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5病(糖尿病五)
身体出现这5个信号,需及时就医,可能是患上糖尿病了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各种高糖分的甜食、高脂肪、油炸食物成为我们的主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其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最高。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达到1亿多人。这庞大的数据,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警惕自己,不要成为糖友人群中的一员。那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知晓自己是不是患上糖尿病呢?这5个信号可以警惕你,需要马上就医。
1.手脚麻木、刺痛感、发痒
如果你经常发现自己四肢麻木并伴有像针一样的刺痛感、有时候还会因为奇痒难忍,不停的抓自己的皮肤。那么这可能就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2.胃口大、经常的跑厕所、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发现自己变成大胃王、跑厕所次数增加、暴饮暴食后仍然是苗条身材,这可千万不要得意。那有可能就是糖尿病使得小手段,患上糖尿病它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紊乱。
3.视力模糊
如果你最近看东西很模糊,不管你用什么法子保护眼睛都不管用。那这有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4.脚溃烂并有恶臭
糖尿病足就是血糖升高后引起周围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表现为脚部浮肿、脚溃烂、伴有烂苹果的臭味。
5.容易乏力、头晕、四肢无力
如果你经常的头晕并伴有全身冒冷汗、心慌、口唇发绀、饥饿感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血糖分泌不足,低血糖引起的症状。
如果你有这5个信号,那一定要及时就医。糖尿病其实并不是可怕的、无法防治的疾病,早期的发现、预防是可以让糖尿病远离我们。高血糖在体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演变成糖尿病。一两次的高血糖并不能认定为糖尿病。在它形成糖尿病之前,我们可以提前发现它、早期的预防它。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苏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不是并发症,却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5种病,糖友们要重视
糖尿病被称为“慢病之王”,除了会直接引起多种并发症,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5种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却又不属于糖尿病并发症的5种病。
1、牙周炎
口腔并不是一个无菌的环境,口腔粘膜的表面生活着很多“定植菌”,当免疫力下降,或者口腔微环境变化的时候,这些细菌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引起牙周炎。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使口腔微环境处于高血糖状态,为口腔内细菌的滋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使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变差,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下降,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牙周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牙周炎反过来又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因为牙周炎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会持续地释放炎症介质,研究表明,这些炎症介质会直接影响到胰岛素的受体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难以控制。
此外,牙周炎引起的慢性炎症,还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进一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2、脂肪肝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血糖代谢异常,还存在血脂的代谢异常。
血糖和血脂的代谢异常会导致大量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是在肝脏内被转变成脂肪,积存在肝细胞内,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反过来使血糖更难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的脂肪肝还有可能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最终发展为肝癌。
3、骨关节炎
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看似毫不相关,实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骨关节炎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糖尿病是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有4点:
1)高糖毒性
长期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会在体内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糖基化产物”,这两种物质会导致关节的慢性损害。
2)骨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钙磷代谢障碍和维生素D缺乏,这3种物质恰恰是骨骼细胞合成的重要原料,缺乏会使骨骼合成减少,加速骨量丢失。
3)周围神经病变
关节的稳定离不开神经的控制和关节周围肌肉的保护。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引起感觉减弱,使神经和肌肉对关节的控制能力下降,关节更容易受到损伤。
4)血管病变
骨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样需要血液提供营养。糖尿病血管病变会影响血液为骨和关节提供营养,关节容易受损 ,且受损后不容易修复。
4、掌筋膜挛缩症
掌筋膜挛缩症这个病大家可能听说的比较少,其实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
它的主要表现是手指不能伸直,一般无任何其他不适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发现某根手指伸不直才就诊。
患病的手指以无名指最多,小指占第二位,中指、食指、拇指的发病率依次减少。
据报道,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掌腱膜挛缩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确,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病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有关。
微血管病变使胶原聚集在肌腱,导致肌腱发生僵硬、挛缩,导致末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弯曲变形。
5、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的代谢异常,还容易出现钙、磷、镁等微量元素代谢障碍和维生素D合成减少。
这些营养元素都与骨骼的发育密切相关,这使得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有1.3亿的糖尿病人,其中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被确诊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因为“低钙血症”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导致全身疼痛。
发展到后期容易发生骨折,很多患者会因为轻微的外力作用(如咳嗽、打喷嚏、挤压、跌倒等情况)发生骨折。并且骨折后愈合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上5种疾病,虽然不是糖尿病的专属并发症,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都很常见,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医学研究调查20年,惊奇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有5大共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灯依旧明亮。35岁的张先生被推入诊室,昏迷不醒。家属慌乱地告诉我:“他平时挺健康的,就是有点胖,爱喝饮料,最近总说口渴,没想到突然晕倒了!”血糖检测的结果让人震惊:36.5 mmol/L,是正常值的近十倍。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再晚一步,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其实,张先生的情况并不罕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每年还有数百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直到疾病敲响警钟。今天,我们将揭开一个问题:易患糖尿病的人,有哪些共同点?20年的医学研究,给出了5个令人深思的答案。
张先生的故事或许让人心有余悸,但他的体型早已悄悄预示了风险。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堆积(即“苹果型身材”)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信号。为什么?你可以把腹部脂肪想象成一个“毒工厂”,它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更直观地说,胰岛素就像身体的“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糖进入并被利用。而腹部脂肪会让“钥匙”变钝,门打不开,血糖就会在血液中越积越多。
如何判断自己的腹部脂肪超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量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该提高警惕了。别小看这几厘米的差距,它可能是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线。
假设你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坐着开会、坐着办公、坐着刷手机……不知不觉中,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沙发模式”。久坐不仅让腰围增加,更会让你的肌肉变得“懒惰”。当肌肉活动减少时,血糖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幅下降。
举个例子:肌肉就像一台血糖“吸尘器”,运动时,它会主动“吸走”多余的血糖,维持平衡。而久坐会让这台“吸尘器”闲置,血糖只能在血液中游荡,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
一个简单的改变是:**每坐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别小看这五分钟,它可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一步。
张先生的病史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饮料不离手。你知道吗?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可能含有50克糖,相当于十几块方糖。而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让胰岛“过劳”。就像每天让你搬砖10个小时,总有一天你会受不了。
但更隐蔽的危险来自“隐形糖”。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吃甜食就安全了,但事实上,很多加工食品都藏着糖分,比如零食、酱料甚至腌制食品。长期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温床”。
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健康?一个简单的规则是: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如果糖含量过高,就尽量少吃。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因素是“外因”,那么家族史就是“内因”。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你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3倍。
当然,基因并非命运的判决书。它更像是一把火柴,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火柴是否会点燃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即使你有家族史,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最近工作压力太大,吃饭不规律,睡眠也不好。”但你知道吗?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可能是糖尿病的“潜伏帮凶”。
压力会让身体分泌大量的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它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而睡眠不足则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效率。
举个例子: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8%。所以,管理情绪和保证充足睡眠,不仅能让你精神焕发,还能保护你的胰岛功能。
张先生最终苏醒过来,但医生的叮嘱让他久久难忘:“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忽视了它的预警信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糖尿病风险: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腰围。
多运动:培养每天30分钟的运动习惯。
健康饮食:远离含糖饮料,增加蔬菜和全谷物摄入。
定期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监测血糖。
管理压力:学会放松和规律作息。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突然降临”的疾病,而是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中了上述“5大共性”,不要恐慌,改变永远不晚。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abe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柳叶刀》:《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睡眠与糖尿病风险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