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细辛糖尿病(细辛治病验方)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0
文章目录:

药师释药——细辛使用剂量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细辛《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山东、浙江等省。切段,生用。

【性能】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肺寒咳喘。

细辛的使用剂量:

1.药典:在《中国药典》2010 版和 2015 版中,细辛均未注明其有毒,但用量为 1~3 g,即不过钱。

2.教科书: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3.文献: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

3.1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 0.03 ~ 200 g,常用量是 3 ~ 15 g,

3.2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 0.5 ~ 1 g。

3.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

(1)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

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 0.9 ~ 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

(2)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 3 ~ 30 g。

(3)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

4. 细辛的剂量与不良反应

大剂量细辛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另外,细辛对于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过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口渴、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尿闭,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细辛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直接吞服单方的散剂用量过大,二是较大剂量入汤剂煎煮时间过短。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方能保证用药安全。细辛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痉挛、狂燥等症状时,可用安定或巴比妥钠;尿闭时导尿或口服双氢克尿塞。

细辛治疗现代疾病

1. 药理作用: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大剂量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显示一定毒副作用。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及黄曲霉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华细辛醇浸剂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所含黄樟醚毒性较强,系致癌物质,高温易破坏。

2. 临床研究:

2.1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用细辛10g,加水1000ml,煎煮5~10min,取液60ml,分3次口含、漱口,每次10~15min,漱后吐出,不可吞咽入胃。溃疡面愈合后即可停药,最多用药2周(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44)。

2.2治疗阳痿:用细辛5g,韭子7.5g,加开水200ml浸泡10min后,当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治疗期间忌房事(时珍国药研究,1998,9(3):204)。

2.3治疗中风后遗症言语蹇涩:取细辛叶适量,用75% 乙醇浸湿,揉搓成团塞健侧鼻孔,以舒适为度,也可取细辛、冰片等量研末,用纱布裹紧塞健侧鼻孔,每日1次,连用1~2周,对中风后遗症言语蹇涩的患者,应用本法以散寒通窍,醒神益脑(中医函授通讯,2000,19(6):49)。

2.4牙科麻醉:用细辛1.5g,川乌3g,急性子0.9g研极细末,涂于齿根,3min后即麻木,用于牙科麻醉(中医杂志,1993,(7):391)。

2.5其他:治疗心动过缓、癫痫、梅尼埃病、不射精、睾丸肿痛 、女性不孕、荨麻疹等。

赵进喜精讲临床用药经验——细辛

细辛出自《本经》。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全草含挥发油,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如甲基丁香酚、黄樟醚,仅含痕量的马兜铃酸A。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镇痛、抗菌、抗炎、退热作用以及抗组胺与变态反应作用等。大剂量应用毒性反应可引起呼吸麻痹而致死。

细辛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肝、胆、脾经。功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等。一般用量:入汤剂,1.5-9g;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慎用。古有“十八反”认为:细辛不能与藜芦同用。

临床应用:细辛辛温散寒,但解表发汗作用较弱,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与麻黄、防风、羌活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就用细辛配合麻黄发汗解表、附子助阳,共成扶阳解表之剂,而用治少阴阳虚体质外感风寒而表现为恶寒发热、脉沉者。今日常借用该方配合黄芪、丹参、淫羊藿等,治疗病窦综合征心动过缓等,屡有佳效。如金元张元素《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即防风、羌活、苍术、黄芩等与细辛配伍,可用治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者。

细辛性温,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细辛用治头痛,最著名的方剂莫过于川芎茶调散,即细辛与川芎、白芷、羌活等组成。该方加加减减,几乎可用于各种外感头痛的治疗。其中,细辛作为所谓少阴经头痛的引经药,尤其是适合于少阴经风寒头痛,包括风寒内伏,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头痛,即头风之类。实际上,细辛除常用治风寒头痛以外,也是治疗牙痛常用药。即使是肾阴不足或胃火牙痛,也可在滋肾阴、清胃火基础上,辨证选用玉女煎、清胃散、大黄大黄泻心汤等,随方加用小剂量细辛、白芷等以止痛。《纲目》所谓“治口舌生疮,大使燥结,起目中倒睫”。也是此意。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更常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用治口舌生疮,或慢性咽喉炎久不愈者,确有疗效。而应用细辛治疗风湿痹痛等,临床常需要配合附子、乌头、麻黄、桂枝、芍药、当归、防风、白芷等药。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即细辛配合当归、桂枝、芍药、通草或加吴茱萸、生姜等,治疗“脉细欲绝,手足厥寒”或“内有久寒者”,用治风湿病、雷诺氏症以及顽固性胃寒痛 、膜性痛经者,常有佳效。而《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更应用细辛配合大黄、附子“制性存用”药对,共成泻下破结、散寒止痛之剂,用治胁下偏痛、发热、脉沉弦者。我们学习日本汉方医家矢数道明经验,常用本方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临床表现为单侧胁痛、腹痛、腰腿痛者,屡用屡验。

《本经》论细辛功效,指出:“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别录》亦谓之“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癫疾,下乳结。”强调细辛可用治止咳平喘、温化痰饮。《伤寒论》治疗“外寒内饮”咳喘的名方小青龙汤,即有细辛。该方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的同时,更有著名的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温肺、宣肺、敛肺并用,所以外可散风寒,内可温化寒饮,主要适合于慢阻肺肺心病及其外感诱发加重者,更可用于常见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辨证属于寒哮,咳喘,咳白色清稀沫痰,舌苔白水滑者。若存在肺部感染,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者,则当加用生石膏、黄芩等,或及时改用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加减。

另外,细辛可宣通鼻窍,所以常用治鼻鼽、鼻渊等。其中,治疗过敏性鼻炎表现为体虚易感,遇寒加重者,我们常用玉屏风散以及师祖祝谌予教授过敏煎加用细辛、辛夷花、鹅不食草,或更加桂枝、白芷等。而治疗鼻窦炎头痛,则常用苍耳子散变通,常用苍耳子、辛夷花、藿香、苍术、黄芩、连翘、白芷、细辛、防风、侧柏叶等。

至于细辛用量“不过钱”说法,源自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所谓“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则气闷塞不通者死”。细辛不过钱,主要是研末服用的剂量限制,入汤剂一般不必过于拘泥于此,还是应以病情需要出发。因为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黄樟醚,入汤剂先煎半小时即可减轻其毒性。当代医家有主张用大剂量细辛15g,30g,甚至60g,用治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者,据说屡起沉疴。对此我们认为初学者不可轻易照搬,或可大剂量,多次分服,峻药缓投,毕竟胆大心细,才能避免失误。另外,近十数年,马兜铃酸肾毒性喧嚣尘上,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朱砂莲等,确实富含马兜铃酸,具有明确的肾毒性,那么是不是马兜铃科植物都不能应用呢?或者说细辛肾毒性是不是也很强呢?其实,细辛仅含痕量马兜铃酸,含量极低,如果能够按照《圣济总录》提出的“去苗叶,炒”要求,仅取细辛根入药,则马兜铃酸成分更低,尤其是北细辛入煎剂,几乎测不出马兜铃酸成分,自然也就不会对肾构成不利影响。临床上还常有人以细辛为马兜铃植物,强调细辛有肾毒性者,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灯盏细辛与细辛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灯盏细辛又称灯盏花,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根及全草。灯盏细辛虽有细辛之名,药物基源实际完全不同。灯盏细辛成分含灯盏细辛苷、灯盏花素等。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及促进纤溶活性作用,能改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脑血管。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胃、肝经。功用: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消积。主治感冒,风湿痹痛,中风瘫痪,胃痛,牙痛,小儿疳积,骨髓炎,跌打损伤等。一般用来:入煎剂9-15g。而现代医家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胸痹心痛,中风偏瘫等。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为当今临床常用。​​​​

肾病不注意,警惕发展成尿毒症!3个中医古方调理肾脏,逆转肾病

一说到肾病,想必大家对此类疾病并不陌生吧,急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等等在我们的身边越发的多见...

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肾病,了解我们的肾脏,今天请到肾内科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杨彦芳主任,为大家讲解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医有效逆转肾病的方法!

1

肾病护理,离不开这3方面

1用药管理

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应该严格地遵守医嘱用药。

大多数药物在消化吸收后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出去,为了避免肾毒性加剧,我们应该严格控制药物的摄入。

具体来说 ,患者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了解药物副作用,二是按医嘱用药,不要乱用药。

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好肾功能,稳住病情。

2指标管理

坚持用药不仅仅是治疗肾病,它适用于所有疾病,这是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肾友们除了积极治疗外,也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尿液、血液、肾功能等指标。

血液及血生化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血磷、血钾、血钙、甲状旁腺激素;

血生化包括: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胱抑素C;

尿液检查包括: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比;

肾功能监测: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

3生活管理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肾病出现的原因,因此患病后更应该注重生活管理。

肾病患者应该严格遵守:低盐、低脂、低蛋白、低磷、低钾等饮食原则。

平时可以在身体情况允许的状态下,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瑜伽、太极等,可以提升免疫力,舒缓情绪。

2

提高激素用药效果

注意这2点

1用药时间

多数激素服用的最佳时间为早上8点左右,可以起到更有效的抑制作用,调节体内激素的平衡。

多数类型肾病在用药2-4周后,肾脏炎症反应会得到一定抑制,尿蛋白水平会相应下降;

也有部分患者在4-6周后,开始出现积极反应,病情得到控制。

2减药原则

一般尿蛋白定量保持2周以上低于1g后可以考虑开始减药,须遵循缓慢减药原则,不能减太快,以免出现副作用。

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减量,可有效延续体内药物的作用,让患者的身体慢慢地适应,降低复发的风险。

有些患者减药太快,除了有复发的风险,还存在戒断反应,比如:无力、关节疼痛、满月脸、水牛背等,反而不易恢复。

3

气血水同调法,逆转肾病

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气足,人体各方面的机能都能正常发挥,肾气不足就会出现气、血、水的问题。

气血水之间关系密切,气推动血液和水分正常代谢,气虚就会导致血瘀、水停,疾病状态下就需要气、血、水同调。

三个古方调理多种肾病

今天提到的3个方子,都来自于《金匮要略》,分别是大黄附子汤、抵挡汤、五苓散,根据这三个药方加减化裁后组成新方子,对治疗气虚、血瘀、水停引起的肾病有很好的效果。

组成:大黄、桂枝、桃仁、猪苓、细辛、虻虫、白术、水蛭、茯苓、泽泻、附子等加减。

气虚:附子温阳;桂枝化气;白术健脾利湿;细辛温阳通经脉。

血瘀:大黄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水蛭通络、活血破瘀;虻虫通络散瘀。

水停:茯苓渗湿利水、健脾;泽泻利水;猪苓利水。

真实案例1

张先生今年4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做销售工作,平时加班出差是经常的事情,忙起来没日没夜的,由于过度劳累,出现了腰酸乏力、口苦口渴、胃部不适的症状。

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经打听得知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得尿毒症,到时候就得做透析、换肾了,这可让张先生慌了神,于是赶紧到医院治疗,连续跑了几家医院,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通过单位同事介绍,找到杨彦芳主任,一开始张先生是不太相信中医的,认为中医只能治小病,而且治疗起来比较慢,但是奈何以前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杨主任。

就诊时,张先生的肌酐有300多,尿蛋白有4个加号,经过辨证,杨主任说了一句话“你的病可以治疗”,让张先生的心感觉特别踏实。

杨主任采用气血水同调法,为张先生进行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再次复查的时候,张先生的肌酐下降了,尿蛋白也变为了3个加号,这让张先生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中医治疗的信心。

如今距离自己得病已经过去了几个年头,在杨主任的悉心调理下,张先生的指标渐渐都恢复了正常,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每逢节假日就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还参加了一个健身俱乐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真实案例2

黄女士,今年50岁,之前在铁路系统工作,现在退休在家,每天的生活就是遛弯、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日子倒也过得清闲自在。

最近几个月,黄女士经常感觉头晕乏力,脸和腿都出现了水肿,一开始以为是更年期,可是症状越来越严重,黄女士赶紧去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为:RP158/111mmp,,尿蛋白 3,尿微量蛋白930mg,血尿素氮11.5mmol/L,血肌酐150.9umg/L,血尿酸506.3mmol/L,双肾B超示,右肾缩小,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诊断为: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脏病三期。

原来黄女士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但是没有坚持服药,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低了就停药,结果导致肾功能下降。

医生建议进行激素治疗,担心激素对身体副作用太大,被黄女士拒绝了,经与家人商量决定中医治疗。

电视上看到杨主任讲解中医治疗肾病的知识,慕名找到杨主任。经辨证为黄女士开了益气活血、养阴通络的方子。

黄女士服药1个月后,面部和腿部浮肿有所改善,感觉身体有些力气了,尿蛋白 2,血尿素氮9.1mmol/L,尿微量蛋白510mg,血肌酐90.8umg/L。

根据恢复情况调方继服2个月,病情得到很大缓解,乏力水肿症状消失,血尿素氮,血肌酐均恢复到正常指标,尿微量蛋白321mg。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