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下载(问一下糖尿病的医生)
蜂蜜并非人人适宜 这几类人吃蜂蜜要慎重
蜂蜜,不仅是家中常用的食品“增甜剂”,还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养生好物”。但是,你可知道蜂蜜并非人人都适合吃,有几类人就最好别吃蜂蜜!
这三类人不宜吃蜂蜜
①
11岁以内的孩子
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及其芽孢。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肠道拥有强大的免疫和防御系统,食用后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对于肠道环境还很脆弱、抵抗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肉毒杆菌进入体内后会在肠道中快速繁殖,并分泌肉毒素,很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严重者甚至可能致命。
小贴士:不只是蜂蜜,含有蜂蜜的饼干、蛋糕等产品,也不建议喂给孩子吃。
②
糖尿病人
蜂蜜的含糖量高达80%,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吸收得比较快,对血糖的影响也会比较大。所以,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吃蜂蜜,否则可能加剧血糖波动;即便是血糖控制得比较好的病人,也应尽量少吃。
小贴士:蜂蜜的升糖指数和热量与白糖相比都要低一些,在一些需要放白糖的场合,倒是可以适当用蜂蜜来替代。
③
正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
正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同样不宜食用蜂蜜。一方面,蜂蜜中大量的果糖会在肝脏代谢并产生大量尿酸;另一方面,果糖摄入过多会导致人体对胰岛素出现抵抗,间接导致尿酸排泄量减少。尿酸产量增加了,排泄量却减少了,体内堆积的尿酸越来越多,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蜂蜜有没有保质期
从理论上来说,成熟且纯度高的蜂蜜确实可以在密封、避光的条件下无限期保存,因为它的含水量很低、含糖量很高,细菌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这往往很难实现。一来,蜂蜜的包装一旦被打开,通常很难做到完全密封;其次,在用勺子、木棒等工具舀取蜂蜜时,工具上携带的细菌、水分会趁机进入到蜂蜜中,从而加速其变质。目前,根据《食品法》的要求,蜂蜜生产厂家一般都将蜂蜜的保质期定为2年左右。为安全起见,过期蜂蜜大家还是别吃了吧!
蜂蜜结晶就是坏了?
天热了以后,不少人都会选择把蜂蜜放进冰箱冷藏。结果过段时间拿出来一看,发现蜂蜜结晶了,就以为蜂蜜坏了、不能吃了。其实,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蜂蜜内部会发生物理反应,导致葡萄糖等糖分开始出现结晶的情况,最开始只是一小部分,随着时间的延长,结晶的面积也会逐渐变大。也就是说,蜂蜜在低温条件下结晶是正常现象。不仅如此,如果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比较高,同样容易结晶;蜂蜜里如果含有花粉、葡萄糖结晶颗粒之类的“结晶核”,也会促使蜂蜜出现结晶。一般来说,蜂蜜结晶只是对口感和取用有些影响,并不影响食品安全,可以放心食用。不过,如果发现蜂蜜出现了白色泡沫以及异味,那就说明变质了,不建议吃了。
蜂蜜水能解酒?
从研究数据来看,果糖对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前面也说过,大量摄入果糖会导致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急剧上升。所以,不提倡大家通过喝蜂蜜水来解酒。
来源: 吉林12320
蜂蜜是天然的滋补佳品,哪类人群不能食用?
相信大家对蜂蜜并不陌生,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蜂蜜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并且它还含有铁、钙、铜、锰、钾、磷等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而它所含的果糖、葡萄糖、淀粉酶、氧化酶、还原酶等,具有滋养、润燥、解毒、美白养颜、润肠通便之功效。
但是蜂蜜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对别人来说可能是补药,可是对你来说有可能是毒药 。
蜂蜜对以下三类人群不宜食用。
1,一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婴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并且蜂蜜中所含的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易引起婴儿中毒。 此外,专家还提醒,1 岁以上的婴幼儿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与大人相比要适当减少。
2、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 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约为 35 克,果糖 40 克左右,蔗糖约 2 克,糊精约 1 克。 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进入肠道后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经水解后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糖尿病人不能食用蜂蜜。
3、肝硬化患者。肝病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因为蜂蜜中含有肝细胞易于吸收的葡萄糖,可以促进肝脏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肝糖的储存,因而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如果病情的进程延伸到比较严重的肝硬化,就不易食用蜂蜜,因为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加速病情的严重程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终结糖尿病(十七)
2020年10月8号空腹血糖7.3mmol/L,晚餐后两小时9.4mmol/L。
2020年10月9号空腹血糖8.6mmol/L,早餐后两小时6.0mmol/L,午餐后两小时12.1mmol/L,晚餐前8.4mmol/L,晚餐后两小时7.1mmol/L。
2020年10月10号空腹血糖8.4mmol/L晚餐前9.7mmol/L,晚餐后两小时8.1mmol/L。
2020年10月11号空腹血糖7.8mmol/L睡觉前9.3mmol/L。
2020年10月12号空腹血糖8.7mmol/L晚餐前6.5mmol/L.
2020年10月13号空腹血糖8.9mmol/L,午餐前6.5mmol/L,午餐后两小时13.4mmol/L,晚餐前7.6mmol/L,晚餐后两小时9.8mmol/L。
2020年10月14号空腹血糖7.6mmol/L,早餐后两小时5.8mmol/L,晚餐前6.8mmol/L,晚餐后两小时10.2mmol/L。
2020年10月15号空腹血糖8.7mmol/L,早餐后两小时6.8mmol/L,午餐前5.8mmol/L,午餐后两小时8.7mmol/L,晚餐前6.4mmol/L,晚餐后两小时11.5mmol/L(晚餐吃了饼子)。每天应该测六次血糖,上面没有记录的,就是当天有事或者忘了测血糖。
国庆回来这几天,感觉血糖控制的还行,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牛奶里面加一小勺燕麦,放到火上蒸,上来气十分钟就好了。午餐在单位吃饭,轮流做饭,吃啥饭,我也做不了主,做啥吃啥,我也不好意思搞特殊,没办法,跟着他们一起吃。晚上下班回去,一般情况下是蒸南瓜水煮疏菜,也想把体重减一减。
哦,都十五号了,真快,患病都快一个月了。吃完晚饭,我翻看着手机,看看糖尿病患者都怎么吃,还有糖友分享,无意中看到有一个糖友说:下载喜马拉雅,搜“海归吴医生”听音频,我顺手在手机界面下载的喜马拉雅,搜到了海归吴医生,听听吧!看看医生怎么说。毕竟人家是专业人士,我也没有报任何希望,只是打发时间而已。
从头开始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也颠覆了以前的许多认知,越听越上瘾,从那以后每天下了班,简单的吃些晚饭,收拾完,电视看完新闻就关了,拿出本本,开始学习,听吴医生的音频。这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有吴医生的理论和实践做指导,何愁糖尿病不好呢。我庆幸让我听到了吴医生的音频,再网上搜搜,看看吴医生是何许人也,“吴医生是中国最早一批重症医学院毕业的医科研究生,先后在中国欧美东南亚工作……”,好厉害!真是厉害!这坚定我听下去的信心,我有救了,有救了,不再每天愁了,我喜极而泣,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引用吴医生的一句话:“上天救你,我愿协助”。
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的血糖控制住了,身体也比以前更健康了,身上也不痒了,左后肩膀靠下部位也不痛了,以前隔三差五的痛一会儿,我也不清楚啥原因,这下好了,人也瘦了,更精神了,每次回家爬五楼,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现在爬十楼都不在话下。每次回娘家,我都和姐妹们分享我所学到的知识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怎么吃?吃什么?如何健康生活。我还和姐妹们说:我真想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大医院的门口做宣传,让他们都去听吴医生的音频,让他们知道如何管住嘴迈开腿,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把血糖降到正常值的,糖尿病并发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症状会消失的。看糖友们发表意见区,有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听了吴医生的音频,激动的流下了眼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饮食加饭后运动,在一段时间内,药不吃了,针不打了,血糖降下来了,一切慢慢好起来了。我就是千千万万个人中的一个,我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它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看到,这是在做善事,是给自己集福报。网络这么发达,传播速度快,能挽救更多的人,我愿意充当一个传播者。姐姐开玩笑地说:吴医生给你开多少工资?我说:人家吴医生把自己“做”成糖尿病模型,拿自己做实验,真是“医者仁心”我这差远了,只是尽我所能,发挥余热。
怎么能快速的传播出去呢?网络,网络力量无穷大,那就到“头条”上写文章,心意已决,那就开始行动。把我这一个多月学习心得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糖友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如何一步步降低血糖,那你就自己决定,建议糖友每天记录自己的血糖,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你的健康。你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的吗?
引用吴医生的一句话:不是糖尿病不可以逆转,而是你的生活方式不可以逆转,你不愿意逆转!只要你愿意回去,你的糖尿病也就回去了。
说的多好呀,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