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危害)

上海医大医院 0
文章目录:

十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对号入座!内附筛查方法

1.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33.9%,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死于心血管疾病[2]。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起病隐匿、预后较差,容易导致猝死。应加强对冠心病发作先兆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3]。

2.脑卒中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5]。

3. 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7]。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1.2%[7]。另一项研究显示,47.5%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病变[7]。

4.下肢静脉病变

下肢静脉病变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导致下肢的不适症状、下肢和足部的皮肤溃疡[7]。

在中国,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患病率为8.89%[7],糖尿病合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越来越多[7]。

5.周围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8]。

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67.6%[8]。

6.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包括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神经病变和泌汗功能异常等[1]。

其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61.6%和62.6%[9]。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内地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为2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1]。

8.糖尿病肾脏病

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9.糖尿病足

中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的主要不良结局是截肢和死亡[8]。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 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迫截肢起因于糖尿病足溃疡[8]。

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LEAD)和足畸形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8]。

10.糖尿病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30%-9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皮肤损害[10]。皮肤病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11]。

总结: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提升幸福感

1. 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病变、下肢静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

2. 留意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别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争取早发现和早治疗,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提升整体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2.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0) : 1017-1034.

3.梁晓春,吴群励,屈玲.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2015,19-20.

4.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行业标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0):839-842.

5.《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5):397-407.

6.邵明梅. 这些症状,或是脑血管疾病的"预警"[J]. 家庭医药,2023(10):3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 161-189.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2):92-108.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

10.都琳,雷文知,陈海燕. 糖尿病相关皮肤病变的诊治.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37(2): 86

11.杨顶权.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8): 1278-1279.

文章来源:糖尿病网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糖尿病患者注意:晨起若有这些症状,说明并发症快要来了,要警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却令人心生警惕的词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忽视的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而晨起时的身体状况,往往是健康的一面镜子,可能透露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那么,糖尿病患者早上醒来时应该关注哪些异常呢?这些症状是否预示着更严重的问题?找到答案,不仅有助于患者及时干预,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糖尿病并发症的隐匿性:晨起症状不容忽视

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许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身体状态一切正常。而晨起时的异常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四肢麻木、头晕乏力,甚至伴随视力模糊或口干舌燥。虽然这些症状看似寻常,但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神经发生病变、心血管问题甚至肾功能受损的风险。

清晨血糖波动与身体信号的关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清晨是血糖波动的高发时段。经过一整夜的代谢,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清晨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血糖过低,另一种则是血糖过高。

血糖过低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出汗甚至手脚冰凉;而血糖过高时,则可能出现头痛、口渴或疲惫乏力的症状。这些表现不仅直接反映了血糖水平的异常,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的逐步发展。

晨起四肢麻木:神经发生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晨起四肢麻木就是它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感通常从脚趾或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四肢。

许多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当导致的“压麻”。但实际上,长期血糖升高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如果患者忽视了这一信号,神经发生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引发严重的下肢溃疡或坏疽。

晨起头晕与乏力:心血管问题的隐患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清晨醒来时会感到头晕或极度乏力,这可能是心血管健康亮起红灯的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弱。当清晨血压波动较大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或胸闷气短。

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伴有心跳加快或胸部疼痛,可能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损害。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这一症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晨起视力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

如果患者在清晨感到视力模糊或眼前有漂浮物,这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信号。高血糖会导致眼底微血管受损,进而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如果患者发现晨起视力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眼底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晨起口干舌燥:肾功能受损的警示

清晨醒来时口干舌燥、频繁口渴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部分患者会误以为这是喝水不足或房间空气干燥所致,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警示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尿液增多,进而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晨起时总是感到口干,同时伴有夜尿增多或泡沫尿,应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信号,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对身体状态的敏感,及时记录晨起时的异常症状,必要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积极的治疗干预也尤为重要。

饮食上,可适当融入中国传统的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和薏米,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肠胃功能。中医提倡“清晨温水润肠”,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晨起后喝一杯温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运动方面,晨起后可以选择缓和的活动,如太极拳或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麻木和神经发生病变的症状。中医强调“动静结合”,适当运动能增强身体的阳气,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糖波动。

另外,规律监测血糖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日晨起测血糖的习惯,了解自己空腹血糖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血糖波动异常,应尽快调整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只有提高健康意识,才能在并发症来临之前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晨起时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因为它们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许多患者在面对糖尿病时会感到无助甚至恐慌,这种情绪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事实上,科学合理的管理完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正如中医提倡的“天人合一”,糖尿病管理也需要患者与身体和谐共处,既要重视医学治疗,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调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警示信号。晨起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可能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采取行动。

通过科学的管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患者完全可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从晨起的第一步开始,用细心呵护自己的健康,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保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