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最容易得糖尿病足(肠梗阻什么人最容易得)
血糖升高,双脚先知?脚上频繁出现3种情况,提防糖尿病足
48岁的蔡女士,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查出糖尿病,所幸发现得比较早,医生表示暂时可以不用吃药,只需要通过生活调理就好,要多注意饮食,还要适度的做一些运动。
蔡女士知晓自己患上糖尿病后,也是一阵紧张,只因自己的妈妈也是患有糖尿病,长期用药控制着血糖,她也一直担心自己会遗传母亲的糖尿病,没成想还真没逃过。
后来,蔡女士也是听医生的话,饮食上很注意,还经常去跳广场舞,或者出去散步,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每次测量的血糖,都在一点点的降。
当血糖值降到正常范围时,蔡女士就放松大意了,饮食上不是那么的注重,运动也逐渐地减少,认为血糖就此控制住。
2年后,蔡女士在某一天脚突然被划伤了,问题不算大,但是也是有一个小伤口,不用管一周也就能自动恢复。当时,蔡女士也是用酒精消毒了,虽然疼但也没有多管。
她以为很快就能转好,没想到过去半个月了,伤口还是没有愈合,搁以前三天左右就开始愈合结痂了,蔡女士感觉到奇怪,却也没怎么当回事。
可是,又过了几个月,伤口是恢复了,可是,蔡女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双脚瘙痒得很厉害,涂抹过治脚气的药膏,还是没有效果,每次痒的蔡女士头皮发麻,实在忍受不了,就去看了医生。
皮医生了解完情况后,表明它的情况可能与脚气无关,大概是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足了,蔡女士自己的血糖不是恢复正常了吗?
医生问蔡女士,你复查过确定血糖降到标准范围的吗?蔡女士表示没有到医院复查过,只是自己在家中定期会测量。
听到此话,医生建议蔡女士次日禁食禁水之后,到医院做个血糖检测。第二天,检测过后,拿到报告一看,蔡女士的血糖已经高到12.9mmol/L,怪不得会引发糖尿病足。
蔡女士表示不解,明明自己在家测量血糖已经恢复正常,为啥血糖还会升高到12.9mmol/L,自己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也没发现什么异常。
需要明确一点,血糖是真的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是一种假象,比如说自己没有进行测量,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只是白天取一些时间段进行测量。
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黎明现象,一种就是黄昏现象,这两种情况会出现血糖恢复正常的假象。
黎明现象,就是白天测量的血糖都是在很好的状态,但是夜间或者早餐过后的血糖值会比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就会错误的觉得血糖恢复正常。
黄昏现象,并不算多见,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晚餐前后血糖会突然升高,其它时间则表现为正常,如果没能及时察觉,也是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另外,就是自己在家测量的方式出现错误,或者说只是短暂的出现血糖水平正常,没有长期的进行观察,这样也会出现虚假现象。
排除以上因素,就是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出现误判后,就真的不管血糖了,生活方式上也开始放肆,饮食也是肆无忌惮了,有一些需要服用药物的,自行就开始停药,如此情况下,怎么能不让血糖突然升高。
血糖升高,并非没有异常,脚部出现的3种情况,别错过了。脚部麻木
双脚在一段时间内,总是会觉得麻木,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每次持续的时间也在拉长,不要觉得是小问题,认为甩一甩就没事了。
偶尔出现麻木现象,甩一甩倒是没什么问题,但频繁地出现脚部麻木,则不是小问题,有可能是糖代谢出现问题,血液中血糖浓度变高,影响到了下肢的血液循环,刺激到神经以后,再加上缺氧,也就会出现脚部麻木现象。
脚部伤口愈合速度慢
就像蔡女士一样,脚上一个小小的伤口,半个月了都还没有真正愈合,主要是血糖持续升高,导致细胞运转氧气能力变低,脚部的氧气供应不足,伤口得不到更多的氧气,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自愈能力也会容易变低,才会影响到伤口愈合速度,也在说明一个事情,糖尿病足到来。
脚部瘙痒难耐
夏天,容易出现脚气病,主要是脚部不透气,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可是,明明涂抹了脚气膏还是不管用,像蔡女士在涂抹脚气膏之后,也是没见好转。
这种情况下,也是代表着脚部皮肤瘙痒,可能并不是简单的脚气问题,血糖高的人,应该要引起注意,血糖持续升高,会让汗液中的血糖浓度变高,脚汗中伴随着血糖,也就更容易招惹真菌,也就容易引发脚部皮肤瘙痒,甚至可能出现溃破的现象。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在合理控制病情之下,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不算大,可若是不能很好地稳定血糖,那带给身体的危害可就大了,查出糖尿病,可别随意轻敌。
参考资料:
1. 《你脚上有五种“症状”,不要粗心大意,表示糖尿病已经来“报到”》·人民网·2019.8.29
2. 《糖尿病足及其防治》·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
得了糖尿病 当心糖尿病足找上门
人的双脚被称为“第二心脏”,通过这个美称可以看出脚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双脚不仅可以支撑起人的身体,助人走遍大江南北,看遍锦绣河山。若是没有了双脚,人们就无法行走,双脚出现问题之后也会使行走功能出现异常。在这里,不由得轻声的问候一句:患了糖尿病的人们,你们的脚还好吗?
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导致血糖长时间的居高不下,脚部是非常容易发生病变的,在早期病变的时候,双脚就会给主人发出不同的信号,如果患者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忽视掉这些红色警报,那么就会迎来“烂脚”的情况。
糖尿病足早期有哪些症状
01
腿和脚经常发凉、麻木
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控制好血糖就会引起血管病变,使患者的下肢血管出现供血不足和闭塞的现象。所以很多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患者就会感觉到下肢的血液循环不良,双腿的温度比上身低,同时还会伴有疼痛和麻木的症状,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还容易腿部抽筋,让人感觉到非常难受。
02
腿脚红肿、胀痛
长时间的高血糖会使人体的血液粘稠度增加,病情越来越严重,就会引发血管炎症,使血管发生闭塞。患者的小腿以及双脚的血液循环不通畅,水液大量的聚集在腿脚部位就容易使双腿、双脚变得水肿,当水肿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引起疼痛。
03
跛行
糖尿病足一旦发作,患者的行走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走一段路之后就会感到腿脚麻木、疼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才能缓解。有的时候患者走路就像踩在棉花里一样,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现象,让人看上去有气无力。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三种症状,最好是及时到医院就诊。在治疗方面,不仅要积极的控制血糖,还要通过药物来恢复脚部的血液循环,必要的话需要通过手术来帮助患者重建脚部的血运,这样才可以避免足部出现溃烂、坏疽的情况。由于糖尿病足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所以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地护理好脚部。平时要避免腿脚受到外伤,以免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如果护理不当,使伤口受到病菌的感染,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溃烂的范围还会变大、变深。一旦发现脚部出现破溃、坏疽的现象,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清创引流治疗,使用药物帮助伤口尽快愈合,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截肢,使患者的痛苦减少。
最后还要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来控制好自身的血糖,平时还要注意清淡饮食,不能吃含糖、高油脂、高热量的东西,每天还有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自身体质,晚上要按时睡觉使内分泌保持在正常状态;只有让血糖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能帮助自己减少眼底、肾脏、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受到的损害,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只有管好自己的嘴、控制好血糖,才能长时间的带病生存。
来源: 吉林12320
有这11个特征的人容易得糖尿病足,送你15个预防方法
全球每20秒,就有一个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全球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率更是高达2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糖尿病足,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每一位糖尿病病友都应该知道。
11种情况下易发生糖尿病足
高危足是指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的高风险状态,高危足患者更应提高警惕,时刻做好预防措施。
具有以下其中1项及以上,均认为糖尿病高危足:
1.血糖控制不达标;
2.糖尿病病程>5 年;
3.有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病史、症状或者体征;
4.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者视力缺陷;
5.合并慢性肾病;
6.高龄(>60 岁);
7.有足部畸形;
8.足有外伤或者手术史;
9.足部有胼胝(俗称:脚鸡眼);
10.既往有糖尿病足病史;
11.足关节活动障碍(足部痛疼、肿胀、僵硬、畸形、活动受限)。
预防糖尿病足的15个方法
1.每天观察足部,用一面小镜子检查足部,查找有无小的损伤、真菌感染、颜色改变等。
2.避免赤脚行走。
3.用低于37℃温水洗脚,仔细擦干脚,尤其是脚趾间。
4.避免皮肤干燥,洗后抹润肤剂,脚趾间不抹。
5.修剪趾甲时建议平直地修剪,避免两侧剪得过多,视力不好不要自己修剪。
6.买鞋前准确测量脚的尺寸,最好定做,穿合适、具有足保护作用的鞋子,避免穿过硬或过窄、不透气的鞋子。
7.每天检查鞋内有无粗糙点或异物。
8.袜子需保持干燥、透气,应选择无接缝、无压迫性,白色或浅色的棉袜。
9.足底压力异常(表现为:足部的疼痛、麻木、肿胀、步态异常、皮肤问题)可选择减压鞋与减压支具,预防足溃疡的发生。
10.不要自行涂抹或贴敷非正规、不明成分的药液或药膏。
11.定期做皮肤检查:识别足癣、胼胝、甲沟炎、趾甲营养不良、皮肤变薄、硬结、发绀、红斑等。
12.定期做血管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触诊,血管彩超、多普勒血流图,必要时完善下肢血管CT或磁共振造影检查,具体检查项目遵医嘱。
13.定期做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检查:浅触觉测定,肌电图、振动觉感觉阈值检查;进行肌萎缩、足畸形、足底压力评估,具体检查项目遵医嘱。
14.出现以下情况:胼胝(鸡眼)、嵌甲、硬结、水疱 ,皮肤发红、苍白或发绀、发黑,各种皮肤破损、溃疡形成,足部浮肿,局部红肿或包块形成,立即就医,接受治疗。
15.尽量避免各种热损伤,如:不要频谱照射及各种热照射,不要热水泡脚,不用加热垫和热水袋暖脚,不用取暖器等加温器照射,不艾灸,不熏蒸等。
预防糖尿病足,除了做到这15条,还需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戒烟。
作者: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陈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