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心血管科吗)
糖尿病主要危害来自心血管系统!三项关键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我国,超过四成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18.7%死于冠心病、急性心梗等缺血性心脏病,17.1%死于脑卒中(中风),还有7.3%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说,只有控制住了心血管风险,才能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概率。
然而,临床经验却提示:仅仅控制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作用有限,尤其是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这部分患者。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困境呢?
近年来最新的医学理念认为,只有做到【早期强化控糖】、【多重危险因素管理】以及【使用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这三项关键措施,才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所谓【早期强化控糖】,意思就是在刚确诊2型糖尿病的阶段、趁着病程还不长的时候,尽早实现血糖水平达标。具体来说,至少要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定维持在“<7.0%”的水平。假如条件允许,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6.5%”会更好。
之所以,医学上要专门提出【早期强化控糖】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现实当中有不少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疏忽了治疗。
有的是因为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也有的是觉得血糖水平暂时还不算太高;还有的则是吃了降糖药却没有在意血糖究竟“达标”没有。
总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确是拖到症状变得很重、血糖升得很高以后,才开始关注“血糖达标”的。
那么,问题来了,若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没有控制好血糖,究竟能有多大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吗?
关于这个问题,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总跨度达44年之久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2024年5月,UKPDS最新的研究成果(UKPDS 91)发表于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其很好地证明了【早期强化控糖】能让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急性心梗风险以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均显著下降,并且,这种效应可以持续至少二十多年、接近于终身!
UKPDS 91研究
简言之,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证明:在确诊以后尽早实现【强化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0%甚至<6.5%),将能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持续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这很好地提醒大家,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后,千万不要拖延或抱侥幸心理,而应该以“血糖达标”作为目的及时启动标准化的治疗。
虽然,糖尿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
除了糖尿病以外,高血压与血脂异常也能大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并且,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经常会与糖尿病一同出现。比方说,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就有约60%合并高血压;有超过四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这其实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控制住血糖,并不能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大幅降低。因为,剩下的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没有一同得到控制。
对此,非常权威的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只有同时对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内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并且,这份医学指南还专门给出了2型糖尿病患者所应该追求的【综合控制目标】,其核心要点主要有: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 血压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尽量降至<130/80mmHg;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则至少降到<2.6mmol/L。
也就是说,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还得同时控制好血压与血脂。并且,血压与血脂的“控制目标”,要比一般人群设定得更为严格!
(注:一般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一般血脂异常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的常规控制目标为<3.4mmol/L)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措施三:【使用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现如今,包括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在内,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降糖药至少有9大类。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那么,在同样确保血糖水平达标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呢?
对此,《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有特别提到:近年来众多高质量的医学研究均一致发现,【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SGLT2i】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这两类新型降糖药,能够在降糖作用之外提供独立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其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SGLT2i】的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以及卡格列净等,因为,常被形象地称之为【“列净类”降糖药】。
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的代表药物则是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以及利拉鲁肽等,由于主要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因此,也被叫做【“肽类”降糖针】。(不过,司美格鲁肽已有口服版本且在我国正式获批上市了)
不得不承认,【“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针】正是凭借其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才“逆袭”成为了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优先选用的降糖药。
举例来说,2023《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就明确推荐:心肾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首选【“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针】。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甚至,专门针对二甲双胍的2023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需要改善心血管与肾脏结局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针】应该作为优先选择的降糖药,而非二甲双胍。
2023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虽然各类降糖药都能有效降低血糖,但是,却并不是每一种降糖药都拥有额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证据来看,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结局的主要有【“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针】这两类。心血管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原则上应该确保当前的降糖治疗方案当中至少包含这两类药物的其中之一。(必要时,这两类药物也可同时使用)
综合前面的所有内容,2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之初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心血管风险的巨大危害。
而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这种风险,除了让血糖水平长期达标以外,关键还得做到以下3点:
1,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充分贯彻“血糖达标”的要求,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7.0%,如果有条件最好<6.5%;
2,同时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让血压长期<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至少<2.6mmol/L(能降到<1.8mmol/L会更好);
3,在降糖用药方案当中,至少囊括【“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针】的其中一种。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3,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6月 第39卷 第6期
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6月 第62卷 第6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头条健康真相#
#大健康辟谣进行时#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一块热毛巾差点导致截肢!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仅有三步
长期以来,部分人只关注糖尿病,往往忽视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一块热毛巾差点导致截肢!
今年67岁的张先生是20年的老糖尿病患者。正月里,一家穿戴整齐坐了6个小时高铁去亲戚家喝喜酒,第二天同样坐了6个小时高铁回家。到家脱下皮鞋一看,张先生左脚第四个脚趾发红,仔细看还有个水疱。
家人担心伤口不愈合,于是用开水把毛巾烫热,给张先生的伤口热敷。几天下来,伤口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黑,周围一圈红肿越来越大。
于是急忙带着张先生来到了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给张先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足坏疽,简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医生表示,血糖控制不理想,脚部磕磕碰碰出现伤口时,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溃疡。一旦糖尿病足溃疡的部位发黑、坏死,逐渐蔓延、扩大,出现了皮肤坏死。此时,脚上坏死的组织一般无法修复,只能截肢。
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不致命,致命的是严重的并发症!心梗、中风、肢体坏死、失明,都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严重后果!
1. 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即使不吸烟饮酒、不肥胖、没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血压血脂都正常,有了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2. 肾脏病变
高血糖会让肾小球的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会让人们患上肾脏疾病。
3.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导致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
4.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由胰岛素缺乏、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大量脂肪分解产生了大量酮体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血酮≥5毫摩尔/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旦发生,一定要积极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5. 认知功能减退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功能减退、老年痴呆等,是由于高血糖会导致大脑中的海马体体积变小,进而出现一系列认知功能障碍问题。
此外,若糖友合并有血管病变,则可能引起脑血管动脉硬化,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痴呆。
6. 听力丧失
吴东红表示,耳聋在糖尿病患者中极为常见,尤其是那些已经并发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
糖尿病听力受损往往起病缓慢,不易察觉,病情会逐渐加重而不可逆转,临床疗效有限。糖尿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听觉传导通路,从而引起听力的改变。
7. 骨质疏松
医生表示,糖友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要比正常人增加20%。这是因为,血糖高可引起尿钙、尿磷排泄增多,同时导致轻度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
而且,糖友需饮食控制,可引起维生素D及钙不足,同时肠道钙、磷等矿物质吸收下降,导致“钙负平衡”。
8. 牙周炎
目前,牙周炎已被列为糖尿病并发症,牙周炎和糖尿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高,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持续高血糖状态,给其牙龈内的细菌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造成牙龈组织微血管阻塞,从而容易引发口腔感染,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组织修复能力比较差,一旦患上牙周炎,往往会比较严重。
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仅三步
很多糖友会问,“为什么突然得了糖尿病”。其实答案是:糖尿病不会突然发生。从正常血糖到糖耐量异常,再到糖尿病的出现,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
医生表示,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慢性过程,早期可以没有什么表现,胰岛素抵抗和分泌功能障碍都可能存在,一般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胰岛β细胞处于代偿期,这个阶段,由于胰岛素抵抗,β细胞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第二阶段:胰岛素β细胞功能维持但质量下降,β细胞仍能保持一定的功能,但β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不可逆损害期,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响应能力不可逆地受损,胰岛素分泌无法维持血糖稳态,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
从血糖正常到诊断糖尿病这个过程比较长,有5~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逆转糖尿病通常是指能把血糖维持在一定范围,但要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不太可能。
控糖尿病,生活中做好这几点!
1、进餐规律控总量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可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2、调整下吃饭顺序
2020年在《临床营养学》上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吃饭顺序,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是最好的。
也就是先吃蔬菜、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如果无法接受空口吃蔬菜,可以吃一两口蔬菜,再吃一口肉,最后再吃一点饭也好。
3、控体重、减腰围
体重跟腰围同时增加的话,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常测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可以预防38%的糖尿病发生。
4、能走着就别坐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5、少点压力早睡觉
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人民网科普
世界心脏日|避免伤“心”饮食,呵护心脏健康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饮食在维持心脏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并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
饮食与心脏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盐、高脂、高糖和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均衡饮食可以提供必要的营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具体来说,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高脂饮食会升高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益心脏健康的营养素
1 健康脂肪
建议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坚果等。这些脂肪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脏健康。适量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壁上脂质沉积的风险。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
2 膳食纤维
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等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改善血糖控制状况。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速度,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并提供饱腹感。
3 抗氧化剂
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和水果等,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血管造成的损害。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过多引起的,自由基会破坏细胞和组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损害。
心脏病患者如何安排饮食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安排,应该基于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盐分摄入
减少食盐、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减少液体潴留量。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过量摄入盐,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心脏负荷增加,引发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控制脂肪摄入
选择健康的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和鱼类都是不错的选择。建议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5%~35%。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会提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减少胆固醇摄入
摄入过多的胆固醇,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患者应减少摄入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全脂奶制品和高脂肪的肉类等,已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
不吃高糖食物
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选择低糖或无糖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高血糖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损害血管内皮和导致炎症反应。
增加膳食纤维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控制血糖。建议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克。膳食纤维可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稳定血糖水平,促进肠道健康。
多吃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心脏健康。每天至少吃5份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包括200~350克新鲜水果和300~500克蔬菜。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选择瘦肉、鱼类、豆类和低脂乳制品作为蛋白质的来源。鱼类中的健康脂肪酸,有助于减少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充足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避免饮用含高糖、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水平,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如何避免“伤”心饮食,保持心脏健康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有效维护心脏健康,促进机体康复。为了维护心脏健康,大家应避免或限制以下食物的摄入。
高糖食物和精制碳水化合物
高糖食物如甜饮料、糖果和甜点等,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等,通常含有较少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高脂食物
高脂食物通常是指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人们大量食用这些食物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会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常见高脂食物有动物内脏、奶油、黄油、猪油、起酥油、肥肉等。这些食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很多不利影响,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负担。
高盐食物
日常饮食应注意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加工肉类、罐头食品、腌制食品、咸味零食和油炸快餐等。
酒精
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避免饮酒。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中心 张明多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马长生
策划:王宁 余运西
来源: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