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赛道(糖尿病赛道巨大)

E药经理人 0
文章目录:

500亿赛道冲出一匹“黑马”,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或改写格局

2024年8月7日-1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

现场,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分享了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吸引了业界围观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津力达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

这是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上的新突破,也为中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治疗方式打开了新思路。

01

糖尿病进入全民防治时代

糖尿病正在成为一项全民防治的疾病。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该方案提出,到2030年,要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其中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要达到60%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及以上。

的确,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影响广泛。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分析,2021年,全球有5.29亿糖尿病患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6.1%。

而中国成了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披露的数据,2021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规模已达1.4亿人,位列世界第一。对应地,有测算糖尿病用药2022年市场规模接近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7%。

从数据上看,抗“糖”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慢性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心肌梗死、脑溢血、失明、肾功能衰竭和下肢截肢等后果。

早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启动了《全球糖尿病契约》,这是一项旨在持续改善糖尿病预防和护理的全球行动。2022年,WHO还批准了到2030年应实现的五项全球糖尿病覆盖和治疗目标。

实际上,糖尿病并不是一个新的治疗领域,而且治疗历史悠久。从1921年胰岛素首次发现以来,糖尿病的治疗经历了胰岛素发现、胰岛素改进、传统用药丰富和新型药品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临床糖尿病用药药品种类也逐渐丰富。如今随着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产品不断上市,糖尿病治疗趋于完善。

从供给端来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糖尿病治疗药品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大家的视野逐渐前移到糖尿病的预防,其中GLP-1是典型的例子,全球最高市值的医药公司礼来和诺和诺德都以此为锚。

在中医领域,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我国特有的中药在预防和治疗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以岭药业的津力达走在了研发的最前沿。

8月9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期间,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分享了津力达FOCUS研究成果。

前文提到的,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以下简称“FOCUS研究”)此前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影响因子39分)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FOCUS研究的发布,为津力达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证据。

02

黑马津力达,一枝独秀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到底有多大意义?

首先,要了解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展过程。2型糖尿病多由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或两者兼有】发展而来,在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高,人群更为庞大。据估算,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3.88亿,是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

因而,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过去已有研究证实,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如有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IGT人群未来3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39%。

但通常这种方式,缺乏长期的依从性。因此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案,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国外,二甲双胍是唯一被批准用来治疗糖前期的药物。该药物有项重要研究,主要终点便是,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二甲双胍 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经过至少24个月的干预后,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17%。

由此来看,尽管两项研究并不是头对头的研究,但FOCUS研究意义的重大毋庸置疑。

医脉通内分泌科文章指出,津力达的FOCUS研究首次表明了,对于IGT合并多代谢紊乱的受试者,中药与生活方式的协同干预可显著降低受试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在中位随访时间2.2年间,与安慰剂相比,津力达的应用使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同时,津力达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腰围、BMI、FPG、2h-PPG、HbA1c以及血脂指标和HOMA-IR水平,体现了津力达在减重、降糖、调脂、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的有益作用。此外,津力达的应用还显著改善了ABI和CIMT,体现了津力达还拥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综合津力达的多重益处表明,津力达与生活方式干预的联合应用可作为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潜在治疗策略。”

更值一提的是,FOCUS研究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具备普遍性。

据了解,津力达的FOCUS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于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我国21个城市的35个中心开展,共纳入了889名年龄为18~70岁、腹部肥胖、符合IGT诊断标准且合并至少一种代谢异常【高血压、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高或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的受试者。

03

有源之水,长流不止

为什么又是以岭药业?

从表面来看,是以岭药业在循证医学上的得心应手。

中药创新企业长期受困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获得,一直成果寥寥,市场上能利用好循证医学源源不断获得证据支持的也屈指可数。以岭药业便是极少数里的一家。

这点从中药新药的获批可了然。2019-2021年,国内共有1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其中以岭药业以3款中药新药获批的成绩排在数量之最。

近年来,以岭药业也保持着每年均有一款中药1.1类新药申报上市的态势。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以岭药业相继提交了解郁除烦胶囊、通络明目胶囊、芪防鼻通片、柴黄利胆胶囊等4款中药创新药的注册申请。其中,解郁除烦胶囊、通络明目胶囊已获批上市。

往更深的层次,原因无他,以岭药业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原创理论支撑的。正因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岭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体系。

2004年《络病学》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络病证治”体系的建立,专家评议认为络病理论研究“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中医络病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此后围绕“络病理论”,以岭药业转化了不少应用成果,津力达便是典型的例子。据E药经理人了解,络病理论体系由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组成。“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还获得了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研制津力达时,院士科研团队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吸取近代名医张锡纯消渴“起于中焦,极于上下”的学术思想,提出消渴病(T2DM)从“脾”论治新观点,指出脾失健运导致的水谷精微输布和代谢紊乱及不平衡状态为其发病之关键,确立“健脾运津”治法,为消渴临床防治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络病理论”的不断应用和实践,三大理论框架逐渐融合,打破疾病领域的分隔。本次津力达的FOCUS研究是一个理论迭代、应用突破的例子。

1991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即心血管疾病是以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起点,以心血管死亡为终点,中间穿插着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心血管病变的一个个事件链条,并提出要系统性干预心血管疾病治疗。

由于中药在应用层面从来都是系统性治疗,但缺乏理论体系的更新。因此在脉络学说分支下,研究团队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首次提出“治本病,防未病”——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系统干预新观点,揭示心血管事件链“凝”→“壅”→“塞”→“不通”病机传变规律,并总结出调营卫津血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用药规律。

在项目下,以岭药业科研团队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围绕“高危因素/代谢综合征→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病变环节重大疾病,遵循国际标准,完成了5项循证医学研究。取得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成果的津力达FOCUS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津力达的市场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米内网数据显示,津力达颗粒市场份额由 2015 年的4.42%提升至2023 年上半年的17.24%。本次在糖尿病前期临床上的成功,无疑将进一步扩展它的市场空间和知名度,也将为以岭药业再添一重磅产品。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糖尿病赛道核心公司汇总,都是老龄化受益方向

老龄化和少子化基本是可以确定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医药行业的投资逻辑更顺畅,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市场空间很大,机会也很好。

今天我花了5个小时把糖尿病相关的公司都整理了,年后我在整理一下高血压、心脏病等领域的公司名单!

第一家:甘李药业

甘李药业国内第三大胰岛素龙头,因为集采业绩下滑,但目前已经走出来了。

机构预期未来业绩将会大幅增长。

投资逻辑:1.胰岛素集采出清,集采助力销售放量。2.产品具有出海潜力,出海带来估值提升。

第二家:通化东宝

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龙头股。2022年公司人胰岛素市场份额提升至40.50%,超越诺和诺德,位列全国第一。机构预期未来两年业绩12%左右的增长。

投资逻辑:1.胰岛素刚性需求仍有提升空间,集采落地加速国产替代进程。2.集采影响逐步出清,多领域创新及海外商业化有望带动远期增长2022年下半年以来,公司业绩逐季度持续呈环比改善趋势,胰岛素专项集采影响基本出清。

第三家:华东医药

华东医药产品非常多,目前司美格鲁肽走在前边,司美格鲁肽可以减糖降重。也能算在这里面,机构预期未来两年,公司收入增长10%,利润增速20%。

投资逻辑:1.医药工业:存量压力逐步出清,创新转型持续加码;2.医美板块:聚焦无创 微创医美高端市场,产能 销售蓄势待发。3.工业微生物:深耕合成生物学40年,打造医药工业第二成长曲线。

第四家:德源药业

公司专注于内分泌治疗领域,公司的复瑞彤作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在保证突出降糖效果的前提下,复瑞彤还能带来心脑血管系统的多重获益。

机构预期未来两年收入利润增速在15%以上;

第五家:鱼跃医疗

鱼跃医疗通过收购拥有了在糖尿病及传感器技术领域成熟可靠的技术、生产系统与持续血糖监测产品。这块业务增长很快。机构预期未来两年公司的收入会有10%以上的增长。

第六家:三诺生物

公司自主研发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产品已完成注册并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糖尿病成年患者的组织液葡萄糖水平的连续或定期监测。这块未来大概率放量很快,机构预期公司的收入增长18%,利润增长25%以上

第七家:天士力

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可以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算是跟糖尿病相关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23%,预计丹滴在糖网适应症市场空间超15亿。机构预期收入小幅增长,利润两位数增长。

糖尿病赛道烽火再起,雅培、德康、美敦力开始往这个方向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vb动脉网

糖尿病赛道上,几大巨头纷纷出手,近几个月掀起一股并购风潮。

今年初,Insulet宣布收购专注于胰岛素输注的Automated Glucose Control,这次收购拉开了今年并购活动的序幕。

此后,美敦力以7.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的EOFlow,这是一家制造可穿戴胰岛素贴片泵的公司。这一消息在业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Novo Nordisk正在与Biocorp进行独家谈判,期望以1.65亿美元进行收购。Biocorp是一家法国制药交付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包括胰岛素笔附件。此外,Tandem Diabetes Care先收购了输液技术开发商Capillary Biomedical。随后又完成了对Sigi胰岛素贴片泵制造商AMF Medical的收购。

就在刚过去的9月,雅培宣布成功收购Bigfoot Biomedical,仿佛是对业界的一种宣示。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并购行为中,看到巨头企业对于糖尿病领域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判断。

糖尿病市场持续扩容

为了应对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急速扩张,美国医疗保险扩大了报销覆盖范围,糖尿病市场持续扩容。

据《柳叶刀》刊登的一篇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13.1亿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预计将由2型糖尿病的增加而推动。预计2045年,全球与糖尿病相关的总体医疗支出将上升至1.054万亿美元。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则预测到2045年,全球人口将增加20%,而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加46%。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监测是控制病情的前提条件,过去常用的监测手段为指尖血或糖化血红蛋白。随着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的上市,以提供连续、可靠、全面的血糖信息,方便精确评估病情从而制定科学的降糖方案,得到患者的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今年4月,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更新政策,扩大了CGM的保险报销范围。除了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强化剂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外,Medicare开始覆盖2型糖尿病使用基础剂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和不使用胰岛素但是有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患者。

据J.P.摩根的研究报告,政策的变化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让美国CGM市场翻番。投行William Blair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现在CGM在美国约有40亿美元的规模,但随着更多使用基础胰岛素患者和不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加入,该市场规模会在2025年扩大至100亿美元。

同时,一些真实世界研究表明,智能胰岛素泵能持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如今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期刊《临床糖尿病》发表了一起研究。该研究针对58名患者(其中84.5%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年的跟踪,其中有CGM使用经验的患者之前的HbA1c平均基线为8.2%,而六个月之后为7.3%;没有CGM使用经验的患者,这两个数据分别为9.0%和7.1%。数据表明智能胰岛素泵可能比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能提供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病患群体的增加、保险覆盖范围的增大、更好的临床结果,都在表明一个事实——CGM不仅仅只能用于血糖的监测,围绕它还能产生出更多有效的控糖解决方案。而如何设计出基于CGM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则是雅培、德康、美敦力这些CGM龙头企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雅培密集布局

拥有“第一且唯一”产品的公司最终花落雅培。

糖尿病业务在雅培医疗器械的营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今年Q2,雅培FreeStyle Libre系列CGM的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7%。据微泰医疗招股书的数据,雅培早在2020年就拿下了全球CGM市场一半的份额,对于这样一个核心业务,雅培势必要围绕其拓展开发,继续提升产品竞争力,而收购Bigfoot Biomedical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Bigfoot Biomedical(以下简称Bigfoot)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在糖尿病护理领域,与几大龙头企业都有过合作关系。比如Bigfoot在6年前就同雅培合作开发互联糖尿病解决方案,同时他与德康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此外他与另一家糖尿病管理龙头的Insulet有过合作,并在今年2月将基于泵的自动胰岛素输送技术卖给了Insulet。

几大头部企业看中的是Bigfoot的技术积累。

Bigfoot研发的Bigfoot Unity是一种智能胰岛素管理系统,据美通社报道,该产品是目前全球“第一且唯一”一个获得FDA批准的互联胰岛素笔帽。该笔帽通过读取CGM数据和医生提供的胰岛素建议,将对应剂量显示在笔帽的数字屏幕上,帮助患者精确使用胰岛素。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广大患者群体,Bigfoot Unity在兼容性方面做了极大努力,基本适配了美国市场主流品牌的胰岛素笔。从支付角度而言,Bigfoot Unity满足了支付方保险公司的需求,因为支付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用什么样品牌的胰岛素。从2021年获批后,Bigfoot Unity还处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但已经开始获得商业保险的支持,产品将加速落地。

从产品类别来说,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分属糖尿病护理市场上两个细分的领域,雅培糖尿病护理业务高级副总裁针对此次收购表示:“收购Bigfoot将合并糖尿病护理不同方面的两家领先企业:连续血糖监测和胰岛素剂量支持。”

雅培此次收购有助于完善自身产品管线,使其糖尿病管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进而巩固市场地位。

从商业化层面而言,两者的结合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首先是技术角度,由于双方长达6年的合作,雅培的FreeStyle Libre系列CGM早已经与Bigfoot Unity进行了适配,通过手机app连接至云端来实现功能。其次是市场角度,Bigfoot需要雅培这样一个巨头来帮助产品打开市场。

Bigfoot的CEO公开表示:“2021年下半年,产品获批之后迎来了很好的市场局面,但受限于自身规模,融资和运营支持能力制约了商业化过程。而这是雅培的强项,我们需要雅培的能量来推动产品的普及。”

同时,Bigfoot的CEO也对糖尿病护理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数字化闭环血糖管理无疑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尚有许多改进空间。如Omnipod闭环系统,它是一个很棒的产品,但泵来自Insulet,传感器来自德康。患者需要从两个不同的地方订购、由两家不同的企业提供支持,也需要两个不同app。对于患者来说有一定的使用壁垒。如果能将所有这些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呈现,将更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2022年8月,雅培宣布投资4.4亿欧元扩大其糖尿病护理业务,今年4月,雅培用于生产Freestyle Libre 3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基地开始建设,再加上9月收购Bigfoot。雅培加强糖尿病护理业务的决心可谓坚决。

美敦力、德康动作频频

在糖尿病护理市场失意近3年的美敦力开始发力,誓要夺回失去的份额。

一直以来,美敦力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的发展路线是以胰岛素泵为主CGM为辅,但随着上一代产品收到FDA的警告信,近几年美敦力糖尿病业务在美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据财报数据显示,美敦力糖尿病业务在美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完全呈现出不同的走势。

美敦力近几年糖尿病业务营收,数据源于企业财报

随着新品MiniMed 780G的上市,美敦力在国际市场的营收持续上涨,但在美国本土市场却持续下滑。而美敦力的竞争对手却没有停下脚步,其中雅培在2022年糖尿病业务的营收达47.6亿美元,德康报告的营收为29.1亿美元,连胰岛素泵制造商Insulet和Tandem Diabetes Care报告的收入也达到13亿美元和8.012亿美元。

随着MiniMed 780G在今年Q2于美国获批,作为市面上为数不多的拥有闭环系统三要素(CGM、胰岛素泵和算法)的公司,美敦力势必要开始发力夺回市场份额,否则将被边缘化。

和雅培一样,美敦力也瞄准了胰岛素输注领域。

美敦力在今年5月斥资7.38亿美元收购韩国糖尿病科技公司EOFlow。EOFlow成立于2011年,其核心产品EOPatch是继Insulet公司OmniPod产品后的世界第二款无管路、一次性贴敷式胰岛素泵。EOPatch目前已在欧洲、部分亚洲以及中东国家获批,并获得了FDA的突破性设备称号。这款产品配有app,可对贴片进行精准控制和监测。

美敦力收购EOPatch无疑是拿到了进入智能贴片泵市场的钥匙,未来,美敦力将会把EOPatch的技术融入进自身产品,为下一步的竞争做足储备。

另一家CGM巨头德康,也投入巨资展开竞争。

今年7月,德康表示将在爱尔兰投资3亿欧元用于建设其欧洲首个生产基地,作为美国、马来西亚之后的第三个生产基地,未来爱尔兰工厂的年产量预计达数百万。

去年底,德康新一代CGM产品DexCom G7获得FDA批准上市,今年Q1,G7又获得了CE认证。德康G7将在全球市场与雅培最新一代产品FreeStyle Libre 3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据德康今年Q2的财报显示,在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上实现了38%的销售增长,并将其全年收入增长预测从17%提高到21%。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德康将原因归纳为G7本身的升级以及提前围绕G7做出的市场策略。

相比上一代G6,G7传感器的体积减少60%,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RD)值为8.2,并与app的结合更加紧密,能够更精准的为用户发出警报。同时德康还准备将G7与Apple Watch独立连接使用,以增加用户使用体验。

德康还在美国与Insulet和Tandem Diabetes Care展开了合作,德康G6已经与这两家的自动胰岛素输送平台共建闭环系统,G7的匹配工作也在进行中,届时将为G7的推广扩展更多的用户群体。

雅培、德康、美敦力这三家巨头都在围绕CGM结合智能胰岛素泵打造更方便易用的控糖方案,无论是雅培、美敦力的直接收购还是德康的广泛合作,都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CGM技术持续拓展应用边界

作为“基石”产品的CGM本身还在不断进化,企业利用相关技术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以德康为例,在今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度科学会议上,德康表示将针对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开发新一代的传感器,它不仅可以用来监测血糖水平,还可以追踪饮食、药物和运动对于人体的影响。新型传感器预计将于2024年上市,设计使用寿命为15天,超越G7的10天,并且还将有全新的配套app。

另一巨头美敦力在9月底宣布其研发多年的新一代CGM产品Simplera已获CE认证。

从产品角度,Simpler适合2岁以上人群,包含1型和2型糖尿病儿童和成年人。相对上一代产品Guardian烦琐的佩戴过程,Simpler终于做到了和竞争对手同样的简单易用,同时Simpler的尺寸也仅有Guardian的一半左右,佩戴更无感。只是Simplera目前寿命仅为7天,比起竞争对手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市场角度,过去一段时间内,美敦力是CGM三巨头中仅有的拥有CGM 胰岛素输注闭环系统的企业,可受限于CGM的性能,使用体验让患者群体颇有怨言。本该凭借闭环系统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却因自身原因错过。此次Simpler的上市,是美敦力发起反击的一个信号。

让美敦力这样急迫出招的,无疑是雅培和德康开始基于CGM技术的拓展开发,或许这才是让美敦力感到焦虑的根源。

和德康一样,雅培也宣布向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开发新传感器计划,但雅培走得更远。今年7月,雅培推出了一款新的可穿戴设备,并在英国上线了Lingo服务。这套基于CGM技术开发的产品用于帮助用户调整自身代谢,以获得最佳健康状态。尽管Lingo目前只能测量血糖,但雅培计划陆续加入对酮、乳酸和酒精等生化指标的监测功能。

将CGM从医疗应用到大健康领域,是雅培的目标,也与德康的战略异曲同工。在今年Q2的财报会议上,雅培表示Lingo完成在英国的测试后将推广到其他市场,同时认为它将是公司在2028年实现CGM业务100亿美元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由医疗保险推动,三巨头围绕CGM互相内卷的竞赛还在继续,不管是将CGM从传统的1型糖尿病市场向广泛的2型糖尿病市场扩张,还是如雅培德康搬将之往消费市场引导,都是为了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对患者而言,这场竞赛的终点,是一个精确而个性化、同时简洁易用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621408146/en/Real-World-Data-Demonstrate-the-Potential-for-Rapid-and-Durable-Improvement-in-Glycemic-Control-for-People-with-Insulin-requiring-Diabetes-Using-the-Bigfoot-Unity®-System
  • https://www.medtechdive.com/news/bigfoot-ceo-abbott-acquisition-diabetes/69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