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单侧一个脚趾头痛(糖尿病单侧一个脚趾头麻)

儿童糖尿病李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脚趾痛,是否一定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有时候总感觉双足的脚趾疼痛,他们担心是不是出现糖尿病足了?那么,糖尿病患者脚趾痛是否一定是糖尿病足呢?

其实导致脚趾疼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骨折,还有鞋子不合脚。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本人知道病因,不难诊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脚趾疼痛多数情况下是糖尿病足的表现之一。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等。

那么,为什么脚趾会痛呢?为什么受伤的是脚趾呢?

不能否认,足部是一个人最忍辱负重的器官,走很多的路,不停地与鞋子摩擦;每时每刻,脚都受着外界的压力。而且,脚离心脏最远与其他的器官相比足部更不容易获得血液灌注。所以足部是一个干活多吃得差的器官。但是由于人类的长期进化,足部基本上适应了这种状态。但是健康的足可以适应这种状态,生病的足就不能适应这种状态了。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表现为血管变细、血流减慢,足部作为离心脏最远的器官最先受到影响,这样血液就不能充分地滋养足部。因为足部的新陈代谢是需要流畅循环的血液保证的。废物带不走,损伤的细胞得不到修复自身的物质,就像一个没有保洁员的垃圾场,时间一长就会垃圾遍地,对周围的水土造成损害。开始表现为麻木或者疼痛,严重的话表现为溃疡,甚至坏死。

血液不通畅是原因之一,还有神经的影响。神经也是有血液供应才能完好行使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的很多足部并发症来自感觉性神经病变及轻度的自主与运动神经病变。

其中感觉神经病变合并机械损伤是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因素。来自鞋子或其他邻近足趾的压力导致足趾的损伤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病变造成皮肤正常排汗调节功能、皮肤温度调节功能和血运调节能力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老茧并更易破碎和开裂。此外,正常排汗能力的丧失造成组织进一步的破坏,使得深部组织更易于细菌定植。运动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足内在肌的挛缩造成典型的爪状趾畸形。跖趾关节过伸也被证明能够直接增加跖骨头下压力,使得该部位更易损伤。

脚趾是糖尿病的\u0026#34;信号灯\u0026#34;?提醒:脚趾有3种症状,可能血糖超标了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

"医生我最近总觉得脚趾头麻麻的,走路时还感觉不太稳当,这是怎么回事啊?"小陈一脸困惑地坐在我面前。作为一名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像小陈这样的患者了。

小陈是一名外卖骑手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最近几个月他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脚趾出现了一些异常。起初他并没有在意,认为可能是工作太累导致的。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的脚趾不知何时被划伤了,可竟然完全没有痛感。

听完小陈的描述我示意他躺在检查床上。仔细检查后发现,他的双脚趾发紫发凉,皮肤干燥起皮,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细小的裂纹。

"小陈你最近有没有觉得特别容易口渴?或者总想上厕所?"我一边记录检查结果,一边询问。

"对对对!医生你怎么知道?我以为是天气热的缘故。"小陈一脸惊讶。

我轻轻叹了口气示意他先去抽个血做个血糖检查。果不其然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空腹血糖已经高达11.2mmol/L,远超正常值。

人们常说脚趾是人体的"晴雨表",殊不知它还是糖尿病的"信号灯"。很多人都不知道,当脚趾出现异常时,可能已经预示着血糖已经悄悄升高了。

糖尿病最令人担忧的并非血糖升高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神经病变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首先影响到我们的脚趾。就像小陈那样,当出现脚趾麻木、感觉迟钝时,很可能已经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了。

记得去年我接诊过一位退休教师张阿姨,她来就诊时脚趾已经溃烂。原来她也曾注意到脚趾发麻、皮肤干裂的情况,只是一直用护手霜随便擦擦了事。直到有一天洗澡时发现脚趾竟然溃烂了,这才慌忙就医。经检查,她不仅患有糖尿病,还已经并发了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

通过临床经验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脚趾通常会出现三种典型症状:

第一种是感觉异常。就像小陈那样,会出现麻木感、刺痛感,甚至完全失去痛觉。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损害末梢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第二种是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脚趾发凉、发紫,甚至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这是由于糖尿病会损害微小血管,影响血液供应。

第三种是皮肤改变。脚趾皮肤会变得异常干燥、容易开裂,愈合能力下降。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溃疡形成。

这些症状看似平常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就像我的一位患者说的:"谁能想到,小小的脚趾竟然藏着这么大的隐患呢?"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沉默性",当症状明显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阶段。就拿小陈来说,通过详细检查发现,他的糖尿病可能已经潜伏了至少半年以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养成定期检查血糖的习惯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超重、缺乏运动等高危人群来说,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糖筛查。

同时要格外关注脚趾的健康状况。每天都要仔细观察脚趾有无异常,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赤脚行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不要像张阿姨那样讳疾忌医。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服药控制血糖外,还要注意饮食调节和适量运动。记得告诉小陈:"骑行送外卖虽然也算运动,但强度和时间都要适中,过度疲劳反而会加重病情。"

通过规范治疗小陈的血糖逐渐得到控制,脚趾的症状也明显改善。他现在每天都会抽空检查自己的脚趾,还戏称这是在"看信号灯"。

最后我想说的是,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关注交通信号灯一样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让疾病无处可藏。生命的红绿灯不会说话,但脚趾会替它发出警告。让我们一起学会倾听身体的细语,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一个脚趾头起水疱引发的感染并没有那么简单,糖尿病人要注意了

王女士今年41岁,在某餐厅的厨房上班已经很多年了,一个月前偶然发现自己其中一个脚趾头起了个小水疱。起初,王女士并没有在意,依然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但之后水疱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红肿、流脓的现象,逐渐影响到了行走和生活。于是王女士这才到医院就诊,这一检查才发现,脚趾头已经感染,检测空腹血糖竟已高达15mmol/L。

这么高的血糖王女士自己说没有什么感觉,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一个都没有。但经过医生的询问,其实王女士在这半年以来看东西已经都点模模糊糊了,这实际上就是血糖升高惹的祸。而王女士由脚趾头起水疱引发的感染也并非简单的感染,而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足病,如果病情严重,迁延不愈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糖尿病足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是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由于下肢远端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所导致的。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足病实际上也是糖尿病的一个慢性并发症。不仅如此,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足病还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如果糖尿病足病发生溃疡而无法愈合,则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所以,对糖尿病足病的防治最重要的在于预防,特别是那些有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该注意。

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
  • 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
  • 以往有过足部溃疡或截肢(趾)病史
  • 存在足部的畸形、胼胝或过度角化的组织
  • 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
  • 缺乏糖尿病基本知识
  • 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 生活条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
  • 吸烟、穿不合脚的鞋等

其中,如果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下肢血管病变,则属于糖尿病足病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什么表现?

典型的表现为袜套样改变,即下肢或上肢的远端出现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等异常,可通过10g尼龙丝、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明确。

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有什么表现?

如果出现下肢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温度下降、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色素沉着、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等情况,可通过踝肱动指数、下肢动静脉彩超等检查进行初步筛查。

那么,如何预防发生糖尿病足病呢?
  • 充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通常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
  • 定期体检,尤其是对周围神经、外周动脉的检查,建议至少1年检查1次
  • 每天检查双足,尤其是足趾间有无破溃等情况
  • 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穿舒适的鞋和袜
  • 定期洗脚,洗脚时温度最好低于37℃,防止烫伤,洗脚后用干布擦干
  • 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接触足部保暖
  • 避免赤脚行走,防止足部皮肤干燥,可用油膏类护肤品
  •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等
如果一旦检查发现有糖尿病足病,该怎么办呢?

不管严重程度如何,都应该尽早去医院找医生看,以评估病情。(所以,定期去看医生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病的一个方法)

医护人员会根据足部的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溃疡以及坏疽,并足部的对病变程度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

对糖尿病足病的治疗,除了要平稳控制血糖、局部创面护理,还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如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前列地尔注射液等等,严重的足部病变可选择动脉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总而言之,对糖尿病足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越早开始越不容易发生足部病变,生活质量也就是越高。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足病的一些防治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评论,并转发更多需要的人。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欢迎关注本头条号,向您呈现更多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