病加身”、“双鬼拍门”,科学家们形象称这两种病是“姐妹病”、“狼狈为奸病”。医学解释是: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加速了肾动脉和全身动脉血管硬化,血流外周阻力上升,引起高血压;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类疾病,会带来局部供血不足,引起血糖异常,长期就诱发糖尿病。
可以这样通俗理解:人体如同一辆汽车,高血压是汽车油路、电路出现问题,糖尿病是润滑、控制系统经常捣乱,开着这辆汽车“趴窝”的风险,可想而知。
患者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那么起码有3个共同点:
1、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后风险明显上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目标都是奔着缩短人类寿命去的,是心血管类疾病和肾脏病变的重要推手。
3、需要长期服药,轻易不能停药,药物对身体会有各种不良影响,需要定期检查。
这些问题,如同悬在患者头顶的重锤,随时会砸落伤人,或者卧在患者身边的猛虎,动不动咬一口,很多人自然认为,或是命运如此,长寿不了。
但实际情况是,即使确诊了这两大闹心和危险的疾病,也有相当多的人能获得长寿,现代历史比较著名的例子有:
1、宋美龄,40岁就有2型糖尿病,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且患过癌症并接受手术,活了106岁。
2、张学良,41岁确诊2型糖尿病,老年长期受高血压影响,曾出现急性脑血肿,活了101岁。
3、星云大师,2023年初圆寂,享年96岁,据公开报道,星云大师有50多年糖尿病史,两次高血压中风。
有人会把这3位历史名人的例子,认为是有长寿基因、医疗条件好、生活保障得力、有钱有势助长了寿命。其实不免以偏概全,要知道高血压、糖尿病真发作起来,一视同仁,尤其是三番两次协同捣乱,谁能说自己能顺利扛过去?身边例子太多了。
其实,不论是风云人物,还是普通百姓,身上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慢病,仍顽强活到高寿、甚至超过百岁高龄的,并不少见。除了医疗科技的保护,综合起来,他们长期坚持和做好了4件事:
1、认清现状,找到控制关键点,积极主动改变。正视高血压和糖尿病“附体”的现状,不被小道消息左右,其实高血压、糖尿病不可怕,防止诱发并发症才是关键。如何控制并发症?就是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当。
一方面要坚持血压血糖双达标,了解疾病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关键点,从改进生活方式入手,严格控制每日总热量,尤其下力气限盐,每日一定不要超过5克。
2、积极开展降糖、降压药物治疗,稳住局面防止进一步恶化。根据自身年龄、并发症多少、经济基础、血压和血糖现状,遵医嘱选用降压药、降糖药。
降糖降压有不少经典组合,适合不同症状表现的患者选用,以降压药物为例,首选降压药是各种“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主要以保护心脑血管和肾脏为重点。
3、适当进行运动锻炼,达到血压血糖双控双降的目的。运动围绕减轻体重,舒缓情绪和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态等重点进行,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方式,每周在频率和时间上给予保障。
4、勤于检测关键指标,坚持随访,对异常表现给予高度警觉。家里备好血糖仪和电子血压计。而且,要把高血脂也纳入日常管控范围。在开始治疗后,为评估治疗反应和效果,坚持随访,每季度至少一次,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随访,搞清原因和预防重点。
所以,高血压 糖尿病,对一些人短期是坏事,但长期却是好事,提醒时刻注意身体异常,不断纠正错误习惯,同样能长寿。
高血压患者寿命比常人短?短多少?医生:看情况而定
有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的高血压患者已经突破了10亿人!
这其中有近1/3都来自于中国,相当于中国现在已经有了3亿多高血压患者!
不但如此,高血压正在日益年轻化,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够典型,有53.1%的患者都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这也正是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因为它虽然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作为了主要症状,但是却会对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器质性损害,它就是促发心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
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但却没有积极进行治疗,持续升高的血压就会对动脉血管、大脑、心脏以及肾脏等多个器官造成损伤,最终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过度狭窄,成为脑卒中和心梗的突破口。
而一旦高血压对心脏和肾脏造成伤害后,患者后期可能会面临心衰、肾衰竭等多个问题!
有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即便患者只是出现了轻度的动脉血压升高,也能缩短其预期寿命!
甚至是有传言称,患上高血压可能会减寿20年!那么问题来了,高血压真的会减寿吗?会减寿多少呢?
此前有传言称,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为32岁,在不治疗的前提下,平均死亡年龄为51岁,和中国居民平均寿命76岁比起来,缩短了整整24年。
这一说法虽然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却没有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证实,可信度其实并不高!
更加可靠的说法,来自于英国研究团队长达40年的跟踪和随访调查,有1.9万年龄在40-69岁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50岁之上,且有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平均寿命为73岁。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没有吸烟史的人,平均寿命在83岁,二者之间相差了10岁。如果再加上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平均年龄则相差了15岁!
综合研究结果来看,高血压的确是会影响寿命,但远没有缩短20年如此夸张!且高血压患者寿命的长短与否,取决于患者是否接受了正规治疗!
20世纪的80年代,来自美国的一项长达22年的研究就曾将高血压志愿者分为了两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不但如此,根据最新的研究调查显示,如果高血压患者能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可使得高血压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0.5~3年不等!
血压控制越是稳定的患者,后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速度也就会越慢,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率以及死亡率都会有所降低,预期寿命自然也会有所延长!
因此在临床看来,只要是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生活和饮食调整无效的患者,就需要进行降血压治疗,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
如果一种降压药无效,还需联合几种降压药物共同作用,以便能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患者还需调整个人饮食、远离吸烟饮酒等坏习惯、保持规律运动,如此才能让血压逐渐稳定下来。
杨伟宪团队提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
编者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危险分层研究集中于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目前尚无准确的模型来预测这类高危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在第60届EASD年会上,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基于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概念,利用中、美两个国家的大型队列,探究肥胖、肾功能不全和不良心血管状况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旨在为这一庞大患者人群提供多维度、个体化的预后评估。本刊撷取核心信息,以飨读者。
一种预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全因死亡风险的预后工具:来自NHANES 2003~2014年和开滦2005~2010年的证据
63 - A prognostic tool to predict the risk of 5-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evidence from two perspective cohorts.
刘一陆a, 尤宏钊a, 袁建松a, 吴云涛b, 吴寿岭b, 杨伟宪a
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内科
b 开滦总医院心内科
研究入选2024 EASD口头报告(OP 11-63)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导致的全因死亡风险约为单纯糖尿病患者的3倍。然而,目前仍没有准确的模型来预测这些特定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了心血管-肾-代谢(CKM)综合征的概念。CKM综合征是一种由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和肥胖引起的健康紊乱状况。CKM健康状况不佳是全因死亡的重要决定因素,且不仅仅是其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其高危人群更应进行综合而全面的预后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估肥胖、肾功能不全和不良心血管状况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包含来自美国的NHANES队列和来自中国唐山的开滦队列。我们收集了2003~2014年的NHANES队列数据,纳入了3197例年龄20至75岁的基线时同时患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经过加权后,这些参与者代表了约1.05亿美国居民。开滦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参与者均为开滦集团在职或退休员工,本研究共纳入了2005~2010年符合相同标准的1239例参与者。关键预测因子包括肥胖(根据WHO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BMI]≥30kg/m2)、肾功能不全(根据KIDGO指南肾功能不全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以及不良心血管状态(根据中位数定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9.5)。
结果
与NHANES队列相比,开滦队列的受试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低、吸烟比例更高、BMI更高、eGFR更低、TyG更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病史更多。两组中存活组和全因死亡组的BMI、TyG和eGFR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CS分析表明,在两个队列中,eGFR与全因死亡率呈负性非线性相关,BMI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非线性相关,TyG与全因死亡率呈正线性相关。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MI≥30kg/m2(NHANES:HR 1.73,95%CI:1.29~1.86;开滦队列:HR 1.99,95%CI:1.63~2.45)、TyG>9.5(NHANES:HR 1.64,95%CI:1.39~2.72;开滦队列:HR 2.13,95%CI:1.86~3.02)和eGFR<60 ml/min/1.73m2(NHANES:HR 2.03,95%CI:1.58~4.01;开滦队列:HR 2.38,95%CI:1.87~4.35)是两组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随着阳性预测因子数量的增加,5年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NHANES:93.8% vs. 88.3% vs. 84.1% vs. 70.3%,log-rankP<0.001;开滦:95.1% vs. 87.8% vs. 81.5% vs. 72.7%,log-rankP<0.001)。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中美两大国家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探讨了CKM相关评价指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预测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风险预测模型。BMI、TyG水平升高联合eGFR水平降低可识别全因死亡风险最高的患者。这一可靠且具有推广价值的预测模型不仅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风险分层,还可以为个体化的公共卫生干预提供针对性证据,同时本项研究的结果也再次强调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类特殊患者健康管理中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92902)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青年科学基金(2022-FWQN08)资助。
第一作者刘一陆在EASD口头报告现场
作者简介
杨伟宪 教授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急重症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事管理处处长。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Western Health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进修心脏内科和冠脉介入治疗策略和技术,累计完成冠脉介入治疗超过10000余例次。相关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医学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荣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优秀指南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文章60余篇。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大血管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二届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女性心血管病学组主委等。
刘一陆
刘一陆,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2022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会员。研究方向为基于代谢的冠心病临床预警及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受邀于国内外会议汇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