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也是糖尿病(糖尿病医生也是糖尿病人)
糖尿病医生会得糖尿病吗?
作者:陈刚大夫
糖尿病医生会得糖尿病吗?
这个问题,如果在糖友的科普群中讨论,可能会有很多“说头”。
其一、糖尿病医生天天给糖友讲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养生保健讲得头头是道,自己还能得糖尿病病?
我是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24年的专科医生,现年53岁,身高173cm,体重78公斤,每天锻炼。目前的糖代谢状态是“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6.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从没有超过7.8mmol/L。
2021年底,我院全院职工体检,220名在职职工中,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总人数是22人,占10%。有一个前提有必要说明,全院职工中平均年龄36.95岁。
看来,医护行业,也是糖尿病的高发、早发的职业了。
在我很多糖前或糖尿病的年轻医生同行中,感觉空腹高血糖为主的糖代谢异常更为常见。在我公众号里关于“空腹高血糖”的机理认识上,我最推荐的解释就是:压力或睡眠因素。事实上,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的确是国内医护同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而导致的血压问题也非常常见。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目前还都是学说。
我有一篇文章是我20年前写的,《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我从宏观角度分析的,肥胖是重要的外因;而对于肥胖糖,除了遗传,心态、睡眠等精神应激不能忽视;还有年龄。
糖尿病医生也是人,她只是对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些更系统的知识而已。
在糖尿病相关的几个病因方面:
1、有知识和有行动是两回事。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使得糖尿病医生更接近“健康管理师”。饮食、运动、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等诸多慢性疾病相关的防治知识都会集合在糖尿病医生身上,甚至早期肾病的积极干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等等都在糖尿病医生的职责中。但是,糖尿病医生也是人,不可能因为一个职业就变成圣人一般的“健康达人”。吸烟的、肥胖的、痛风的、糖尿病甚至糖尿病的,照样有,且与常人没有太多区别。
2、遗传因素:糖尿病领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遗传是内因,糖尿病发病还有外因”。但是,在一些糖尿病的发病方面,遗传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遗传,与你从事不从事医学没有关系。
3、年龄因素是不可更改的。
4、医生职业以及社会环境。静坐、压力大、睡眠不足以及社会对医生的高要求。
所以说,糖尿病医生的糖尿病,也很正常。
其二:糖尿病医生自己都得糖尿病了,他的治疗能力肯定不行,不要再找他看病了。
糖尿病是一种疾病,人人都可能会得的疾病,医生不例外,糖尿病医生当然也不例外。
糖尿病医生是对糖尿病进行诊疗的职业分类。
在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治愈的今天,用“连自己病都治不好”来否定一名医生,肯定有不妥之处。
得糖尿病的医生也可能在若干年以后,因为控制不当而并发症很重,这只能说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行,也可以说是“明知故犯”。
评估一名医生的诊疗水平,更多的是看他能不能为病人提供更详实、更科学的治疗策略,包括血糖目标、治疗手段中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与药物调整,以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处理。这是医生对病人的一种“医嘱”建议能力。
有人会问,他技术既然那么高,为啥自己还会得这么严重的并发症?
----这就是我说的医患结合的问题。
医生的建议非常科学,但是糖友最后的健康结局,更多是取决于糖友对“医嘱”的执行能力。作为糖尿病人的糖尿病医生,他对自己的健康“医嘱”的建议执行不力,肯定也会这样的哦。
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病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糖友,有起床就吃的药,有餐前30分钟吃的,有随餐吃的药,还有餐后吃的、睡前吃的;还有被要求积极监测的血糖,花钱还疼!
让一个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能不能一天也扎手指测4--7次血糖,连续一周?不要说“我没病为啥要扎?”,就是要大家体会其中的“换位思考”,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带胰岛素泵是目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最佳手段,让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肚皮上粘上一块胶布,一周不揭下来是一种什么感受,姑且不说再带一个几万块钱泵以及害怕压坏、碰坏的那种压力。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病人流下“同感”的眼泪,甚至哇哇大哭,人生不易啊!
糖尿病医生得了糖尿病,也就是糖尿病人,他可能和很多糖人一样,也同样做不到很多“控糖达人”那样的自律与优秀。
完全不用做所谓的“职业绑架”。
相反,得糖尿病的医生或许更能体会到糖友的不易,更会用心。
其三:谁让他不让吃这,不让吃那,这回他也得病了,活该!
仇富思维,在很多人身上可能都有,看不得别人好。有糖友自己得病了,隐藏信息,深怕邻居知道,“不能让他们看笑话”。
天天弄“快手”,时时上“抖音”。诊室看病时,不让喝酒不让抽烟,不让喝羊汤,不让吃油炸。下班时间在饭店,总能看到他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也不知道他是说的对还是做得对?表里不一,活该!
中国数据,糖尿病前期的发病人数,已经过半。也就是说有50%以上的成年人,糖代谢状态都不是目前人为制定的“正常范围”。
糖尿病医生当然也在其中,大可无可非议。
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请您自律控糖啦。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您完全有可能做得比“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更好、更优秀。因为,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二者要结合,不可替代。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如果得遇有缘医生的精心指导,坚持执行健康的生活管理,就会成功。相反,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虽然有控糖知识,但是,在执行力欠缺的前提下,肯定不会因为是医生的职业就会被上帝眷顾而少得、晚得并发症。
哲学大儒王明阳对后世的影响至大至远。他提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其三大核心。而“知行合一”,就是在知道该任何做(善)以后,如何践行的过程。只要找到了自己的“良知”,就可以说是圣人了。
然而,真正的圣人则是在践行自己良知的过程,这才是“知行合一”。
医生很多,病人也很多,但是,圣人极少。知行不合也。
“陈刚大夫讲糖”,只是为大家提供抗糖理念和技巧。就像我建议糖友要做血糖记录一样,能认真做得又有几个呢?
其缘由:
一是可能没有看懂做血糖记录的意义,纵横比较;
二是看懂了也不想去做。就像学生写作业,那么简单的题,一看就会做,所以就没有做。
我告诉一些习武的年轻人,有些动作功法是要练习一辈子的,绝对不是学会了就不再练了。拳打千遍,其理自见,那还是要打对才有可能。
我们都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医生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很多人热衷看“饮食方面”的文章,而我更想先改变糖友的理念。没有阅读量,也要写这样的文章。
我中国抚宁,助您抗糖!
糖尿病新药那么多,为何医生开的还是二甲双胍,有2个原因的
近年来,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很多新增病例。王阿姨是这个月刚刚确诊糖尿病的,医生让她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给她开具了二甲双胍。
王阿姨的儿子非常不解,每年有那么多的降糖新药,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为什么要吃这么便宜的二甲双胍,怀疑是医生的医术有问题。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二甲双胍类很多糖尿病患者奉为糖尿病治疗“神药”,使用它治疗糖尿病,是有一定原因的。
二甲双胍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降糖药物,问世总共六十多年,临床使用经验非常丰富,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二甲双胍是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被美国欧盟批准用于治疗10岁以上青少年二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适用人群也扩张到了青少年,说明二甲双胍相对于其他降糖药,会更为安全。
服用二甲双胍,除了有降糖的作用外,其实它还有许多其他的益处。
- 1、使用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还能改善脂肪的合成和代谢,能够改善血脂高的情况。
- 2、二甲双胍还能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促进排卵,提高受孕几率。
- 3、二甲双胍还能帮助患者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还能够改善肝功能。
- 4、有文献报道二甲双胍还能降低没有吸烟习惯人的肺癌的发生几率。
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开始治疗糖尿病时都是服用二甲双胍的。之所以二甲双胍菇被人称之为“神药”,是一线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二甲双胍是一类老少皆宜的降糖药物,不仅适用于成年人,还适用于青少年人群,老人、妊娠期妇女都可以服用。
二甲双胍基本不会引起患者低血糖,而且非常的安全,很多研究显示,在怀孕期间是可以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妊娠糖尿病的。
不过二甲双胍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有一些人群就不适宜服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
第1类人群就是过度消瘦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不能肥胖,也不能过于消瘦,服用二甲双胍能够抑制食欲,会让消瘦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第2类人就是对二甲双胍不耐受的糖尿病患者,会产生很严重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这个时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快的换药。
很多人都听说过吃二甲双胍对肝肾有害的说法,也看过很多文章,说二甲双胍有肝肾毒性,吃多了会肝肾衰竭。这么恐怖,那么还能吃吗?。
可以先研究下二甲双胍的说明书,对此方面说明书描述为,“肝功能异常或者是肝炎的患者停用后恢复正常”,并给予“十分罕见”的定级。
而对于肾功能方面,说明书也标出了明显的警示,为“禁用于CrCL<45ml/min或eGFR小于45ml/min/1.73m2的人”,所以这类患者避免服用即可。
而且美国FDA也在16年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的规定进行放宽,所以安心服用吧!
糖尿病是需要一种终身治疗的疾病,不管是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是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都要听从正规医院的医生的指导和意见。二甲双胍是安全有效的药物,如果医生建议服用二甲双胍,最正确的选择就是科学服用二甲双胍。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二甲双胍效果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选择。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健康明星计划#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关系“暧昧”,合并甲亢时该怎么办?3个治疗手段要牢记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都是代谢性疾病,表面看起来两者八竿子打不到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常常并存。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从而让治疗更加棘手。
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都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各种疾病都是独立存在。但经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达好几倍,特别是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说自身免疫系统发生病变,直接攻击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尤其是损害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B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导致一型糖尿病。这就是一型糖尿病跟甲状腺疾病的共同性,因为甲状腺疾病也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直接攻击甲状腺,使得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起甲亢或甲减以及甲状腺炎等。
1、适当的补充营养
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多,基础代谢率比普通人高,能量消耗也比较大,所以大部分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患者伴有身体消瘦。此类人应适当增加饮食量,可适当吃含钙、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不过不能吃含碘的紫菜和海带等海产品,以免使得甲亢疾病恶化。另外,不能做剧烈运动,不然会过度消耗能量,反而导致身体消瘦,甚至增加感染风险。
2、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因为甲状腺激素可影响胰岛素,所以合并甲亢的患者用降糖药物的剂量比较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甲亢疾病好转,糖代谢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应及时去医院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防止出现低血糖。
3、治疗甲亢
甲亢患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多,可双向影响胰岛素,不仅仅改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也加快其降解速度。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水平升高时,就会减弱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物质增多,进而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只要积极治疗甲亢,就能更好地稳定血糖。目前治疗甲亢的方法有很多,如按照医生嘱咐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131碘治疗,又或是接受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
糖尿病不仅仅跟甲亢并存,而且可能跟甲状腺结节以及甲减并存,最可怕的是甲状腺癌。由于糖尿病会使得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增加患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风险。平时应控制好血糖,远离高糖分食物,如各种糕点和精细米面等。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能及时发现潜藏的疾病,防止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威胁生命。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家庭医生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