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学校(糖尿病学校食堂饭怎么吃)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儿童列入糖尿病重点人群,校园内将限售含糖饮料、高糖高脂食品

糖尿病已不单是“老人病”。

近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将儿童列入重点人群,并明确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儿科医生介绍,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很常见,严重者会发展成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干预恢复胰岛素敏感,但如果拖到成年将成为慢性病,治愈难度极大。

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要达到70%及以上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给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糖尿病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中设立“糖尿病防治行动”,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到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实施方案》明确了2024-2030年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围绕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

儿童列入糖尿病防治重点人群

根据《实施方案》,对于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加强糖尿病健康促进。其中提出,制定糖尿病健康促进分类技术指南,指导学校、企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单位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企事业单位完善职工年度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膳食、体育健身、心理减压等各类健康促进活动。落实65岁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也在重点人群之中。《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制定儿童青少年营养促进和体育健身健康策略,保障在校运动时间,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门诊中发现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很常见,严重者会发展成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在初期可以通过改变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等手段使得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进而恢复胰岛素敏感性。

除了糖尿病外,肥胖还会造成孩子脂肪肝、高尿酸,对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果家长不重视、不治疗,拖到成年后成为慢性病,治愈的难度很大,甚至可能是终身疾病。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实施方案》中还提到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包括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场所数量和覆盖范围,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肥胖防控行动,加强以控制超重和肥胖等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和主动健康管理。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持续推进控烟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开展糖尿病风险评估服务,指导居民了解自身患病风险。引导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每年到医疗机构进行1次糖尿病风险评估;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鼓励区县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对辖区糖尿病筛查的技术指导。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牵 校对 王心

“患糖尿病不能申请教师资格”,不合理标准该全面清理了

资料图。图/IC photo

针对网友留言反映的“糖尿病无法通过教师资格认定体检”问题,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回应称,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启动了教师资格体检标准修订工作,将进一步优化体检指标和标准。

如网友所说,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用的还是2006年发布的《浙江省教师资格体检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及操作规程”所确定的标准,这已经是15年前的标准了。

2006年发布至今仍在使用的《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糖尿病患者无法通过教师资格体检。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图/浙江省教育厅官网截图

教师资格体检标准,显然有必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医疗进步做出调整,避免不科学、过时的体检标准制造就业障碍,从而影响公平就业。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值得肯定,也希望当地能尽快完成体检标准的修订。

事实上,教师资格证和教师选聘的体检,应和履行教师职责密切相关。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担任教师一职,胜任教师工作,其选拔标准应根据教师工作性质及工作内容,注重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而非一味机械强调与职业无关的身体条件。

迫于当年医疗条件限制,一些地方认为糖尿病患者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而随着医疗进步,不少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以有效控制,完全可以胜任教师工作。所以,继续一刀切地规定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教师资格体检,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也有对求职者健康歧视之嫌。

像对于糖尿病患者参加教师资格证认定体检,广东、福建两省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作出修订。按照修订后的体检标准,患糖尿病但控制得好,并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的求职者,是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认定体检的。这无疑保障了糖尿病患者平等的就业权利。

那么,为何有的省份修订体检标准而有的省份没有修订?这与地方的自主权有关。

2000年9月《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规定各地可自行制定教师资格体检标准。浙江省教师资格体检标准规定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为体检不合格,就是根据其授权,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和《高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制定的。

由各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自主确定教师资格体检标准,的确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但也会带来体检标准不一、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等问题。

近年来,针对各省不同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不时有网友提出质疑,也引发舆论关注。有的教师体检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时受到质疑。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各地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从推进公平就业出发,尽快修订已经过时的体检标准;其次,鉴于教师资格体检标准尺度不一给报考者可能带来困扰,在国家层面也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可以划定教师体检标准的不合格红线,并要求各地不得随意增加、提高红线等要求;另外,在修订体检标准时,相关部门也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

要知道,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扩大公平、倡导平等、消除歧视,让患病而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公民,与其他求职者平等从事教师职业。

总而言之,针对教师群体的体检标准是时候来一次全面“体检”了,及时修改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条款,别再让这些体检要求“绊倒”求职者的教师梦了。

作者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徐秋颖

实习生 | 黎志栋

校对 | 李立军

海峡糖尿病学校落户南普陀中医院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正式揭牌

来源:台海网

“三师共管照护门诊”揭牌仪式在南普陀中医学堂举行

南普陀中医学堂(义学)第一课正式开讲

三师共管照护团队为糖友会诊制定综合诊疗方案

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

台海网12月2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李方芳/文陆军航通讯员陈鹏程/图)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围绕着“一个理论(疏泄理论)”、“两个特色(心身共治、三师照护)”、“三个结合(治心治身结合、中医西医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四大疗法(药、食、功、识)”,针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和其他代谢疾病开展诊疗,探索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三师照护”是指由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和糖尿病照护师共同管理患者的新型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

人物声音

为广大患者送一份人间大爱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则悟大和尚

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烛火虽微,心之所向皆是暖阳。

本着“慈悲济世,造福社会”“救苦寻声,造福人群”的宗旨,2019年1月13日,在原义诊院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南普陀中医院正式开业。开业3年多来,医院在各方领导的支持下,在杨叔禹院长等的带领下,广聚医学名家,弘扬医学人文,开展心身共治,已成为厦门医疗行业的一道风景线,并引起国内同行的瞩目。

糖尿病专科作为南普陀中医院特色方向之一,在杨叔禹院长带领下,在厦门首开“糖尿病三师照护共管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包括内分泌专科医师、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的全方位服务。“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正式挂牌开诊,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送上一份人间大爱。

在南普陀中医院成立的同时,慈善会也支持设立了中医学堂,以“普及中医健康知识,传承培养中医人才”为宗旨,目的在于继承慈善会义诊利乐众生的精神与传统,融合教育与实践,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创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新诊疗模式为糖友提供全程照护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南普陀中医院院长杨叔禹教授

当下,糖尿病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一名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工作的中医大夫,不仅希望能引导更多人群重视并学习糖尿病健康知识,也希望能以“名师”资源为交汇点,拓宽南普陀中医院服务的半径,助推“分级诊疗”体系的深化建设。

近年来,我们开始探索在原来分级诊疗的糖尿病三师共管基础上,“三师共管照护”新的诊疗模式。这一模式包括糖尿病专科医师、健康照护师,还有我们中医师。而且,这种服务可以延伸到线上,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全程的照顾,从而大大提高了糖友们的血糖达标率、生活满意度。

今天通过各方的努力,“海峡糖尿病学校”及“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在南普陀中医院正式揭牌。我们将为糖友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医生和患者们共同面对,共同管理的平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提高糖友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此外,中医文化的传承、守正创新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今天,中医学堂终于以线上的形式正式开课,今后也将定期开展授课、讲座等,希望大家借助中医学堂这个平台,了解中医,懂得中医,进而感受中医的美丽,领悟中医的魅力。

传承中医药文化彰显责任担当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处长巫斌

中国有近1.3亿的糖尿病患者,还有数量非常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前期人群。增强全民对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普通居民的健康素养,对于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意义重大。海峡导报创建的“海峡糖尿病学校”及“海峡两岸糖友之家”在南普陀中医院挂牌,借助这个平台,广泛传播糖尿病知识,让群众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科学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杨叔禹教授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探索,他创建的“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是得到国务院高度评价的分级诊疗的“厦门模式”;在此基础上,杨叔禹教授进一步探索融入中医药特色诊疗的“三师共管照护”糖尿病诊疗与管理新模式,并进一步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加了线上即时性的互动服务形式,可以让糖尿病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更舒适更便捷的医疗咨询与服务。这种模式在南普陀中医院已开展1年多,获得糖尿病患者的好评。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杨叔禹教授在则悟大和尚和南普陀寺慈善会的支持下,在南普陀开班“中医学堂”,以“义学”的形式宣传,是实实在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体现着杨叔禹教授和则悟大和尚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情怀和使命感,责任与担当。

全力支持三师共管门诊及糖尿病学校工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占祥

南普陀中医院在今年8月正式成为我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分院之一,作为以中医治疗为特色的中医院,既是符合国家正在倡导的扶持中医药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力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和糖尿病学科建设,是福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室是省重点专科,医院也是“三师共管”糖尿病诊疗模式的发源地和实践地。糖尿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随访。今天“海峡糖尿病学校”的成立、“糖尿病三师共管照护门诊”的揭牌,既是对我们糖尿病学科发展的肯定,同时对广大的糖友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将为糖友们提供更好的延伸服务。从治疗到管理,从随访到提升糖友生活质量,我们将一同努力为糖友们提供最优质的的服务。

临床工作方面,我们积极探索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共建模式,定期委派相关专家扎根服务基层,通过与南普陀中医院的合作,进一步巩固糖尿病基层防治的前沿阵地,将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未来,第一医院将全力支持三师共管门诊和糖尿病学校工作的顺利展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圣贤和人民的智慧。杨叔禹老院长作为中医专家,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重视中医的守正创新。如今,他在南普陀创立义学形式的中医学堂,系统地教授和传播中医知识,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进而运用中医,把中医养生治病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在中医的帮助下,健康生活,幸福生活。

提高慢病防治水平普惠市民

海峡导报社社长林世雄

自2018年海峡导报社正式启动“海峡糖尿病学校公益行暨海峡导报糖友之家”以来,海峡糖尿病学校坚持为基层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糖尿病防治的相关培训、技术支持、经验交流渠道等。杨叔禹院长多年行医生涯的沉淀、古典医籍的通达,留下来的是一成不变的服务患者的承诺,至今仍继续为传承中医药事业发光发热的责任,积极地与时俱进探索和创新,其敬业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相信南普陀中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会秉持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及关心民生疾苦的价值追求,让广大患者和医疗团队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以提高厦门市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让市民真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