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5岁患糖尿病是几型的(25岁患糖尿病是什么原因)

KANE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快自查!分数 ≥25 分小心糖尿病

据估计,中国大陆有 1.4 亿成年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 25% ,更令人担忧的是 56% 的成年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文末有自检表)

很多人觉得胖才会得糖尿病,其实不是。曾有一项对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他们 50% 都是正常体重,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却很高。

特别是基因决定了亚洲人更容易在低体重的情况下出现胰岛素抵抗,「瘦子」糖尿病患者也是普遍存在的。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

排除遗传因素,国人 2 型糖尿病增加的原因可能有:

1.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家出行越来越少走路和骑自行车了,日常的体力活动减少了。

2. 很多成年男性经常吸烟,有研究显示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而且吸烟也与较高的腹部脂肪相关。

3. 白米和其他的精制谷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添加糖的摄入也开始增加。

4. 反式脂肪、饱和脂肪(比如棕榈油)、红肉、加工肉类摄入量的增加。

5. 随着全球化,相比于过去很多人开始经常吃快餐,很多人开始摄入更多的添加糖,比如含糖饮料。

6. 很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睡眠障碍、抑郁症、年龄等因素也有影响。

如何预防?

好消息是,超过一半的 2 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的,这里有四点特别提醒一下。

★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同时注意男性腰围不要超过 90 cm,女性不要超过 85 cm。

肥胖人群 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升高了 2 倍。体重指数(BMI) < 25 的人群 2 型糖尿病发病率为 7.8% ,25 ≤ BMI < 30 的人群发病率为 15.4%,BMI ≥ 30 的人群发病率为 21.2%。

★ 戒烟

如果可以,最好戒烟。一项中国人群的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发现,城市中吸烟男性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不抽烟男性的 1.18 倍。

★ 积极体育锻炼

正常情况下每天尽量达到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多爬爬楼梯走走路,工作多跑跑腿,每隔半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如果还有减重需求,需要更系统地安排锻炼。

★ 均衡饮食

主食上以全谷物、豆类、薯类代替精米白面,多吃蔬菜水果,尽量减少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比如含糖饮料、奶茶、蛋糕、甜饮料都应当严格限制。

怎样自查、筛查?

如果常常口渴、频繁排尿、食量增大、容易疲劳、莫名感到焦躁易怒,还出现了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可能就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的风险。

要提醒的是,平时体检时候做的空腹血糖并不是发现糖尿病的敏感指标,如果怀疑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最好去内分泌科由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具体的检查。

及早识别和控制糖尿病征兆,对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都有帮助。

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对于 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 3 年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 1 次。

高危人群是指:

  • 有糖尿病前期史
  • 年龄 ≥4 0岁
  • 糖耐量异常
  • 高血压、血脂异常
  • BMI ≥ 24 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5 cm)
  • 缺乏体力活动
  • 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
  • 糖尿病风险评分(下面的图表)≥25分
  • ……

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给大家的一点叮嘱

虽然说年龄越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但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糖尿病的「年轻化」。

我国15-49岁人口的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增速超过了60%。令人忧心的是,比起年纪更大的患者, 40 岁以下的年轻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能力下降更快,用药治疗率却更低……

年轻时就患病,也可能影响到工作,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

觉得自己还年轻力壮的,在为生活奔忙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血糖就因为压力、不均衡的饮食和久坐不动的习惯悄悄升高了!

一定要重视啊!

血糖升高,怀疑2型糖尿病?确诊先别急,胰岛免疫筛查别忘记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糖尿病不是1型就是2型。原本是两种发病机制完全不同的疾病,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区分开来。

然而,在临床上,却存在这样一种疾病。它在早期阶段很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逐渐趋近于1型糖尿病。这种疾病就叫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缩写“LADA”,在中国人群当中的发病率并不低。据统计,这种糖尿病在中国的实际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居世界首位。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告诉那些新发现糖尿病的朋友们,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能够完善一下胰岛相关免疫检查,不要遗漏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这种可能。

LADA 不可忽视的特殊糖尿病

根据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的定义,这种疾病是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特殊糖尿病。

事实上,从这条定义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疾病与典型1型以及2型糖尿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这一点其实是与典型1型糖尿病进行区分的关键。

典型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大量破坏,胰岛素的自身分泌能力严重下降甚至缺失,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会表现出对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明显依赖。

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则不同,尽管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也在遭受破坏,但这种破坏的速率是相对缓慢的。这使得在临床早期,医学检查并不会发现严重的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容易与2型糖尿病相混淆。

不过,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关键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这一点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所不存在的。

典型的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主要是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进行性胰岛素分泌下降有关。

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脂肪等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一种表现,它会逼迫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从而增加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再加上,肥胖、超重以及血脂升高等问题促进了胰腺的“脂肪化”,会进一步降低胰岛β细胞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上述的多重作用下,很多胰岛β细胞会被迫进入到一种“休眠”状态,停止工作。

不过,一旦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体重明显下降、血糖血脂等指标被控制稳定以后,“休眠”的胰岛β细胞是有望再次“复苏”的。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都意识到2型糖尿病是有希望获得“缓解”和“恢复”的。

然而,这种现象却很难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身上被观察到。这是因为,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免疫破坏一般很难逆转。最终,还是难逃自身胰岛素分泌衰竭的困境。

因此,考虑到临床结局的一致性,医学专家共识最终还是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给归类为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

LADA筛查 GADA是首选

尽管,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算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不过,它在诊断的时候,却往往需要从怀疑2型糖尿病的人群当中来进行筛查。

根据统计,仅采用最基本的筛查手段,在我国18岁以上被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里,就有约6.1%属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而如果改变筛查手段,则这一比例可以提升到8.6%。

既然,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早期阶段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是存在自身免疫攻击,那么,进行胰岛相关的免疫检测就成为了主要的筛查手段。

一般而言,通过抽血化验,检测血清当中是否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是胰岛免疫检测的常规手段。

医生经常会看的一些指标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以及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在诊断1型糖尿病的时候,经常要看的。而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也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体内最常见的一种抗体。

有临床数据显示,在新发现的怀疑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的胰岛相关抗体,可以达到2.6%~10%。

因此,在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明确建议:对所有新诊断的怀疑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抽血检查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以便更早地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从中识别出来。

简言之就是,如果医生刚刚告诉您,怀疑您患上了2型糖尿病,但翻一翻之前检查过的化验单,里面并没有胰岛相关抗体的话,那么,建议您向医生提出来,至少应该做一个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筛查。

LADA高危人群 胰岛免疫查全套

这里有朋友会问了,是不是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那就确定不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呢?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的确如此。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患者并不是这样。

这一小部分患者往往在临床特征上就表现出患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属于高危疑似人群(LADA高危)。他们往往满足以下这三点:

第一,家庭内一级亲属里有人患有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免疫疾病;

第二,属于非肥胖体型,体重指数BMI<25kg/m2;

第三,起病年龄在60岁以内。

如果您同时满足上述这三点,那么请注意!仅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为阴性,还不足以完全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胰岛相关抗体的全套检查。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完善一下胰岛相关抗体筛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毕竟,这种疾病在治疗方案以及远期预后上都与2型糖尿病有较大的差异。

2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头条创作挑战赛#2型糖尿病是一种长期代谢紊乱,特征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90%以上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的成因,包括遗传、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管理或预防这种病症。

遗传因素

遗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风险将增加40%;如果双亲均患病,风险则增至70%。目前已确认多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标记,如TCF7L2、PPARG等基因突变,这些基因通常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和/或分泌。

生活方式因素膳食

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研究显示,摄入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饱和脂肪,以及纤维摄入不足,可以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体重和肥胖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关键风险因素。体重指数(BMI)超过25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三倍以上。

缺乏运动

缺乏体力活动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风险。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环境和社会因素

研究还发现,社会和心理压力、睡眠质量不佳以及暴露于某些环境化学物质可能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和管理

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身体活动、改善饮食习惯、维持健康体重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展涉及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虽然个体的遗传背景不可修改,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此外,对于已经发病的个体,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同样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